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微波治疗髋关节积液的临床观察
2021-01-08郑颖颖朱志强吴艳荣
郑颖颖,朱志强,吴艳荣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4)
髋关节积液是由于髋关节滑膜的炎症引起,在受各种病因刺激下,滑膜损伤发生炎症反应,继而分泌渗液,产生疼痛。临床上多以单侧髋关节或腹股沟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前来就诊。髋关节积液被普遍认为是股骨头坏死的征兆,严重者甚至出现骨盆倾斜,两腿长短不齐,因此及早就医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多采用制动、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关节腔穿刺抽吸等方法治疗,但其治疗有效率仅为 60%~80%,且复发率较高[1];而牵引、口服中药等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尚未被大多数学者接受[2];因此,寻求疗效可靠、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温针灸配合微波治疗髋关节积液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髋关节滑膜炎引起髋关节积液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9~50 岁,病程4~35 d;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8~50岁,病程2~30 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①主诉髋关节疼痛,发病年龄18~50岁;②患肢跛行,多数有扭伤史或下肢过度劳累;③腹股沟压痛,轻度肿胀,检查髋关节时屈曲、内收、旋转等出现抵抗,“4”字试验阳性,重者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阳性;④X线提示骨盆轻度倾斜,关节积液多时,关节间隙增宽;⑤MRI检查提示髋关节一侧或两侧存在关节积液。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闭合性损伤,局部皮肤软组织完好;3)治疗过程中遵守研究方案,放弃与试验无关的其他药物、理疗等干预措施;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年龄不在研究范畴且不符合诊断标准;2)依从性差或参与其他试验研究;3)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结核、肿瘤、精神疾患等;4)合并其他骨关节疾病: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类风湿性等关节炎;5)患者身体过于虚弱,不能耐受治疗,晕针或者对艾灸过敏的;6)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有严重皮肤病者;7)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8)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治疗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卧床休息,皮肤牵引制动(患肢牵引制动时使患肢保持中立或稍外展位,牵引重量为体质量的 1/12 ~ 1/8)每次30 min,每日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温针灸治疗,选五枢穴、居髎穴、髀关穴、阿是穴(各个压痛点),根据穴位、个人体质采用50~70 mm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直刺,得气后选用艾柱(仁和药业,规格:2 cm×2.8 cm)插入针柄,点燃艾条进行治疗,艾条燃烧完毕后停止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结束后配合微波治疗(恒波医械HB-W-L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其微波功率为10~60 W,时间10~60 min,功率设置为30 W,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对照组在皮肤牵引制动基础上加普通针刺治疗,选穴及针刺方法同观察组,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
2.2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手册》[4]并结合核磁检查髋关节积液量。治愈:髋关节疼痛、肿胀完全消失,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无压痛,髋关节积液恢复正常;有效:髋关节疼痛减轻、无肿胀,关节周围仍有轻度压痛,关节功能活动改善,但屈伸不能全范围缓解,仍有少量髋关节积液;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积液量无变化。
2.3 观察指标 1)Harris评分:应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评分内容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及活动度4个方面[5], 总分100分,47分评价功能,44分评价疼痛,5分评价活动度[6]。2)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主要包括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髋关节积液吸收时间、关节周围压痛缓解时间。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例数1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24例,占总数的96.0%;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7例,无效13例,总有效12例,占总数的4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结果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4 讨论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也是滑膜面积最大的关节,滑膜细胞分泌滑液,营养关节软骨同时保持关节面润滑,减少摩擦。在受凉、劳累、感染、创伤等原因下,滑膜受到刺激导致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产生无菌性炎症分泌渗液,同时关节液的吸收出现障碍,造成关节液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关节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髋关节积液。积液的增多进而引起髋关节肿胀,临床表现为关节胀痛,并在长期慢性刺激下逐渐增厚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MRI是检查髋关节积液的最敏感方法,近年来在髋关节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
对于存在髋关节积液的患者,早期避免负重和卧床休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以免增加关节囊内压力而危及股骨头的血液供应[8]。实施患肢牵引制动时使患肢保持中立或稍外展位,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的消退,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在临床上,只进行牵引制动,患者恢复慢,病程长,住院时间久。微波治疗具有生物效应和热效应,它穿透人体组织内部,除了人体表面,被照射的组织深部也能产生这种生物效应[9]。在微波照射下,组织通过吸收微波能量使得细胞中离子、水分子、偶极子发生高频振荡产生内源热[10],造成该组织温度升高,引起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供应,促进代谢,同时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起到止痛、消炎、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11]。传统医学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采用中药外敷、针灸、中药熏洗、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12-13],不仅费用低、副作用少且疗效较好。
从中医学角度讲,该病多归属“痹证”范畴。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或外感风寒湿邪,气血瘀滞,造成关节疼痛肿胀、重着、麻木、活动受限,甚则关节变形。《素问·痹论》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痹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艾灸借助点燃艾叶产生的持久缓和的热力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扶正袪病的目的。清代针灸学家吴亦鼎《神灸经纶》载:“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取艾之辛香作灶……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14]同时针刺具有明确的镇痛作用,优势明显,而且初步研究发现其对疼痛诱发的情绪和认知改变都有积极的干预作用[15]。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治疗,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可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既祛除风寒湿邪,又行气活血消散瘀肿,促进积液的吸收。治疗时取仰卧位选择局部五枢穴、居髎穴、髀关穴及阿是穴(各个压痛点),其中五枢穴归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该穴为藏气之枢要,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可调节经脉内外的经水;居髎穴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可以利湿化气;髀关穴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 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可以健脾除湿、固化脾土。三者结合健脾利气,分化水湿,再结合阿是穴(各个压痛点)缓急止痛。在针刺得气后,艾灸将温热作用通过针柄传至腧穴处,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或解除关节软组织的粘连。另有研究证明,温针灸通过改变局部血管壁的通透性,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16],改善微循环障碍,快速清除无菌炎性物质,促进病理产物的吸收,消除炎症或水肿,使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使疼痛缓解甚至消除[17]。
临床上,将温针灸结合微波治疗作用于髋关节积液患者,可以有效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消除炎症,从而促使积液吸收,缓解疼痛,缩减住院天数,而且痛苦小、不良反应少被患者广泛接受。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