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治研究
2021-01-08刘灿王玉娇魏锦慧马鸿斌
刘灿,王玉娇,魏锦慧,马鸿斌*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是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常以反复紫癜、血尿及(或)不同程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多见[1],成人也不少见,占成人继发性肾病的第二位[2]。约有15%~20%的HSPN 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3]。西医目前主要以激素、免疫抑制、抗凝、RAS 阻断、利尿消肿及对症治疗,严重者需血液透析或肾脏替代治疗[4]。
中医古文中没有本病名的记载,究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发斑”、“尿浊”、“水肿”等范畴。多因外感风湿热毒时邪,郁而化热、化火,迫血妄行见皮肤紫癜,伤及肾络见血尿;或饮食不当,内外湿邪雍遏,脾运失司而生肿胀;肾虚不固,精微外泄见蛋白尿。外因多为感受六淫之邪,内因多为饮食不当、禀赋不受、机体亏虚。诸多医家认为紫癜肾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风、湿、热、瘀为标,肺脾肾亏虚为本,涉及心肝。中医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病因、起病急缓、临床症状及医者审病思维等不同,有分因、分期、分部辨治及中医特色治疗,分析于下。
1 分因辨治
即根据患者感受风邪、热毒、瘀血、湿浊等的侧重面不同,紧抓主要致病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它病也”,症状多从风变而具风之特性,王耀献[5]强调从风论治,用药上注重病因的兼挟和证候的多歧,常选用蝉衣、僵蚕等,既能搜风通络,又兼解毒利咽。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末[6,7],且不忘清热[8-10]。伏毒往往是因热和瘀两种病理因素共同存在,新邪与伏毒相合侵犯人体时,治疗上应祛毒护正、化解透托[1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病理基础是正气不足,主要是脾虚胃弱,病理实质是湿热瘀等浊邪为患,病机根本在脾虚湿浊,黄世林等提出将芳香化浊活血法贯穿始终[12]。
2 分期辨治
急性期多因感受风热之邪或湿热内蕴, 迫血外行所致,紫癜往往色鲜、多呈密集分布, 慢性期多因脏腑亏虚,气不摄血或虚火内生,血随火动而引起,色暗、呈散在分布,正气亏虚到一定程度多连成片状。急性期多实证,以祛邪为主,慢性期多虚或虚实夹杂之证,祛邪兼以扶正治疗。急性期清解里热时当辅以淡竹叶、白茅根等调护阴津,慢性期投益气养阴之品时需不忘活血祛瘀,整个病程当遵循止血、消瘀、补虚等法[6]。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在疾病缓解期加强调护,劳逸结合,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避免加重肾脏损害[13]。
3 分部辨治
时邪入里,郁而化热,熏蒸肌肤,见皮肤紫癜,上行于肺见咳嗽、鼻塞等肺系病症,下行于肾见尿血、蛋白尿等肾系病症,中阻于脾见浮肿、疲乏等脾系病症。邵朝弟[14]指出肾阴亏损、肺脾气虚、心肝火旺之人,易感受外毒,内外合邪而发病,治疗上先祛除火毒之邪气、再培补虚损之正气,灵活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调和五脏关系,以正本清源。常克等[15]认为病变在少阴经腑,少阴之邪或由外邪直中,或由它经传入,疾病初期以“火”、“热”为甚,方用导赤止血散加味;中期以“毒”、“瘀”为主,方用敌蛋汤;后期以肾阴亏虚为主,方用新知柏地黄丸。张君[16]认为本病是以络脉损伤为病理基础,以“热、毒、瘀、虚”为病机,临床上以活络化瘀为原则加藤类药物,如海风藤、雷公藤等治疗。雷根平[17]提出“三部六法”,病兼咽喉指必见咽喉病,病机以热毒为主;病见下肢指皮损仅见双下肢,以湿毒为主;病见全身指全身皮肤紫癜,有血热、营卫不和、脾胃虚损和肾虚不固之不同,继而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抗敏除湿、凉血散瘀、调和营卫、益气健脾、养阴补肾六法,临床应用,屡屡获效。
4 特色治疗
中药治疗HSPN 时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潜血、蛋白尿,降低高凝状态,调节免疫,还能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改善肾功能,缩短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8,17-21]。基于中医辨证运用针刺、穴位贴敷、中药透药等中医手段的治疗方式也屡见不鲜,且疗效显著。研究者将70 例急性肾炎综合征型HSPN 随机分为刺络疗法组40 例:实证采用三棱针点刺合谷、曲池、血海等穴,虚证采用毫针浅刺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西药强的松组30 例,观察治疗前后相应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发现刺络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强的松组(P<0.05),且实证疗效优于虚证[22]。治疗复发性HSPN 时在一般治疗(抗过敏、抗凝、免疫抑制剂、对症)基础上,将中药微细化和液化处理,装袋加醋浸泡后外敷于两侧肾区,用药物导入仪促使药液进入机体的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18]。
5 小结
HSPN 是现代医学命名的疾病,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没有系统化。因气候地域的差异,现代各中医家根据自身所学有不同认识,其临床辨证方法不一,用药多样,通过前文总结,可以得到验证。中医认为人是内外协调的有机整体,任何辨证都应基于整体审查上分析,避免因小失大。其中分因辨治是要揪出主要致病因素,针对关键病理因素选相应治法,属于病性辨证一脉;分部辨治即从微观上分析病变部位,宏观上分析疾病进展方向,属于病位辨证一脉;分期辨治即分清病势急缓,辨明疾病虚实,确定治疗总纲。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需明病情轻重,理传变路径,全方位认识疾病。进一步凝练各医家思想,不断提升对疾病的认识,任重而道远。在西医诊断基础上辨病,四诊资料收集中辨证,集辨病辨证于一体,中医药在治疗HSPN 时有一定优势,但辨证分型及用药标准难以统一,且中医药临床报道多处于个人经验介绍阶段,缺乏大样本及分子水平研究,远期随访等工作亦不到位。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将是我们未来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