揿针对全子宫切除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2021-01-08吴小斌
江 明,吴小斌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通过腹腔镜进行。老年患者对创伤的耐受能力差,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苏醒延迟及躁动等反应,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1]。本研究就揿针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影响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 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3.6±4.8)岁;BMI 21.5~26.3 kg/m2,平均BMI(23.6±0.7)kg/m2;手术时间272~295 min,平均(283.7±13.0)min。对照组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4.0±5.1)岁;BMI 21.3~26.2 kg/m2,平均BMI(23.4±0.6)kg/m2;手术时间249~290 min,平均(286.2±13.8)min。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行子宫全切术者;②年龄60~80周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术后应用其它镇痛药物者;②晕针或对本实验不愿配合者;③针刺部位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消毒铺巾,监测其生命体征。予0.05 mg/kg咪达唑仑、0.3 μg/kg舒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给予0.8MAC七氟烷联合5 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均间断输注罗库溴铵,手术结束前5 min时停止使用麻醉药物。观察组:术前24 h采用揿针疗法:取双侧内关、列缺、合谷;穴位常规消毒,等待干后用镊子夹持针柄轻轻刺入相应的穴位,并胶布粘贴固定;手术期间麻醉剂使用同对照组,术后24 h拔出。
2.2 观察指标 1)记录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2)观察2组患者术后躁动、谵妄、不自主运动发生及咳嗽等应激反应发生情况。
3 结果
3.1 2组患者苏醒期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苏醒期各项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苏醒期各项指标比较
3.2 2 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躁动1例,谵妄1例,不自主运动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躁动3例,谵妄2例,咳嗽3例,不自主运动2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全麻下全子宫切除术创伤较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及退化,对手术创伤的耐受力差,血流动力学指标易出现较大波动,术后易发生苏醒延迟、躁动、谵妄等应激反应,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2]。因此,减少苏醒期的应激反应,对提高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揿针是一种微型针灸针,属浅刺法的一种,其将特制小型针刺入相应的穴位皮内并固定留置,通过浅刺的持续刺激延长针刺效应,促进气血经络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目前揿针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5]。研究表明,揿针可刺激神经末梢,激活免疫、神经系统,促使前列腺素、组胺等细胞因子的释放,作用于靶器官,参与机体修复[6];同时不会引发弯针、断针、滞针、晕针等情况,患者易接受。根据中医理论,腹部手术后多因创伤或麻醉,患者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脾胃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阻于中焦;或气管插管可使肺系气机郁滞,肺失于宣肃,肺气上逆,两者均可造成苏醒期的应激反应。《灵枢·官针》记载:“浮刺者,……傍入而浮之”,《素问·离合真邪论》云:“静以久留,……无令邪布”根据其理论,揿针选取内关、列缺、合谷穴。内关乃八脉交会穴,属手厥阴心包经,通阴维脉,可理气止痛、宁心安神;列缺属于手太阴肺经穴,起到宣肺利咽、通络止痛之功效,研究证实刺激列缺穴能对心肌以及脑血管起保护作用[7];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刺激合谷具有能起到镇痛及镇静的效果[8-9]。临床研究表明,揿针能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的应激反应发生,从而提高苏醒期的恢复质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躁动、谵妄等应激反应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揿针能够减轻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应激反应,提高苏醒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