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洞建筑石雕艺术中的黄河文化及其表现

2021-01-08杨雨佳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天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雕窑洞陕北

杨雨佳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黄河文化十分古老,内涵又极为丰富。她滋润所流经的每一方土地,哺育并影响着区域的文明发展和走向,形成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和艺术形态。陕北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区域内有着为数众多的窑洞院落,这些大院有相当一部分是乡里商贾、地主的宅院,坐落于黄土高原的山涧沟壑之中或黄河沿岸。知名的有米脂的姜氏庄园、马家大院,绥德的党氏大院,佳县木头峪古镇等。由于陕北在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区位,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而创造出特殊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在人们的世俗生活和民居文化中鲜明地显现出来,集中地体现在窑洞建筑众多的装饰图案和雕饰之中。窑洞建筑是黄河中上游流域重要的民居建筑形式,承载着黄河流域特殊的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以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承载在大门、影壁、门窗、室内布置等各种构件和位置上,塑造出一种装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窑洞建筑装饰艺术。窑洞建筑石雕是窑洞建筑装饰典型代表之一,它的装饰形式和思想观念既包含有古老的黄河文明因素,呈现出古朴的一面,又受榆林的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耘在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上,在平凡的生活和劳动生产中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多是廉价和俯拾即是的自然物质。[1]黄河流域陕北地区盛产青绿砂岩和灰砂岩,它们常常裸露在山间或河谷之中,这些石料质地细腻,容易雕刻,因此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大量开采,用于营建窑洞和创作石雕,促进了陕北地区石雕艺术的发展。从大理河绥德段和无定河流域出土的大量画像石中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有十分发达的石雕技艺与成熟独特的石雕创作语言样式了。因此,在极早的时代陕北窑洞建筑装饰就大量采用石雕艺术了,可以说窑洞建筑就是石头的艺术。任何时候,人们走进陕北乡村窑洞聚落,都会看到一个石头的世界:石窑洞、石院落、石墙、石炕、石缸、石箱、石柜子、石扇车,当然还有院子里雕刻精美的石碾子、石磨、石槽、石狮子以及装配在庭院各种设施上的石雕构件等,这些石雕或多或少都有雕刻,它们造型古拙、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体验。

一、陕北窑洞中的石雕艺术及特征

走近窑洞聚落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宅门门槛两侧的抱鼓石。鼓面、鼓顶、鼓座都雕有纹饰,鼓面一般雕有双狮捧面或麒麟负子,或立或蹲,或腾空而起,或玩绣球,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既有王者之气又不失灵动之气。黄河中上游流域是农耕文明发源之地,农业发达,因此榆林窑洞聚落大院一般会有专门用于粮食加工储存的仓窑和碾磨房,在西面安置石碾子,在东面安置石磨。石碾子、石磨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古老的体型硕大的石器,被人们尊称为青龙与白虎,并与院落里的建筑一起标示着方位,它们既有形而上的观念,又有形而下的功能。[2]通常在石碾子、石磨上雕刻云纹组合的太阳花、盘肠纹样、莲花等。院中还有饲养马、驴、牛的马棚,里面摆放着雕刻石榴、牡丹之类象征生生不息的大型石马槽。榆林乡村窑洞聚落受地形的影响,院落往往沿着山间随着坡度依次高升和递进,连接之处设有台阶,而台阶的垂带石便成了重要的雕刻区域。垂带石呈三角形,上面通常刻有圆雕的狮子、各种蔓草纹饰和连续几何装饰图案的造型。垂带石都是三角形造型,三角形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更能突出整个画面静中有动,动感与以威武为灵魂的圆雕狮子相呼应和统一,增强了艺术形象整体的美感,充分发挥了垂带石自身以及造型的衬托作用。院墙上放置泰山石敢当或石狮子,在室内窗台和炕头摆上炕头狮子是黄河流域一些地区惯常的做法。守护儿童的炕头狮子、院墙上放置的镇宅墙头狮子、垴畔矗立的辟邪石猴形态多样、神情各异,或有动势上的拗劲,或有情调上的激越,或有形态上的拙朴,或有神态上的憨倔机敏,交相混杂。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地被赋予了阳刚的气质、刚正的性情和辨别善恶的灵性,都以让邪异之物畏惧的强大气场而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灵慰藉。另外,窑腿上和影壁下还常设有石刻神龛,大门有承重的门枕石、柱础,有砌在门头上雕有精美花纹的仿木构件,还有不多见的拴马桩和石栏等,它们都雕有莲花、卷草等丰富的图案,传达着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要求。

二、陕北窑洞建筑石雕艺术中的黄河文化观念

陕北窑洞建筑石雕并不是天然地具备民俗功能,陕北人将古老神圣的观念、信仰与便利的材料和生活连接起来,构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从根本上说是石雕艺术背后的黄河文化这片土壤所弥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可能与这里的文化结合而相依为命,并顽强地生长,结出累累硕果,好像它与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血缘关系。窑洞建筑石雕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它们有着明显的功利功能。民间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形单影只的孤独体验,人们的行为与活动都与天地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认为那些神秘的力量时时刻刻伴随左右,远在天边却又能近在咫尺地审视着人们的一言一行,让人们所敬畏。狮子、鱼、莲花等是黄河流域早期的图腾符号,有神圣的意义。窑洞装饰中有许多石狮子的造型,它们是陕北人崇敬鬼神、遵循自然法则并以富有浪漫情怀和高超技艺所创造的一种抽象的、形状自由的神灵载体,它们在陕北的大地上担当着塑造人们现实世界和灵魂空间的图符。[3]匠人在创作石狮子的过程中并不在意形象的写实性,而是以流传下来的、意念性的形象打造。每个石狮子都是石匠艺人倾注全身心之力、真情实意、千琢万凿创造出来的作品。每个匠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可和接纳的形象,常常是“烂熟于心”,不假思索,信手拈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许多匠人并没见过真正的狮子,但是这种模糊的、神圣而不具体的形状被人们所接纳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可以说,榆林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民俗艺术形象和内涵,在各种诸如“合龙口”“安门窗”“请神”“祭祖”等系列民俗活动中,通过打造和展示这些雕刻艺术而不断表现出来,表达人们祈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社会生活的丰富带来了民俗事象的丰富,而民间美术各种造型正是产生于这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事象中。服务于陕北民俗文化的窑洞建筑石雕艺术以黄河流域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民俗的方式参与到构建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当中,它们以符号性、比喻性、暗示性构成了象征寓意,满足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赋予石雕图案丰富和极其民族化的寓意。例如,石雕中梅花和喜鹊的图案就以谐音(民间称为口彩)的方式将其称为“喜上眉梢”,产生吉祥寓意。而这类象征图案有“五福捧寿”“富贵平安”“鹿鹤同春”“耄耋富贵”“连年有余”等,不可胜数;石榴、葡萄、南瓜多子,民间创作出“石榴百子”“老鼠偷葡萄”等图案,寓意多子多孙、子孙繁衍不断,并应用在各种各样的雕刻艺术中;而最具有特色的是民间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民俗符号,如方胜符号表达双鱼相交、生命不息,莲花表示女阴,盘肠表示福寿延绵不断等。窑洞大院石雕上表达这一寓意的莲花图案十分多见,它隐喻着作为母体、作为女性性器的含义,常常与象征阳性之符号鱼结合在一起,表现生存与繁衍“鱼戏莲”“鱼穿莲”“鱼唆莲”的经典题材,高度颂扬着生命的伟大。

窑洞建筑石雕艺术与黄河古老文化和流域物质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陕北人信奉天人感应,相信大自然中那些石质材料就是隐藏的灵物,匠人只是随形就势、因材施艺地让它显现出来,打造的石雕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结,也使得石雕留下了鲜明的个性印记。石雕技艺本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类型,有着程式化和成熟的艺术工艺以及模式化的造型形象,但是陕北人以强烈的黄河流域原始信仰、自然经验以及乡野的自由对它们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魅力。

猜你喜欢

石雕窑洞陕北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