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08刘伟兰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9
刘伟兰(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9)
0 引言
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是开展科学研究、探知未知世界的重要基地,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备场所,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1-2]。然而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试剂灼伤、电气火灾、气瓶爆炸、药品中毒等,严重威胁着实验人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盲区。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科学管理和健康发展,保障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1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包括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江苏盐城“3·21”重大爆炸事故、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区爆炸事故等,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实验室内部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如:2018年北京某大学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期间发生爆炸,致3名同学死亡;2016年上海某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3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现场发生爆炸,导致学生被化学试剂灼伤面部、眼部受重伤;2011年4月13日,美国耶鲁大学塞布鲁克学院天文物理学专业大四女生米歇尔在机械间操作车床时头发被车床绞缠窒息身亡。这些频繁出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冲击着人们的安全感,也成为实验室健康发展的不和谐音。
上述多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充分说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责任监管问题和违规操作问题,而归根结底安全技能缺乏和安全意识淡薄等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遵守安全操作规范。部分学生尤其是新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为了图方便而不穿实验服、不戴护目镜,或者在通风橱操作中不下拉视窗,仪器操作不按规程逐步完成,长此以往由不良习惯变为隐患事故。
(2)安全知识技能欠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时,大多数往往只是参加过类似安全知识讲座等“输入”型内容,但没有接受过实际技能培训等“输出”型内容,也没有完整系统的进行过实验室准入培训课程,所以技能往往停留在口头,不具备自救自防的能力。
(3)安全意识淡薄。高校内学生由于繁重的实验任务而焦头烂额,往往无法花费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验室卫生打扫和整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教师则承担了重要的科研和学生培养的任务,没有很多精力泡在实验室内,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会忽视提醒安全的重要性。
(4)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滞后。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空间资源却没有稳步跟进,且在有限的实验空间内,缺乏规范的建设标准和整体的规划布局。而高校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没有有效的奖惩机制,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
1.2 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作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承担了重要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在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特点[3-4]。
(1)危险源种类多。高校涉及危险源的实验场所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同位素、强磁等高危场所。危险源种类包括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化学废弃物、加热设备、特种设备、机电安全、电气安全、激光安全等,种类繁多、数额庞大,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2)人员流动量大。高校实验室人员包括教职工、学生、交换生和短期从事实验的访问人员,科研实验室以研究生实验为主,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从事的时间不超过3年,而教学实验室以本科生实验为主,更是具有每堂课换一批学生的特点,实验室内的仪器、耗材、药品等往往由于流动性强而得不到有效的保管和充分利用。
(3)学科交叉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逐步发展出理工农医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同时刺激着高校在实验室开展实验中往往具备很多特点,造成安全风险累加效应。
(4)创新活动多。高校实验多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不定期变化,过夜实验频现,存在较大的未知风险。
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举措
2.1 夯实安全责任,提高政治站位
首先,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实操,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无死角管理。其次,为更加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各项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和财产安全,成立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小组,确立组长(安全责任人)、副组长(安全管理人)和组员,明确工作职责,并形成以实验室负责人为主的每日自查、以研究所教授排班为主的每周检查和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带队的月度排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方式,做到日查、周查、月查为循环的定期督查。
2.2 执行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建设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为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更科学、有序的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形成具有实验室特色的化学品、气瓶、冰箱、特种设备、突发事故和应急预案、安全环保奖惩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针对实验室的教师、学生、短期访问人员以及外单位临时来校从事实验的人员制定形成安全环保准入管理办法,明确在人员的培训及准入、安全准入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另外,明确对实验室安全隐患行为的奖惩管理办法,以对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严肃处理。
2.3 排查安全隐患,加强检查力度
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0)》和《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环保检查项目表》,结合先进材料研究院实验室特点,制定《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检查积分表》,内容涵盖实验室室内安全准则、个人防护要求、化学品购买/存储和使用、废弃物处理、实验室防火要求、高压/低温等安全准则、机械/辐射安全准则、生物安全准则及动物实验,作为先进材料研究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检查指标参考体系。
2.4 落实隐患整改,狠抓日常管理
根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梳理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实验室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几大类分别是:化学安全35%,实验场所33%,基础安全16%,安全设施12%,机电等安全3%,规章制度1%。由此可见,化学安全问题最为严重,也符合先进材料研究院较多实验室从事有机实验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化学安全的问题共计322项进行了细分,发现其中化学废弃物处置102项(31.6%),实验气体管理93项(28.9%),实验室化学试剂存放89项(27.7%),仍然是化学安全隐患问题中的主要问题,而化学废弃物问题首当其冲。
化学废弃物问题作为生态环境局监管与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2019年问题集中体现在空瓶内留有残液、化学污染物中软固和硬固未分类、化学污染物中混入化学品或者生活垃圾,因此先进材料研究院及时制定了《实验室垃圾分类标准》,按照生活垃圾、软固废、硬固废、尖锐固废、空瓶和废液(分无机酸、无机碱、有机溶剂、失效试剂)进行分类;2020年废弃物分类问题已得到大大改进,因此在精细化管理上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指出了在警示标识、收集规范、废弃物标签、废液防漏托盘上的问题。
2.5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提升参与实验室安全学习的内在素养,营造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丰富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宽学生的参与度,先后推出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实验室安全微视频大赛、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和消防演习等活动,提高师生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隐患辨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另外,以“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建立全覆盖安全培训机制,宣传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师生安全技能,实现师生的自我安全管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2.6 加强设施建设,健全组织保障
首先,将门禁系统、网络视频监控、气体监测、温湿度监测等技防系统,消防设施、防护装备等物防措施,安全制度和文化等人防手段,进行数据收集、筛选、分析,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协同工作,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然后,利用此数据库信息,对实验室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可能性等级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提醒或警告,启动实验室内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照明度、空气等的监测机制,监测实验室具体状况,判断实验室的安全系数,同时做好事故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式的防范机制保障。最后,当监测到异常情况发生时,在第一时间自动发出指令,启动响应机制程序,通过利用提前设置好的紧急处理和补救措施的应急预案,进行风险的处理操作,并排除相应的安全事故。结束后,做好过程记录和信息保存,并通过实施外部控制审查残余风险,将实验室的安全状况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 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更需要形成一个规范、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和理念,因此,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为例,通过制定检查指标,丰富检查形式,形成安全责任、管理制度、隐患排查、落实整改、宣传教育和组织保障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