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03-05石燕温川飙
石燕,温川飙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效益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应看到教育供求关系、国际环境、教育对象和资源条件等均已发生变化[1]。教育部《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强调及时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医学最新发展,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前瞻性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紧紧围绕建设“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加强课堂教学建设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升级为抓手,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我院研究生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保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人才,助力“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1 新时代背景下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自1956 年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以来,我国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现代医疗体系,设立了班级授课制,几十年来的这种模式已经培养了数十万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也意识到以院校教育为主的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着博而不精,个性弱化,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理解肤浅,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2]。传统师承教育注重经典、功底扎实、学在临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特色和优势值得继承发扬,但其学术思想局限,学习范围单一,人才培养数量少、周期长、规模小等固有的弊端无法适应现代中医药教育规模和质量相统一的要求[3]。
1.2 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传统的教学课堂常常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和书本就是权威,教师始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永远是被动者,服从者。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教、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独立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挑战权威和书本,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
1.3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通常都是由学生对实践授课教师进行评价,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当评价意见反馈至授课教师时,课程已临近尾声,教师并没有通过评价意见在授课过程中改进存在问题;并且国内同行业高校中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高校各自为政,评价结果与兄弟院校对比失去意义,起不到相互交流提高的作用[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样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客观、科学合理地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失去评价了的价值和意义。
2 三个改革领域综合改革思路
中医药高校的智慧教育建设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现有中医药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之上提升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结合我校的现有基础条件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发展目标,以培养世界一流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为核心,提出了“三个改革领域、四个核心素质培养”的综合改革思路。(见图1)
2.1 智慧学习环境建设
为适应国家对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型人才的需求,一场从教学模式到学习模式的变革正在进行,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智慧教室环境、网络覆盖到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着手改革,通过知识型和技能操作型智慧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自由选择的学习资源,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促进班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优势互补。
2.1.1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建设智慧教室
一是从“人与环境”的和谐角度,充分考虑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打造让使用者舒适的教学空间。利用现代感知技术,感知室内外学习环境和学生心态的状态,改造课堂教室的室内教学环境,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智能感知和调控,营造安全与智能的教学空间,并对教师空间进行创新性设计,以满足不同课堂、多种教学过程需要。灵活设置教室桌椅和教室空间,实现学习空间的重构性。改造和新增课堂教室数量不少于日常使用教室数量的一半。二是智慧型教室建设,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在我校温江校区将A 教学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现有教室的功能特性,打造一批网络互动教室、手机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多屏研讨教室。向全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上课使用。
2.1.2 建设智慧校园硬件条件
图1 三个改革领域、四个核心素质培养
分阶段完成学校智慧校园硬件条件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搭建校内中医药智慧教育环境。逐步将两个校区6 个教学楼的150 间上课教室升级多功能智慧教室,引入交互式设备、无线网络全覆盖、云服务,并安装智能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实现6 个教学楼上的每一间教室都可以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满足教学资源的便捷获取,师生可以将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混合式互动教学。
2.1.3 重构传统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智能推送和共享
利用现代图形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感知技术和适配技术,形成互联网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运用智能化系统将传统语言转化为现代语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个体知识转变为共享知识。利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高等教育目前的课程知识的分散性,交叉重复的问题。建立全校的中医药学习资源库,建立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网络学习空间。针对我校已有的优秀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共享和协同式创新的课程学习环境,搭建无时限、多维度的网络空间,彻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办学特色。
2.2 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主动者、支配者的课堂角色,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积极为学生提供获取资源的途径,采用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积极改变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开展自主学习,紧紧围绕创新创造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自己的知识,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高效率的创新创造,真正实现“知、行、创”的统一。
2.2.1 鼓励教师开展新的教学改革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学生从大量的知识记忆中解放出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的感受文化传承,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基于PBL(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是解决中医药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由5~10 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开展讨论前由教师选定一个讨论项目或临床病例,学生以问题为主导从而去搜寻资料,经过自身的思考与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则要在学生不断搜索资料、思维创造的过程中予以控制和引导。通过翻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广博的交叉基础知识后,借助大数据平台,围绕病例实行PBL 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 利用“掌上金课+智慧云平台”升级普通教室
为了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打造金课的号召,我校将基于学校智慧教室一期建设,不断完善其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管理的功能,链接为“掌上金课”系统建设。落实我院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都要通过掌上金课系统,力争将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进行精心打磨。通过上课考勤、学生活跃度、课程资料、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五个方面优化课堂。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支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精确化的描述和个性化的展示。
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助式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临床操作和创新的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级中医人才。
2.2.3 基于“掌上AI 临床辨证论治训练系统+医教研协同信息支撑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中医药知识,不管是中药、方剂、针灸穴位还是中医诊断,都包含有大量的识记内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临床实践参与度不高,中医药文化精髓不容易理解等问题。而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很多总结是流于表面、注重形式,机械化地提取名老中医经验,容易将名老中医的经验简单化,甚至并不能真正辨别病、证、症,且临床专家人数有限,很难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已经证明应用医教研协同信息支撑平台,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把院校教育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和临床师承教育个性化持续性临床实践合起来,是达成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将智慧教育数字化平台扩展为服务西南地区中医药行业的“医教研协同信息支撑平台”,通过云平台,远程会诊,图文影像等平台辅助医联体中各机构协作工作;通过掌上金课、掌上开方辅助医生在线学习;通过临床CDR 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医生、机构提供临床数据支撑,可视化呈现,辅助医生及机构科研。建设“医联协作、医教协同、医研协进”的三维一体服务能力,让师承教育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对接高等院校教育。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
2.2.4 发挥数字化资源优势,将中医药文化和人工智能等传承创新理念和新技术渗入公共基础课和创新能力教育,提升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我院将实施公共基础课改革,将人工智能课程放入公共选修课,计算机、体育和外语课程将基于智慧教育理念,进一步结合专业特征进行因人而异,订单配置。中医药智能化教育应运用现代技术营造中医药文化与知识转移的智慧型学习环境。通过教育资源(尤其优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将我校的一流学科和中医药特色课程学习资源,移到网络空间。
中医药行业要求全员接受终身教育,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学资源将为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针对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基于大数据的共享资源平台将提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创新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模式。“互联网+新媒体”将扩宽中医文化传播途径,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2.3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系统
“互联网+学校”充分发挥动态数据在教学过程质量评估的关键作用,加快“数据→信息→知识”的循环转换。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我校管理者能够从非常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有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实现高效管理。
2.3.1 借助大数据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系统
借助流计算、大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动态评估中医药人才培训形成性过程,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服务从简单的知识传递变为人机交互、师生互动、学生自学为主的智能化培养过程。同时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需求,提供精准的资源检索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使其更好地为学习者差异化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2.3.2 利用感知技术和识别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服务
利用感知技术和识别技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实现学习内容的主动适配,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教育资源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比如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地推送学习活动;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
图2 智慧教育技术路线
3 结果
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问题,提出搭建以物联网、移动客户端+大数据、云平台为技术支撑的AI 智慧教学环境;激励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化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开展“掌上金课+智慧云平台”的辅助教学实践,优化临床实践教学实施“掌上记方+实践教学信息平台”促进学生形成线上线下人机交互学习、班级合作与个体进度自主控制同步的等新学习模式;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形成AI辅助的教学效果反馈闭环,实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数字化呈现,促进课堂深度互动,形成智能化评价闭环等3 个方面的教学改革突破,如图2。
通过三年的试点,已经初步显出成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认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实现让学生在身心、知识、技能和文化4 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