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启示*

2021-01-08申彦舒

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公共服务

申彦舒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 娄底417000)

1 引言

农家书屋建设从2003年倡导发起,2007年开始全国推行,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1],国家政策对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予以持续关注。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农家书屋具备了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要推进农家书屋服务延伸和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完善。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Rober B.Denhardt)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服务公民为核心”观点对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基点,阐释其与农家书屋的契合,分析其给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带来的启示。

2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况

2.1 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新公共管理理论”,这种新的管理主义实际上就是以追求“3E”即效益(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率(Effectiveness)为价值目标的“效率主义”[2]。由于该理论过度依赖市场机制,推崇市场主导和追求效率,认为公共管理者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忽视了民主、公平、公共利益等基本价值,致使政府面对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实质问题时无法解决,也引来了不少批判和质疑之声[3]。基于对此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

2.2 基本观点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理念,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推崇公共服务精神,主张用民主和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公共服务质量,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强调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4]:(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6)服务,而不是掌舵(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2.3 特点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超越,具有如下特点:(1)在政府角色定位方面,将政府定位于服务,平衡各方利益,创造共享价值;(2)在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方面,主张构建各组织联盟,满足社会各方的共同需要;(3)在理性形态和行为模型方面,以战略理性为理性形态,构建对理性的多元检测的行为模型;(4)在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方面,强调公共服务、奉献社会的意愿;(5)在组织框架的设定方面,主张建立公共领导的合作组织框架;(6)在责任强调方面,强调对公民负责;(7)在责任的实现途径方面,强调选择综合路径——必须关注法律、政治规范、社区价值和公民利益等。

3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农家书屋服务的契合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农家书屋服务理念是契合的。首先,核心职能相同,强调服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把服务当作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角点,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政府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提供公共服务。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阅读需要,建在行政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其本质属性是文化服务,服务既是农家书屋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它的最终结果。其次,服务理念相同,强调“以人为本”。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而服务的理念是“以公民为本”,公民是公共活动领域的主体,政府部门更关注于公民是否能够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相互沟通是否顺畅,尊重公民的本性,维护公民的权益。农家书屋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农村居民需求而产生的,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性与需求性。再次,根本目标一致,都强调追求公共利益。在新公共服务中,追求的目标是更广泛、更长远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体现了对公民权利和民主传统的回归。农家书屋建设旨在满足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可以说,农家书屋服务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公共服务,它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协同、公众参与以及公共利益的保障等,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战略性思考、公众参与、追求公共利益、回应性等理念都相契合。因此,充分地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指导农家书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分析农家书屋发展的现状了解到,目前存在政府协同力量不足、缺乏战略性思考、忽视农民的公民身份和作用、缺乏公众反馈和政府回应机制等问题。

4.1 政府协同社会力量不足

农家书屋服务是一项关系广大农民利益的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持续性投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单靠政府的精力和财力显然不够。据了解,农家书屋的建设和运营经费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存在资源配置的“垂直化”和高度集中化问题,造成农家书屋对政府管办和国家财政的“路径依赖”,同时使得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进入存在体制性壁垒[5]。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长期、持续的支持,缺乏经费的保障和经费投入的评估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可见,在政府无法充分发挥其协同社会资本机制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政府,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服务效率低下。

4.2 缺乏战略性思考

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文化惠民工程,执行过程中存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居)委会、农民等在内的多方利益主体[6]。地方政府需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注重科学合理和长远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要具备民主性。当前,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缺乏长期规划,配套政策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只是由各地区各行政村自行治理,地方政府为追逐经济绩效而选择性执行政策,横向之间缺乏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地方政府主导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缺乏其他各方的广泛参与,村(居)委会处于政策执行链条的最底层,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农民作为政策对象的目标指向群体,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政策制定之外,导致难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4.3 忽视农民的公民身份和作用,公众参与度不高

农家书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最大受益者是农民,但一些地方政府却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关注到农民的公民身份和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并未体现出来,出现了“虚位”“弱位”“错位”等情况,导致农民群众在农家书屋管理层面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同时,农家书屋“自上而下”“一刀切”的供给方式使农家书屋在藏书目录选择上缺乏一定的自主权,书籍多以上级部门统一配发为主,存在资源配置不接地气、供需错位现象,忽略或者淡化农民实际的文化需求,有些地方农家书屋中的图书有20%—30%农民看不懂[7],没有依据当地民情有针对性地调整书籍结构,不能匹配不同地区农民的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难以调动农民群众阅读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部分农家书屋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况。

4.4 缺乏公众反馈和政府回应机制

作为一项国家文化惠农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的初衷就是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文化帮扶,培育一批能够依靠科技文化知识来摆脱贫困的新型农民[8]。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农家书屋宣传、服务、反馈部分性缺位,在决策管理上存在体制“内外隔离”、体制内部“上下不通”、多层管理体系间“信息不通”等问题[5],农家书屋政策在农村遭遇落实不到位的困境。对农家书屋的监督评价和农民需求的征求反馈缺乏常态、有效的机制,没有相应的接受与回应农民需要的渠道,没有与农民建立良好的正向互动,监管和评价工作常常流于形式,没有“民主的输入”“民主的沟通”平台,公众参与存在着“效率”与“回应”的两难问题。

4.5 缺乏责任机制,责任意识淡薄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牵头,职责明确,带领相关部门和组织进行系统地统筹和建设。目前,农家书屋责任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农家书屋采用的是村民自治制度,管理上按“免费借阅,村民自主管理”的模式来实施。“自主管理”意味着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身份限制,长此以往,导致管理虚化[9]。有的把农家书屋当成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建成后疏于管理[10]。管理人员匮乏,素质不高,村干部兼任管理员的情况十分普遍,然而在低福利与多任务的矛盾之下,村干部往往被动消极执行,主动为农民提供知识服务的意识淡薄,对书屋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

5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启示

5.1 协同社会资本,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

当前,农家书屋的供给模式是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全部由政府供给,农家书屋是由政府政策主导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公益捐助等途径直接融资或合作交流,也可以参照其他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开拓农家书屋新的运营和筹资模式,积极发挥各参与主体的潜力,让农家书屋变成真正自我管理的生态体系,实现参与主体的“多赢”。

5.2 创新发展模式,深远谋划发展

建设农家书屋,首先要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公民在追求公共利益中的作用,鼓励公民组织或者公民个体参与管理,实现从“顾客”型服务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公民权利”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积极探索捐助型、托管型、民间公益型、企业型、公建民营公助型、旅行驿站型等发展模式。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深远谋划农家书屋建设,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纵向联动服务,横向联盟发展,使农家书屋建设活动体现民主性。

5.3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用户粘度

转变农家书屋单一的服务方式,从“自上而下、一刀切”向“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服务方式转变,拓展服务深度,提供精准化服务,提升用户黏度。充分整合资源为新时代农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培养农家书屋自我“造血”功能,推广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开发各类阅读软件,利用大数据划分群体,持续推动指导关注群体需求,结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产业发展等,推动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打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用户广泛参与。

5.4 加强协商交流,完善公众反馈和政府回应机制

Web3.0时代农村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依托社会化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共享、交互、便捷等优势,建立农家书屋社会化媒体平台,改变现有的单一信息传递模式为互动的信息交流模式,畅通农民自下而上的表达渠道,帮助农民表达其利益诉求,保障农民的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回应农民的诉求,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机制和政府回应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5.5 完善责任机制,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面对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刻不容缓。建立以服务价值为导向的责任机制是提高农家书屋服务水平的关键,不仅要依靠外部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的责任,更要依靠内源于管理者的职业责任意识,加强农家书屋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政府服务和志愿公益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新乡贤”和文化热心人士,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培育一支共同参与、勇于承担多样化责任的管理员队伍。着力推进农家书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工作,层层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主体,细化各项考核指标,努力实现数量评价、质量评价和效益评价三方面的平衡,对书屋建设、资金使用、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监管和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达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6 结语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面对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家书屋的服务必须寻求新的方向和定位,不断完善管理配套机制,创新管理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重视民主、公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论框架,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公共服务
西江月·农家早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1版正式启用
篽箖·上野书屋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促进内外贸易 创新公共服务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梦幻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