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途径及指导策略研究

2021-01-08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邹炳新

天津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情境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邹炳新

“教育要回归生活。”这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十分关切的热点问题。中外教育史上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也凸显了“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开展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对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及指导策略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育途径,让科学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

(一)在区角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

1.自然角、种植园中的科学发现。

教师引导幼儿种植一些瓜果、蔬菜、粮食、花卉,饲养一些小动物等,这样不仅使幼儿了解了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及生长变化,而且激发了幼儿关爱动植物、关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教师在自然角提供了红豆和绿豆,引导幼儿进行水发种植,在对比观察中幼儿发现两种豆子发芽的时间、叶子的形状都有很大差异。他们发现绿豆在种植后第二天就发芽了,而红豆在种植后的第五天才发芽。随后幼儿又惊喜地发现两种豆苗叶子的外形也有很大差异,绿豆的叶子是细长的,红豆的叶子像心形。幼儿通过观察和记录不仅发现了两种豆苗的差异性,而且学到了种植技能。

2.玩沙玩水区中的科学探索。

在玩沙玩水游戏中,幼儿自由地探究、玩耍,发现了沙和水的各种物理特性,学习了使用各种容器和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等。幼儿在玩水时发现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是可以流动的,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水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等特性;在玩沙的过程中发现了干沙具有颗粒性、流动性,湿沙具有可塑性,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可以用模具塑造成不同的形状等特性。

(二)在远足、踏青活动中进行科学教育

远足、踏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有利时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自然界的奇妙,而且获得了许多科学发现。活动前,教师应作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对活动目的、物品的准备、活动前的讨论、探索过程的引导、活动后的分析与归纳等都要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活动中,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让思考伴随活动全过程,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时机引导幼儿开展自发和随机的探索。如,户外活动是幼儿比较自由的时间,他们可以进行体育游戏,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观察周围的动植物或各种有趣的现象。在户外散步时,幼儿对幼儿园的草坪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利用这片草坪引导幼儿开展了长达数月的“草丛探秘”活动。幼儿在探究中发现一片小小的草坪中竟然有那么多种草,兴奋地采集下来制作标本……喜欢动物的幼儿惊喜地发现草丛中、树根下有很多蚂蚁爬来爬去,雨后的草坑里居然出现了许多小蜗牛,于是又开展了蜗牛和蚂蚁的相关探究……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使我们领悟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真谛。

二、采取“生活化”的指导策略,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一)选择生活化的探究内容

1.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

教师精心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使幼儿感受到科学的奇妙有趣。如,在一次进餐环节,值日生分发好餐具后,有的幼儿对勺子上照出的影像产生了兴趣,教师随即生成了“勺子上的哈哈镜”探究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崭新的不锈钢勺子并提出问题:“用勺子的正面和反面照照自己的脸,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勺子的正面照出的头像是倒的、比较小,反面照出的头像是正的、比较大”这一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异常兴奋,积极主动地交流自己的发现。

2.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后,他们会发现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如,教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的海棠树和玉兰树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这两种树长出芽孢的先后顺序、开花时间、结出果实的差异。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芽有花芽和叶芽之分,花芽长出花儿,叶芽长出叶子,玉兰树是先开花后长叶,而海棠树是先长叶后开花。在观察中,幼儿不仅发现了植物的特点、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

在饲养角,教师选择了兔子、蚕、蜗牛等易于观察和照料的动物。通过喂养和观察,幼儿不仅了解到动物能够生长、繁殖、进食、排泄,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而且激发了他们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3.常见的自然现象。

自然界中充满着各种神奇有趣的现象,春夏秋冬的轮回、风霜雨雪等天气变化,无不使幼儿感到好奇,教师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将其设计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如,结合春季的特点,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风的秘密”的探究,在探究中幼儿感受到风的存在、发现风力的大小和风的方向,感受到不同力量的风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通过讨论了解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等。

(二)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1.提供生活中常见、易得的材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供了很多幼儿熟悉的,他们身边常见的、易得的物品和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探究。如,在“巧除茶垢”这一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食盐、淀粉、白糖、食用碱、牙膏等材料,鼓励幼儿探究这几种材料是否能除掉茶垢。幼儿通过实验发现这些材料都能除掉茶垢,但白糖、牙膏和食盐的效果更好。由于这些材料来自于生活,幼儿十分熟悉,所以探究活动开展得非常顺畅、有序。通过探究,幼儿学会了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和准备。

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和准备,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玩水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玩水的工具和材料,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收集到了小桶、舀子、瓶子、水枪、喷水壶等各种容器和材料。在有趣的玩水游戏中,幼儿发现了水的特性,感受到了水的流动性、浮力和压力等。由于材料是幼儿与教师一起准备的,不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而且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油然而生。

(三)采用生活化的探究情境

1.创设生活化的探究环境。

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已有经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食物感兴趣时,在活动室的一角创设“快乐厨房”,与幼儿共同收集常见的厨具、餐具及食材,投放到小厨房,随即组织幼儿开展了爆米花、榨果汁、制作红果酪、烘焙饼干、制作蛋糕等一系列厨艺活动。在生活化的探究环境中,幼儿进行了愉快的制作和探索,不仅获得了诸多科学发现,而且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

2.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情境。

教师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让幼儿轻松自然地学习科学。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请幼儿当“水管工”、为新建的房子接通自来水管道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合作探索连接三通管、直管、弯管等不同类型管子的方法,让自来水顺利流通。教师努力探寻活动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之间的结合点,模拟和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在遐想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接通水管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

以幼儿的真实生活为背景开展的探究活动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引导幼儿开展相关探究活动。如,种植园里种植了各种蔬菜,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黄瓜秧长得越来越高,于是引发了“给黄瓜秧搭架子”的活动,进行了“用什么材料搭?怎样搭更结实?”的讨论。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教师提供小竹棍、棉线绳等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并最终在班里一位种植经验丰富的小朋友爷爷的点拨下探索到了最稳固的搭建方法。

这些探究活动都是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并寻找答案,这样的活动自然、生动,富有吸引力。

猜你喜欢

生活化科学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