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课堂教学的原点

2021-01-08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魏孔俊

天津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科素养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魏孔俊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科思维品质,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学科思维品质与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是新课改以来被大家热议的话题。

学科和课堂应该是教学的原点。学校组织课堂调研活动,对于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很大帮助;对于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授课者、听课者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教学相长,善莫大焉。

一、关于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习总是有目的性的,学校的课堂教学自然也该有目的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初中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明确说明,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即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课程有其教学目标,单元也应有其教学目标,一节课更应有其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单元整体目标的落实,其次才是本课教学目的的达成。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有对每个单元的整体把握,然后在每节课中去执行。这样每节课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的备课也就轻松了,课堂的教学也就轻松了,学生的学习也就轻松了;这样每节课的教学就有了逻辑性和完整性,教师的备课也就有了深度,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广度,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高度。这关乎到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否则,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肤浅化,教师和学生都只是匍匐在教材中,其思维只是局限在课堂中。这样的课堂缺乏深度、广度和高度,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什么是学科思维品质?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

所谓学科思维品质,就是学科要培养的基本素质,综合在一起可以称为核心素养。单就语言表达而言,语文课有语文课的语言表达方式,数学课有数学课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中生成疑难点的解答等方面要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采用本学科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处理,说本学科的话语,思考本学科的问题,解决本学科的困惑。再从教学环节而言,语文课有语文课的思维过程,数学课有数学课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学生思维引导等方面要从本学科的逻辑思维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设计、处理、解决问题。而从本质上说,就要从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出发,按照每个学科各自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得以提高,一切附带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从而解决了课堂教学和考试能力“两张皮”的问题。否则,课堂教学任务看起来完成了,学生的考试能力、答题能力又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去实现,这样,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就成无用功了吗?学科思维渗透于当代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可能是跨学科的,这就更需要清晰的学科思维。

以语文为例,比如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词义的理解,更多的是词语运用得好,词语一旦形成句子,句子一旦形成语段,其肯定在文章中的限制性、修饰性、表达性上发挥了某种作用,不仅使写作者达到了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且使阅读者产生了或准确、或优美、或得体的阅读感受。如此将其分析出来,举一反三,学生自然就明白遇到此类问题时该怎样应答。这是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

再以数学为例,比如对于一个算式的计算,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几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得出这些方法的过程,因为数学教学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得出一个结果。这样,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是数学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这其中自然有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二、关于教师课堂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新的教学理念,不是说一切都是新的,它有许多东西是从传统中继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现在才有的东西,一旦有了课堂教学,这个东西就有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实说的就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现在强调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对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教学方式的矫正而已,但事情做起来往往就矫枉过正了,一味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哼哼哈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好吗?显然不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提出,意味着教学观的转变:教学即研究。“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研究,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也可以是教师帮助学生研究。”可见,即使在教学即研究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反而应该加强。有人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什么,学了多少。我对这种说法存有质疑。如果从结果看,这样说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从过程看这无疑是推卸责任,没有好的过程,很难产生好的结果。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没有一点淡化或轻化教师作用的意思。

我们听优秀教师的课,哪一课不是在教师缜密思维和引导下进行的?教师或是给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或是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或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角度。特级教师钱梦龙评价肖培东讲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有效的提问”几个字。没有预设(有效的提问)就没有生成,或者说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无用的生成或者说是没有价值的生成;只有合理的预设,才能点亮学生内心的智慧明灯,撞击出学生思想耀眼的火花,才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智慧点亮智慧。

因此,课堂是学生的,也应该是教师的,或者说课堂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而不是教师让学生领着走,或者教师让课件牵着走。没有教师引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如果课堂完全无原则地交给学生,那学生在家也可以学习,为什么要跑到学校来?学生到学校学习,就是希望从教师那儿学一点东西。所以,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还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拔高者。教师要把学生不成熟的想法点透补全,让学生在知识上、思想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都要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在以下几个环节上教师必须讲。一个是引入新课的地方,就是一节课40分钟时间大家要干什么,一定要讲清楚。否则,课堂就成了“无轨电车”;一个是教师点评的地方,就是或纠错或纠偏,一定要中肯恰当、准确到位,不能似是而非、含糊模糊;一个是过度牵引和总结的地方,要表现出教师的思路和高度。

教育学家朱永新说过,过去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体,现在是以指导学生为主体,其作用是指导学生,而不再是传输知识。我们现在都在学习新教育,由此可见,新教育也没有否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定要转变。

《左传》有言,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教学的原点是在学科和课堂上,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在学科和课堂,这是根本。如果抛弃根本,而在末节上不断做文章,到头来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