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物探在煤田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2021-01-08曹永刚吉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吉林长春130000

化工管理 2020年36期
关键词:测线高密度物探

曹永刚(吉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矿开采后会形成采空区,由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为减轻采空区的影响和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采空区进行探测,此项工作成为地质勘探的重要任务。下面就综合物探在煤田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1 勘查区域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研究中所选的勘查区域为某煤田,在勘查区的东部存在出露煤层,岩性相对比较复杂。在勘查区的西部,分布有冲洪积物,以风化岩、砂砾石为主,厚度从0~10m不等。在砾石层内赋存有潜水,水层相对较薄,多分布于冲沟之内,以季节性赋水为主。由该煤田的开采资料可知,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时,受地下水的影响比较严重,并且曾经发生过涌水事故,矿井的涌水量约为30m3/d。在该勘查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水流均不具备常年性,以断断续续的形式为主,雨水及其他地表水全部都是以下渗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在该勘查区的含水层之间,存在一些透水性比较差的泥质粉砂岩,各层间的水力联系变得比较微弱。通过对勘查区内的岩石进行取样测试可知,层状结构是基岩的主要结构形式,岩石的质地相对比较软弱,为典型的软质岩体,力学强度比较高。

2 综合物探在煤田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

2.1 勘查区综合物探的可行性

在煤矿采空区勘查中,采用某种物探方法进行勘查,虽然可以使操作过程变得简单,但由于单一的物探方法具有多解性的特点,所以很难保证勘查结果的准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对采空区进行探测,从而使勘查结果更加准确[1]。本次采用的物探方法为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并配合地震反射波法。选取具有代表性两条测线,用上述方法进行探测,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中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瞬变电磁法的勘探深度分别控制在100m、150~200m和300~400m,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解释效果进行对比验证。采空区内岩石视电阻率>60Ω·m,密度在1.4~1.8g/cm3的煤岩,波阻抗为16.8~32.4(104g/s·cm2),密度在2.31~2.57g/cm3的泥、砂岩的波阻抗为55.4~90.0(104g/s·cm2)。在对该勘查区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具备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的前提条件,综合物探在该采空区勘查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2]。

2.2 综合物探的应用

2.2.1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归属于阵列勘探方法的范畴,其应用优势体现在电极可一次性布设完成,避免了多次布设产生的干扰问题,为快速测量提供了条件;可对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扫描测量,能够准确获得丰富的地电断面结构特征;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在对本文中的勘查区进行高密度电发探测时,选用的仪器型号为WGMD-9,这是一套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上电开机后,可对勘查区内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采集,施测方式为高密度α排列,当测线的长度比较长时,可以进行分布式测量,这样可以使探测的有效范围与瞬变电磁法的测线相重合[3]。

(1)测线A。该条测线的点间距按照5.0m进行布设,剖面的总层数为19层,整条测线的实际长度为990m。图1为综合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图1 测线A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的成果断面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断面的高程变化在760~865m这一区间范围内,本次探测的实际深度在105m左右,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5.0~275Ω·m,通过不同的色级对视电阻率值进行表示,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色级由深蓝到大红。在浅表分布有渐变蓝色,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5.0~30Ω·m,这是该勘查区内潮湿岩层的电性反应所致。不同的测线长度对应的高程均不相同,但却都出现高阻异常封闭圈,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100~280Ω·m。引起高阻异常的原因与煤矿采空之后所形成的空体有关[4]。全部异常均反映在瞬变电磁剖面图上。

(2)测线B。该条测线的点间距按照10m进行布设,剖面的总层数与测线A相同,即19层,整条测线的实际长度比测线A短100m,为890m。图2为综合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从图2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断面的高程变化在770~875m这一区间范围内,本次探测的实际深度约为105m,视电阻率的变化区间在8.0~300Ω·m,通过不同的色级对视电阻率值进行表示,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色级由深蓝到大红。在浅表分布有渐变蓝色,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8.0~35Ω·m,这是该勘查区内潮湿岩层的电性反应所致。整条测线上,有两处出现高阻异常封闭圈,一处为240~335m,另一处在430~540m,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80~300Ω·m。引起高阻异常的原因与煤矿采空之后所形成的空体有关。全部异常均反映在瞬变电磁剖面图上。由高密度电阻率反演图可知,高阻异常半封封闭圈出现在测线的640~735m上,但该异常却并未呈现在瞬变电磁剖面图上。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该异常为煤矿采空区的宏观反应所致。

2.2.2 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探测介质电阻率的物探方法,通过该方法可获得不同深度的地电特征。其优点体现在探测效率高,对低阻体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是煤田勘探的首选方法之一,不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可以提供大量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1)剖面A。该剖面上的测点按照10m间距进行布设,整个剖面的长度为540m,剖面的具体方向为北东15°。将测点的间距设置为横轴,高程设定为纵轴,选用1:2000的比例尺。图3为剖面A瞬变电磁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图3 剖面A瞬变电磁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断面的高程变化在650~860m这一区间范围内,本次探测的实际深度为210m,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8.0~125Ω·m。高阻半封闭圈出现在240~340m,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45~65Ω·m,主要为煤层的电性反应所致。高阻封闭圈出现在450~576m,其上下两侧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存在明显的异常波动现象,经过推测后得出如下结果:采空区是引起高阻封闭圈的主要原因。

(2)剖面B。该剖面上的测点按照10m间距进行布设,整个剖面的长度为520m,剖面的具体方向为北东15°。将测点的间距设置为横轴,高程设定为纵轴,选用1:2000的比例尺。图3为剖面A瞬变电磁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从图4中能够清楚的看到,该断面的高程变化在660~857m这一区间范围内,本次探测的实际深度为197m,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7.0~125Ω·m。高阻半封闭圈出现在240~297m,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区间在48~59Ω·m,主要为煤层的电性反应所致。高阻封闭圈出现在453~576m,其上下两侧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存在明显的异常波动现象,经过推测后得出如下结果:采空区是引起高阻封闭圈的主要原因。

图4 剖面B瞬变电磁物探成果断面示意图

2.2.3 地震反射波法

在本次勘查工程中,选择地震反射波法作为辅助方法,由该方法获得的结果可用于地层岩性的判断。选用的地震仪型号为WZG-24A,探测深度控制在150~200m,以对比的方法验证瞬变电磁法的结果。观测方法为24道6次覆盖,采集到的相关数据通过VISTA软件进行处理。为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时,需要先进行频带滤波和叠前去噪,并在水平叠加和时深转换后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

(1)测线A。该测线的总长度为500m,根据勘查区的地质资料,在共反射点上,连续性比较好的反射波同相轴出现在CDP125-145这个区间内,由剖面解释可以初步推断出其反映的是含煤地层。在共反射点上,存在三处同相轴错断比较严重的部位,经过推断认为是采空区引起。该探测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基本相同。

(2)测线B。该测线的总长度与测线A相同,即500m。通过对勘查区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在共反射点上连续性较好的反射波同相轴出现在CDP130-159这一区间范围内,推断其反映的是含煤地层。在共反射点上有两处比较严重的同相轴错断,经推测是采空区引起,这个结果,与其他两种物探方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煤田采空区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可以对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进行联合使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探测结果的准确性。未来一段时期,要不断加大对物探技术的研究力度,除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持续优化外,还应加快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采空区探测服务。

猜你喜欢

测线高密度物探
极地海洋多波束测量测线布设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动态规划的多波束测线布设模型
《石油物探》 2022年总目次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6年1~6期总要目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两种物探方法在观音岩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高密度互连技术强劲发展
综合物探在找黄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