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杆斗”“盐辣罐”“马嘘嘘”三种器物看布依族生活方式的变迁
2021-01-08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田 园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牙舟陶最早出现的器物是“烟杆斗”及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物件,如土罐、油灯、香炉、陶哨、酒壶、笔洗等,造型主要有鸟、鱼、十二生肖及一些花草植物造型,图案则是布依族苗族刺绣、蜡染中富有寓意的纹样,如八卦、罗汉、佛祖等,主要以浅浮雕、堆塑等装饰手法表现,独具地域特色。“烟杆斗”“盐辣罐”“马嘘嘘”一方面代表了布依族人的智慧,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民族精神。
一、“烟杆斗”——父亲口中云雾缭绕的历史遗韵
“烟草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万历年间”①张大明:《中国烟草史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第4 页。,此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原因有三,一是人们视烟草为防治大小病的药材。清代倪朱谟《本草汇言》:“烟草,通利九窍之药也,能御霜露风雨之寒,辟山蛊鬼邪之气。”二是烟草燃烧后的强烈刺激性,易让人上瘾。清代吴江陆、耀郎夫《烟谱》称:“其气入口,不循常度,顷刻而周一身,令人通体俱快。”三是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吸食人群的增多,烟草由药品逐渐演变为嗜好品。清代陈琮《烟草谱》云:“烟之为用,其利最溥,辟瘴祛寒之外,坐而闲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避睡魔;醉筵醒客,夜雨蓬窗,可以佐欢解谒。”烟草的普遍流传,带动了各式烟具的出现。威廉·亚历山大在《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中图文并茂地描述:清朝的中国随处可见的烟杆小贩,手里拿的、身上背的、嘴里叼着的都是烟杆。更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将这种新引进且原本反感的事物,在短短3 个世纪中变为了一种抽烟的习俗。正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烟草及罂粟在中国的土地生根发芽。600 年前屯军的融入使得烟草文化在边远的布依族群落开始传播,在制陶技艺传入时也出现了陶制烟具。
“烟杆斗”是牙舟陶最早出现的器物之一。北方的烟杆“烟锅多为铜制,烟嘴以真白真绿、真翡真翠为讲究。烟荷包用料或皮或布,或绸或缎,上多绘绣图纹,常为男女间情事之信物”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第9 页。。而牙舟陶烟杆则就地取材,陶土手工捏制成形,晒干,上釉,入窑烧制而成。其分“烟锅”和“烟嘴”两部分,用一根处理过的细长竹竿连接。早期的“烟杆斗”捏制图案相对简单粗糙,都是一些布依族和苗族刺绣、蜡染中的图腾符号。因为其地域特色与低廉成本,在清代末年进入鼎盛期,开始采用磨具生产,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川、滇、黔、湘、桂等地,甚至销往南洋和西亚国家,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了欧洲。
“酒、烟、茶是黔南布依族家常备的待客食物。”亲友来访时,男主人会把自己的烟杆拿出来与亲友一同分享。“烟杆斗”即是布依族男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也是他们苦闷忧愁时的灵丹妙药,更是他们火冒三丈时的宣泄工具。它给布依族男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中国的烟杆细长,烟锅很小,不同于西方的大头短身烟斗,从一根小小的烟杆,我们看到的是测量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刻度。“烟杆斗”代表的已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而是一种封建传统陋习的体现,它是封建男权社会中的一种精神信仰与权力身份的象征,与其说它是个排忧解乏的工具,倒不如说它更像一根“权杖”。正因为这种信仰,2016 年总长约5 米、重50 多千克的“天下第一斗”在贵州平塘县举办的首届牙舟陶艺术大奖赛中惊现,烟锅大约可装250 克旱烟,需用吸尘器插入烟枪“吸食”,烟锅用了传统布依族纹饰,烟杆上雕刻了水书,耐人寻味。“烟杆斗”作为一个主要参与者,见证了烟草在中国大地上的肆意扩张,见证了布依族封建传统社会中男人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的变迁。
二、“盐辣罐”——母亲手中粗衣粝食的生命体验
“黔南地区的食盐销售,早在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就实行‘开中’之法,鼓励商人以粮换盐,商人向政府交粮后可获得相应的‘盐引’,持‘盐引’即可到产地购盐运销。”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第9 页。由于官商的勾结层层剥削,税重利高,黔南地区“斗米斗盐”的情况时常发生,群众深受无盐之苦,直到“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食盐供应,将食盐列为政治商品,对民族地区的食盐供应采取‘不赔不赚,或少赔少赇’的方针,保证了食盐供应,稳定了盐价,结束了黔南地区千百年来‘斗米斗盐’的历史”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编纂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五卷):商业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第178 页。。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黔南山区,民间普遍流传着“要吃盐过大年”的民谣。因为盐的重要性,牙舟陶盐罐的产生不言而喻。牙舟陶非遗传承人张禄麒从一棵大树下挖出的土窑遗址中发现了两个单口盐罐,这是迄今为止最早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牙舟陶日用器物之一。从造型看,牙舟陶早期制陶人还是沿用了汉族陶瓷制品的器型。
民国时期,因盐荒吃不上盐,布依族群众只好用酸汤或草木灰水来替代,加之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湿气重,需要吃辣椒来祛除湿气。“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圈(不稳)’之说。”③同上。“盐辣罐”正是为方便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而诞生,它是集盐罐和辣椒罐于一体的布依族人智慧的结晶。在原有单口盐罐基础上将两个罐体用手提把连接,晾晒干后施以土釉,放入窑中经1300℃烧制而成,早期釉色呈褐色,流动性差,哑光,后期使用了玻璃釉,釉色更晶莹剔透,有冰裂纹。如果说“烟杆斗”是封建传统陋习下的衍生品,那“盐辣罐”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第9 页。就是布依族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中孕育出的有温度的器物。它让人联想到了“母亲”,不同于“父亲”腰间的“烟杆斗”那样沉重压抑,“母亲”手中的“盐辣罐”带给我们的是粗衣粝食的生命体验,也正是这种生命原始的古朴粗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布依族人的朴实勇敢与温和谦逊的生活态度。“盐辣罐”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它代表了布依族人对生活葆有的一种积极态度及敬畏之心。
三、“马嘘嘘”——孩童口中吹响未来的起航哨音
布依族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牙舟陶的另一件器物“马嘘嘘”上体现得更加深刻。 “马嘘嘘”特指贵州民间流传广泛的牙舟陶儿童玩具。起初它只是制陶人充分利用陶窑的空隙而随手捏制的一些小玩意儿,有猫头鹰、猴子、小狗、牛、鸟、鱼等陶哨,动物肚子内空,两侧有变音气孔,口吹时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出售陶器物时,制陶人会附赠一两个陶哨作为孩童的玩具,这对于物质条件匮乏的山区孩童来说无疑是一个美好的馈赠。因此,“马嘘嘘”逐渐在西南地区流传开来。据资料显示,北方很多地区早有陶哨儿童玩具出现,如山东泰安“堡子坪陶哨”、河南浚县的“泥沽沽”、西安鱼化寨的“泥叫叫”等。“马嘘嘘”较北方陶哨来说,发展较晚,但独具地域特色,一般只在动物头、颈部分上釉,其余部分则露出泥胎,使得上釉部分的晶莹剔透与泥胎部分的古朴粗犷相映成趣。
“马嘘嘘”融入了布依族特有的内在神韵,每一个都独一无二,即使造型相同,也是神态不一。民国时期,其造型主要以十二生肖以及鸟、鱼等一些动物形象为主,造型古拙生动,也正是这个古朴生动的小东西,从口中发出的‘嘘嘘声’承载了布依族孩童的成长记忆。“曾有法国要求定做一个车皮的‘牙舟泥哨’,但因系手工制作,批量过大未能满足对方要求,由此可见国内外对牙舟陶的喜爱程度。”⑤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187 页。现如今,市面上儿童玩具琳琅满目,却让手握无数冰冷机械玩具的孩子迷失在钢铁丛林中,失去了对玩具的那种原始冲动与聆听的喜悦。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马嘘嘘”吹响了无数布依族孩童的梦想,而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能慢下脚步静静倾听那回响在大山之间的哨音?
“烟杆斗”“盐辣罐”“马嘘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实至今谁也解释不清楚,或许它代表了布依族人对质朴与纯洁的一种永恒期待。“马嘘嘘”吹响了未来,时刻提醒着布依族群众不忘初心,或许这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