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01-08崔书红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生物体系

崔书红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0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珍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努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021 年10 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the 15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于昆明召开,我国以此为契机,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能力,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自然保护中寻求发展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领导下,我国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推进“爱知目标”(2020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显著。

一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明显提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被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我国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及多项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改革举措。

二是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与加强。就地保护方面,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18%,提前实现“爱知目标”提出的到2020 年达到17%的目标。迁地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已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 个,保存植物2.3 万余种,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250 处,60 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大熊猫、朱鹮等近10 种濒危动物种群开始恢复。

三是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制定《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国家工作方案(2014—2020 年)》,持续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和无序利用。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和国家基因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逐步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90%以上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单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自2014 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以来,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了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稳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防沙治沙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2009—2019 年,共完成造林7039.0 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1776.4 万公顷,中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2 挑战与机遇

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生物多样性仍面临多重威胁,包括陆地和海洋利用、生物资源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等直接影响,以及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价值观等间接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仍在加快。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商未来。COP15 恰是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为转型变革带来契机。COP15 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与经验,凝聚缔约方、国际组织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合力,开启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

在此背景下,COP15 亦成为我国用好联合国多边舞台,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遇。一是强化自身行动,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在全球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生物多样性治理呼唤变革的态势中主动作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围绕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向国际社会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二是践行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支持制定并实施兼具雄心、务实和平衡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广泛协商、凝聚共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三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负责任环境大国形象。巩固发展中国家战略依托,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力所能及地为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支持,展现大国担当。

3 未来展望

2020 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世界宣示,“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铿锵有力地传递出中国对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承诺,也为中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为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水平,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改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一是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推进部门间协同联动,落实管理和监督职责。推动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与生物多样性绩效考核制度,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培育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

二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严控重要生态空间和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标准和监测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法治保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系统治理,严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用途改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监管,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强化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

三是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支撑。加快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和规范,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生物技术,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试点示范,将资源储量优势转变为生物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四是以COP15 为契机,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作为COP15 东道国和主席国,中国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积极推动大会各项成果达成,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为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共同体生物体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生物多样性
爱的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第12话 完美生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