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蛇伤性溃疡防治的回顾性分析
2021-01-08曾维兰
曾维兰 邱 红 肖 莉 魏 玲 王 婧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赣州 341000
毒蛇咬伤是一项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成为许多国家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据估计,全球每年有421 000例毒蛇咬伤事件发生,大概20 000 人死亡[1],发展中国家热带雨林地区毒蛇咬伤致残率高居榜首。毒蛇咬伤患者临床结局与毒蛇的种类、伤口深度、注入毒量及患者自身年龄、性别和一般健康状况有关[2]。其中,溃疡是蛇伤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轻则伤口坏死,溃疡缠绵难愈;重则伤口周围组织广泛坏死,伤及深筋膜、骨骼,甚至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截肢/截趾[3]。早期积极有效治疗是降低溃疡发病率、减轻溃疡严重程度的关键。本研究对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蛇伤性溃疡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临床治疗、护理及相关预后情况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赣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9月收治的98例蛇伤性溃疡患者为此次回顾性分析。
1.1.1 蛇伤性溃疡的诊断依据 ①有明确或可疑蛇咬伤史;②咬伤部位有一处或多处点状牙痕,局部肿胀,疼痛,青紫,水泡,血泡,瘀斑或坏死组织。
1.1.2 蛇伤溃疡分度标准分 Ⅰ度溃疡指皮肤溃烂面积≤4 cm×4 cm(若局部仅有水泡或表皮溃烂者,虽面积>4 cm×4 cm,仍为Ⅰ度溃疡);Ⅱ度溃疡指皮肤溃烂面积4 cm×4 cm~8 cm×8 cm,或面积虽小于此范围,但溃疡深度达肌层者;Ⅲ度溃疡指皮肤破溃面积≥8 cm×8 cm,深达肌层或累及筋骨[4]。
1.2 治疗方法
患者实施程序化综合治疗方案,具体包括5个方面。①一般处理:详细询问病史,明确被攻击毒蛇种类,包括其名称、外形、颜色,并认真诊查伤口局部情况及全身情况,若不明蛇种则暂先按毒蛇咬伤处理。②排毒:尽快拔除毒牙,根据患者具体伤情用1∶5000高锰酸钾液、双氧水、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等冲洗液伤口。其次切开冲洗,负压吸引排毒,小切口排毒[5-7]。按毒蛇牙痕方向纵向切开,如看不清牙痕,则做“十”字形切开0.5 cm,深达真皮,使淋巴液外流,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用大注射器或吸引管负压吸引,彻底排清后敷盖消毒敷料,持续湿敷伤口以利排毒(五步蛇除外)。③局部封闭疗法:a.以利多卡因5 ml 加甲基泼尼松龙40 mg 或地塞米松10 mg 及同种抗蛇毒血清1/2 支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 稀释,在伤口近心端关节处行环形局部封闭,伤口离关节较远时可在伤口周围局部封闭[8-9]。b.糜蛋白酶或胰蛋白酶局部封闭用法。糜蛋白酶5~10 m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50 ml,或胰蛋白酶结晶2~4 mg 加入0.25%~0.5%普鲁卡因20 ml 溶液中,在伤口周围皮下浸润注射,在伤口肿胀的上方做环状封闭[10-11]。④外敷用药:在伤口周围肿胀处加用20%硫酸镁溶液或中草药湿敷,由于疗效有限,伤口肿胀明显时配合切开引流[12-13]。
1.3 研究方法
对患者记录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和蛇伤相关疾病特征,如攻击毒蛇种类(通过图谱,或将毒蛇带至医院协助患者识别毒蛇类别)、被攻击时间,受伤部位,是否院前急救,治疗时间,溃疡分度,全身症状等,总结其相关治疗及预后,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和规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经Person 相关、秩和检验分析蛇伤性溃疡的相关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蛇伤性溃疡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蛇伤性溃疡高发于湿热的夏季(6~9月),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其职业绝大部分为农民。本研究中有3例10岁以下儿童在田间游玩时受伤,2例70岁以上老人因视力不佳,误踩毒蛇引起受伤(表1)。
表1 蛇伤性溃疡人口学分布特征(n=98)
2.2 蛇伤性溃疡疾病相关特征的研究
患者明确自身被攻击的毒蛇种类仅8例,其余90例无法明确毒蛇种类,可见居民对蛇类识别率(8.2%)低;25例在6 h 内就医,>24~72 h 就医患者为少数,且仅极少数患者采取正确院前急救策略。患者溃疡最快在伤后0.5 h 发生,最迟于伤后26 h 发生,61.22%患者在咬伤后>12~24 h 内发生溃疡;溃疡部位以四肢尤其是下肢居多;Ⅰ、Ⅱ、Ⅲ度溃疡的发生率分别为42.60%、48.98%和8.16%;入院后平均治疗时间为(10.36±1.42)d,其中,23例患者溃疡创面检出细菌(表2)。
表2 蛇伤性溃疡疾病相关特征的研究(n=98)
2.3 患者不同就医时间Ⅱ~Ⅲ度溃疡发病率的比较
不同就诊时间的Ⅱ~Ⅲ度溃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P<0.001)。就诊延迟时间越久,蛇咬伤部位溃疡分级越高,且Ⅱ~Ⅲ度溃疡发病率增高(表3)。
表3 不同就诊时间的Ⅱ~Ⅲ度溃疡发病率的比较(n=98)
2.4 患者不同溃疡部位治疗时间的比较
患者不同溃疡部位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的治疗时间长于上肢和躯干(P<0.05)(表4)。
表4 不同溃疡部位治疗时间的比较(±s)
表4 不同溃疡部位治疗时间的比较(±s)
与下肢比较,*P<0.05
溃疡部位例数 平均治疗时间(d)上肢躯干下肢F值P值41 5 52 8.10±2.14 7.65±2.01 13.01±1.78 4.72 0.0136
3 讨论
毒蛇咬伤引起局部溃疡是蛇毒中多种毒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蛇毒的透明质酸酶、蛋白水解酶、肌肉毒素、细胞毒素和磷脂酶A2 等成分,破坏组织细胞结构,引起细胞消融,还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5]。这是形成蛇伤后局部溃疡的主要原因和重要诱发因素。刘达恩等[6]对蛇伤性患者溃疡创面分泌物采集和培养,结果分离出菌株,这提示细菌感染在蛇咬伤后皮肤溃疡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毒蛇咬伤伤后7~24 h、>24~72 h、>72 h 接受救治者Ⅱ度和Ⅲ度溃疡发病率发生率分别为40.00%、80.00%、83.33%,与现有报道比较,本研究>72 h 就诊患者溃疡发生率为83.33%,低于前人研究结果95.00%[6-7],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只将Ⅱ度和Ⅲ度溃疡纳入统计分析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蛇伤性溃疡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节高发,尤以夏季(6~9月)为主。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闷热潮湿有利于蛇类繁殖。我院所在赣南地区,广泛分布毒蛇种类有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等,由于蛇毒中含有多种对组织细胞及血管物质,如卵磷脂酶A 使机体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而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反应及剧烈疼痛;细胞素、出血毒素和蛋白质水解酶可破坏血管壁,引起出血及组织损伤,甚至发生大面积深部组织坏死,尤其是眼镜蛇咬伤后,溃疡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肢体溃烂坏死而致残[7]。夏季作业中,由于肢体暴露面积多,更容易受到毒蛇攻击。在本研究的98例蛇伤性溃疡患者中,60.00%以上为中青年男性,这也体现中青年男性在农业生产中流砥柱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部位的溃疡的治疗时间长短也存在差异,其中下肢的蛇伤性溃疡治疗时间长于躯干和上肢,这可能是由于下肢末梢血液循环较躯干和上肢差,新生皮肤生长更缓慢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25.51%的蛇伤患者在6 h 内就医,而就医时间长短与蛇伤溃疡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相关性,就医时间越短,溃疡程度越轻,反之则越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6 h 内就医发生Ⅱ度和Ⅲ度溃疡的概率为36.00%,而>24~72 h后就医的蛇伤患者Ⅱ度和Ⅲ度溃疡的发生率为81.58%,究其原因:①由于居民对毒蛇伤的认识不足,以及对伤情过于轻判等错误认识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②不恰当的现场处置,如局部包扎过紧加重伤情,这警示在不幸发生蛇咬伤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就医非常重要,可有效避免重度溃疡情况发生。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蛇伤预防和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普,并为其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具。
综上所述,蛇伤行溃疡有季节特征,夏季尤为流行,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其溃疡部位有双手、双前臂、下肢、腿部、背部,但以下肢和前臂居多。不同部位溃疡治疗时间也有差异,下肢治疗时间稍长,且就医时间与溃疡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紧密相关,要注意蛇伤溃疡的防治,最大程度降低蛇伤对居民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