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
2021-01-08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小学 徐 巍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原则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设计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性。课后实践作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因此,课后实践作业要打破传统作业形式,注重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主体性。数学课后作业要聚焦学生主体发展,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三是多样化。课后实践作业在形式设计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四是开放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后实践作业时,能够注重课后实践作业的开放性,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自我创造的机会,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课后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搜集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是人们实践的产物,它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起步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设计搜集类课后实践作业,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从而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发现蕴藏于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小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小数的抽象意义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产生更加丰富的体验,笔者设计了一项搜集类课后实践作业:课后和爸爸妈妈去逛一逛,如超市、农贸市场等,把你看到的有小数的场景拍摄下来,向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这些小数是什么意思。通过设计搜集类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强化学生数学关联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搜集过程中感受到小数的广泛存在,并基于生活应用场景去理解小数在不同场景中表达的意义。在搜集过程中,又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引领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数学学习中,在向父母解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设计调查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调查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体验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调查类的实践作业,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通过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调查形式的选择既要根据小学生的学情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兼顾课堂学习内容。可以是信息调查,通过调查获取想要的信息和数据,也可以是访谈的形式,通过采访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再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例如,“三角形”一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一带而过,学生理解不深刻,自然就谈不上能够有效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特征。笔者围绕三角形稳定性设计了一道课后实践作业: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不妨到处走一走,转一转,调查一下哪些地方有三角形的影子以及其他图形的影子,并记录下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运用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图形,搞不懂的可以查资料或者向人请教,也可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调查类的课后实践作业,学生尝试着去统计生活中三角形的运用案例,并将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存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特征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运用取决于它自身的特性,强化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体验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感受数学
教育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能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类实践作业,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了解学习对象,感受数学,从而在体验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如,“克和千克”的教学中,学生要想对克和千克产生感性认识离不开体验,否则,克和千克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质量单位。为了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学习体验,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后实践作业:猜一猜,平常吃的生鸡蛋,一个鸡蛋大概多少克?做一做,拿起一个鸡蛋掂一掂,根据你的感觉,大概是多少克?称一称,把鸡蛋放到电子秤上称一下,实际是多少克?按照上面的方法,先估一估一个苹果大致多少克,再用手试一试,最后称一称实际质量是多少克?有兴趣的几个学生一组,比一比,赛一赛。通过体验类实践作业,学生通过估计、动手感觉和称量等方法,学习体验不断丰富起来,估计和动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质量的直观感觉,最后通过称量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设计制作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还原数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设计适当的制作类实践作业,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还原数学形成的过程,从而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这是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升级,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而小学生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思维惯性较大,受平面思维的影响较深。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后实践作业:同桌为一组,分别制作出一组长方形、正方形,再制作出一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一段语言表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学生通过制作类课后作业,运用手工制作经验进行数学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获得真切的体验,在后期学习过程中自然就能够轻易地辨别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
(五)设计汇报类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数学
课后数学作业的功能较多,它既能帮助教师对学情进行诊断,又能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等。因此,数学教师要基于课后作业的多样化功能,设计一些汇报类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对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例如,“扇形统计图”一节内容,它是统计图知识体系中的一支,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汇报类实践作业: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试着写一份“统计图使用说明书”,说明书中可以配上三种统计图,要求说明白三种统计图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给使用者提出合理的建议。
总之,数学课后实践性作业体现出数学学科属性,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对传统课后作业的一种创新,旨在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从而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使数学作业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