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晋官方图书整理编撰机构与职官再考

2021-01-08李心灵

图书馆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官晋书著作

李心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两汉时期,国家图书整理编撰机构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职官体系,但专业性非常强。据《汉书·艺术志》记载,西汉时期,成帝下诏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1]1701。这样的校书安排,可以发挥校书人的专长,对所列校之书进行相对专业的校对。东汉时期,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进行国家图书整理的职官主要是谒者仆射、校书、五经博士等[2]。

曹魏时期的图书整理机构主要是秘书郎。与汉代分类职官分别校书不同,曹魏的图书整理工作集中于秘书郎一职。郑默任秘书郎期间,根据刘向《七略》六分法将曹魏的国家图书编目分类为甲、乙、丙、丁四类,编撰成魏国藏书目录《魏中经簿》。两晋时期,国家图书整理机构名称先后发生变化,但基本承袭曹魏的设置,主要是秘书监、著作省。中书省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对于国家图书的整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散骑常侍、侍中、散骑侍郎也都属于国家图书整理的辅助机构。太子洗马及王之文学、典书令等也参与了图书整理工作,可被视为官方机构。

1 两晋图书专业整理编撰机构

两晋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段来看,战乱频繁,朝政稳定期短。尽管如此,两晋也非常注重图书的整理工作。西晋时期,主要的图书整理机构为秘书监,具体负责对图书进行分类、校对、编目等工作。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图书整理编撰机构,国史的编撰整理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具体职官设置与职能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秘书监

“秘书”一词源于图书秘记之事。《通典》卷二十六“秘书监”条:“(秘书监)以其掌图书秘记,故曰秘书。”[3]732周代的太史官掌建邦之六典,外史掌四方之志及三皇五帝之书。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贮之于外府。御史中丞居于殿内,掌兰台之秘书。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后汉书籍藏于东观,汉桓帝延熙二年,开始设置秘书监一人,章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隶属太常。汉代以后,无论秘书监机构名称如何变化,其基本工作也都与图书典籍整理有关。

两晋时期,国家图书整理专业机构为秘书监。据《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

秘书监,案汉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后省。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先自有丞,乃以祯为秘书右丞。及晋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惠帝永平中,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著作省[4]735。

汉桓帝时期最初设置了秘书监,随后将这个机构撤掉。曹操为魏王时,设置了秘书令、秘书丞。曹丕执政时期,设置了中书令,掌管尚书奏事,将秘书令改为秘书监。《通典》卷二十六“秘书监”条,对《职官志》的表述做了补充,认为中书令的职责是“典尚书奏事”,而秘书监的职责为“掌艺文图籍”之事。之后任命何祯为秘书丞,随后又任命何祯为秘书右丞。西晋时期,晋武帝将秘书合并至中书省,秘书著作局仍在运作。惠帝时期,又恢复了秘书监,下设属官包括秘书丞、秘书郎,并统著作省。

秘书监作为国家图书整理编撰机构,是从三国曹魏时期开始的。曹魏时期,担任秘书郎的郑默依据《别录》的体例,对魏所有图书进行删定,整理成官府藏书目录《中经》。据《晋书》卷四十四《郑默传》载:“起家秘书郎,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中书令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4]1252

西晋时期,图书整理机构主要为秘书监。泰始十年(274年),荀勖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别录》对国家典籍进行整理。据《晋书·荀勖传》载:

俄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4]1154。

刘向《别录》的分类体例,成为荀勖整理、分类、校对图书的参考。经过战乱流失后又重新搜集回的图书,数量繁多,种类繁杂,整个图书整理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以至于荀勖为了专心做好校书之事,而辞让了别的职务。

华峤也曾被任命为秘书监。据《通典·职官》载:“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统之。《峤集·谢秘书监表》曰:‘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东观,非臣庸贱所敢投迹’。”[3]732这是华峤辞谢秘书监职位的上书。由此看出,秘书监绝非一般人可以担任,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且博学多识。挚虞也曾任职秘书监,《晋书》赞曰:“挚虞博闻。”[4]1436华谭为秘书监,据《通典·职官》载:“(华谭)自负宿名,意甚不快,曰:‘臣老矣,将待死秘阁,汲黯之言,复存于今日’。上不悦。”[3]1732

秘书监的下属职官有秘书郎、秘书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编撰史书。司马彪任秘书郎期间,编撰了《续汉书》。

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注《庄子》,作《九州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迄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4]2141-2142。

秘书郎、秘书丞主要充当史官的角色,负责对过往及当下历史做记述整理,以劝善惩恶。史官记录历史的传统,由秘书监继承了下来。秘书监虽然掌管的是国家所有的图书典籍,但史书仍是其工作的重点。此后,无论秘书监的名称以及职官如何变化,基本的工作——编撰史书未曾改变。

除了编撰史书,秘书郎还担负着校书的任务。后汉马融任秘书郎,在东观校书。魏武帝建国之后,任命刘邵为秘书郎,出乘鹿车,主要任务也是校书。晋郑默、刘隗都起家秘书郎。当然,也有人借秘书郎职位的便利,为自己寻找读书写作的机会。左思因妹妹左棻入宫,得以迁居洛阳,为了写作《三都赋》,自认为见识不广博,求为秘书郎,一方面负责国家图书整理编撰,一方面也便于自己写作。

1.2 著作省

一般来讲,秘书监是国家所有图书的整理编撰机构,著作省是史书编撰的具体执行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国史的编撰与国家图书的校对。著作省下属职官有著作郎与佐著作郎。

1.2.1 著作郎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缪徵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4]735。

著作郎,最初设置的功能类似于史官,记录国史。东汉东观著作空有名,无实际官员配置。魏明帝开始设置著作郎的官职,隶属于中书省。西晋元康二年,将中书著作郎改制为秘书著作郎,隶属秘书省。之后虽然单独设置了著作省但仍然隶属于秘书省。因此,可以认为,元康二年以前,著作郎、佐著作郎隶属中书省,之后,隶属于秘书省。著作郎的主要职责是撰写国史,可以是官家任命的官吏来撰写,也可以私人撰写。撰写史书的人,可以是豪族,也可以是寒素。但想要完成著述必须依靠一定的钱资作为基础来购买纸笔。

《晋书》卷八十二《王隐传》载:“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王隐作为寒素之人,编撰国史,曾与豪族虞预发生过矛盾:

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4]2143。

据《晋书》卷八十二《虞预传》载,虞预爱好经史,憎恨玄虚,私自编撰《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于世。

徐广作为著作郎,也曾撰写史书。孝武帝时,“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增置省职,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义熙初,徐广奉诏撰车服仪注,除镇军谘议,领记室,封乐成侯,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尚书奏:“……臣等参详,宜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4]2158徐广用十二年的时间,撰成《晋纪》,共四十六卷。徐广想要“解史任,不许,迁秘书监”。

陈寿被司空张华提拔,任命著作郎,撰写《三国志》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4]2137。除陈寿外,陆机也曾官任著作郎。《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载:

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4]1473。

著作郎人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史才”,即对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据《晋书》卷八十二《谢沈传》载:“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郎,撰《晋书》三十余卷。”[4]2152谢沈曾编著过《后汉书》百卷及《汉书外传》,可见,著作郎对过往以及当下历史的深刻了解是选官最重要的条件。

1.2.2 佐著作郎

参与国家图书整理工作的还有佐著作郎。《晋书·陈寿传》载:“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4]2138

《晋书》卷八十二《孙盛传》载:“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4]2147之后孙盛累迁秘书监。著《魏氏春秋》《晋阳秋》。《晋阳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4]2148

习凿齿撰《汉晋春秋》,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4]2154

郭璞曾官任著作佐郎,奉命与王隐一起编撰国史。《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载:

璞著《江赋》,其辞甚伟,为世所称。后复作《南郊赋》,帝见而嘉之,以为著作佐郎[4]1901。

干宝,少时勤于学习,以才器被召为佐著作郎。东晋中兴草创,一切职官制度还没有形成,中书监王导建议朝廷设置史官,并建议佐著作郎干宝等人一起撰写国史。《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载:

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4]2149-2150

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4]2150。

著作省在机构归属上,曾是中书省的下属单位。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各职责的权力划分也逐渐清晰,著作省基本属于秘书省管理。秘书监可以推荐著作佐郎的人选。《晋书·华谭传》载:“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太兴初,拜前军,以疾复转秘书监。自负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凋,谭皆荐为著作佐郎。”[4]1456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著作佐郎,其学识和品行都非常重要。在年龄方面,反而年龄稍长,对图书的整理工作更有帮助。

2 两晋时期国家图书整理之辅助机构

秘书省与著作省是两晋时期国家图书整理编撰的专业机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中书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所用。中书令、中书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图书整理工作,但它有推荐和选拔具体的秘书监与著作省人员的权力。尤其是在撰修国史、设置史官的问题上,中书令、中书监起到了推动作用。

2.1 中书令、中书监

据《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

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监、令盖自此始也。及晋因之,并置员一人[4]734。

魏武帝时,秘书令的职责主要是“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时期,秘书左丞、秘书右丞分别担任中书监、中书令的官职,那么中书左丞、中书右丞相当于共同承担了“典尚书奏事”,即向皇帝启奏朝廷之事。晋继承了中书监、中书令的设置。

据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考论,与曹魏相比,两晋时期的中书令在权力、地位、职权上都比较高,中书令、中书监俨然成为参与朝廷政事最重要的职官。关于西晋中书的职责,据《晋书·荀勖传》载:“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4]1157由此可知,西晋的中书实际上主要掌管朝廷机要之事,负责的应该是方方面面的事情,那么,国家图书整理编撰工作也属于其分内之事。以张华、王导分别为例。张华担任中书令时,负责朝廷日常政治事务,向皇帝举荐人才,晋武帝时,中书令可以参与国家图书编撰。张华任职期间,奉朝廷之命,与荀勖一起修撰国家图书。从此可以看出,西晋时期,中书与秘书机构的职责划分并不十分严格。作为中书令,既要管理国家日常事务,也需要参与国家图书的编撰。

如果说中书令直接参与国家图书编纂工作的话,中书监就属于间接参与,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晋室南渡,江左草创,职官制度尚且不完善,史官制度及机构更是没有。身为中书监的王导向皇帝上书,建议设置史官,编纂国史。

据《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记载,干宝之所以能够作为佐著作郎参与国史编撰,是因为中书监王导建议设置史官并向皇帝推荐了干宝等人。在此过程中,说明中书监在国家典籍编撰尤其是国史编撰中的重要作用。

2.2 御史中丞、散骑常侍、侍中、散骑侍郎等

御史中丞掌管图书典籍之事,从汉开始。《通典·职官》记载:“汉初,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之事,至魏晋,其制犹存。故历代营都邑,置府寺,必以秘书省及御史台为邻。”[3]733从汉代开始,直到魏晋,御史中丞都可以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之事,由此可见,汉魏晋时期,秘书省与御史台职责划分并非十分严格,甚至职能重叠。

散骑常侍最先由秦设置,魏文帝黄初初年时将其职官改制为中常侍,职责主要是规劝皇帝,向皇帝谏言。据《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

散骑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骑从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亦以为加官。……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至晋不改[4]733。

而侍中的职责主要为“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4]733。在实际工作中,散骑常侍、侍中除了需要规谏皇帝之外,还要参与国家图书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同时担任著作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国史。《晋书》卷三十九《王沈传》载:

后起为治书侍御史,转秘书监。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4]1143。

王沈的职位为散骑常侍,又迁侍中,同时典著作。除了散骑常侍、侍中,散骑侍郎也可以参与国家图书整理工作。据《晋书》卷三十九《荀传》载:“擢拜散骑侍郎,累迁侍中。”[4]1150

散骑常侍、侍中、散骑侍郎等职官原本是皇帝身边的规谏之臣,需要随时对皇帝的言行进行规劝和谏言,而规劝和谏言都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既能引经据典,又能有理有据,这就需要熟读百家经典及各类书籍。因此,让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侍中同时兼任著作官职,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2.3 太子洗马

太子洗马本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属官。太子二傅的职责主要是教导东宫太子读书、礼仪、政事等,但具体事务则由其下属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1]733太子洗马隶属东宫,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负责图书的整理工作。《晋书·职官志》载:洗马八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出则直者前驱,导威仪[4]734。

太子洗马可以典掌图籍,应该与这个职位的工作性质有关。太子洗马需要为东宫太子讲经释义,因此,在具体工作当中就必须做到,首先自己对图书典籍分类及具体内容有清晰的认识。陆机曾担任过太子洗马,编撰过《晋纪》四卷。可见,太子洗马的职官也具有编撰史书的职能。

2.4 王之典书、典书丞、典书令、文学

除了朝廷设置的典校图书的职官外,诸王也可以进行图书典校。据《职官志》载,大国可以设置典书、典书丞等职位:“大国置左右常侍各一人,省郎中,置侍郎二人,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丞各一人,治书四人……。”[4]743-744关于典书的设置,唐代弘文馆、秘书省、崇文馆、司经局各置二人、八人、二人、四人,掌各馆、局所藏之四部图书[5]。根据唐代的设置可以推测,晋时的典书、典书丞、典书令也基本从事与图书收藏整理有关的工作。

除太子之外,其他藩王的侍从也可以进行图书整理的工作,甚至专门设置了相应的官职。《晋书·职官志》载:“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4]743,王国设置文学从汉代开始,据《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太子文学”条载:“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3]829按照太子文学的工作内容,王所置文学应当也是从事图书整理的职官,随时供诸王翻阅学习,或者根据诸王的命令,从事编书校书之类的工作。

3 结语

两晋时期的图书整理机构主要继承曹魏的相关职能设置而有所改变。基本的图书整理机构是秘书监,下设秘书丞、秘书郎。著作省作为秘书省的常规下属机构,下设职官著作郎、佐著作郎,主要负责国史的编撰。此外,中书令、中书监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家图书的整理编撰工作,在人选推荐、史官设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相关的辅助机构还有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侍中、太子洗马、典书、典书丞、典书令、文学等。

(来稿时间:2021年2月)

猜你喜欢

职官晋书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枕戈
臧荣绪所修《晋书》研究综述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