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原则、思想认识与学术观点问题的四重界分
——基于建党百年的考察
2021-01-08张有奎
张有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从建党百年的历程和基本经验看,处理好三者的内在关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焦点,它以不同的方式萦绕盘旋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也是新时代的热点话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四重维度分析三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克服各种思想上的偏颇,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一、理论逻辑的维度
政治原则、思想认识与学术观点问题各不相同。政治原则是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维护国家统治或进行社会治理方面的基本准则,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居于上层建筑的统率地位。思想认识是人们基于个人/集体、短期/长期、局部/全局、理性/情感、利益/偏好或某种其他立场对事物的看法。学术观点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方法和出发点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入系统认识和看法。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性质、动机、主体、方式四个方面。
从性质看,政治原则问题是政治议题,学术观点问题是科学议题,思想认识问题居于两者之间。政治的核心是权力,科学的核心是求真。思想认识的情况较为复杂,它会受到利益、逻辑、情感、个人偏好、文化传统、教育、出身、种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的多寡与比例各不相同,从而不同主体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政治原则的不同关涉的深层话题在于利益,思想认识的不同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学术观点的不同常常主要关涉认识方法、观察角度、认识对象等等的差异。
从动机看,政治原则问题是选择和站队,实质在于价值取向,关乎为谁说话,保障的是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群体的权益。不同性质国家和政党的政治原则不同,比如,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与西方国家坚持资产阶级私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三权分立、代议制等颇有不同。学术观点问题不同于政治,它要求撇开个体利益和价值判断,尽量价值中立地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想认识问题常常难以独立存在,当它与政治原则问题结合的时候,它偏向价值取向;当它与学术观点问题结合的时候,它偏向认识取向。
从主体看,三者的执行者也不一样。固然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并且一国之内的每个合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都应遵守政治原则,但它首先是针对党员的要求,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素养要求。学术观点问题要求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门槛较高,因而主要是针对专业研究者的小众的事。鉴于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科技与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关系的雄辩,这里的学术观点问题并不完全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思想认识问题则是针对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一般公民,它可能是肤浅的/深刻的、片面的/全面的、零碎的/系统的、自相矛盾的/自洽的、错误的/正确的,等等。思想支配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影响着社会活力、稳定、风尚、经济生活和权力运作,因而值得高度关注。
从方式看,政治原则问题归属于实践领域,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归属于理论领域。实践领域侧重行动,要求的是灵活性和策略性,主要原则是妥协和商谈;理论领域侧重观念,要求的是逻辑性和思想性,主要原则是理性和客观,当然,它实际上常常摆脱不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思想认识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认识问题包含学术观点问题,比它范围更大,狭义的思想认识问题仅仅指较低层次的观点和看法,它常常是非系统的、不自觉的、经验的、情绪化的认知。
困难之处在于,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彼此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张力关系,常常难以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吞没其他两个问题,就会造成政治的泛化,从而不利于学术的自由探索和争鸣,不利于学术进步,增加政治方向出错的风险,这是学术政治化。学术观点问题吞没政治原则问题,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和统一性的缺失,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序,这是政治学术化。思想认识就像桥梁和中介,连接着政治原则和学术观点的两端。有共同政治原则的人们,常常也会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反过来讲,学术观点相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政治原则。思想认识游走在政治原则和学术观点之间,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方向。
三者的内在联系表现在,政治原则常常需要学理的支撑,思想认识是政治原则贯彻落实的关键,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深化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原则就难以落到实处。思想认识提升的要害在于理论的彻底性,惟此才能以理服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这里的深层问题在于,专业知识和政治实践的关系究竟为何。韦伯和哈贝马斯都有这一方面的精彩论述。韦伯关于现代国家官僚化统治的合理化理论影响深远。哈贝马斯指出:“政治的科学化今天还没有成为事实,但无论如何是一种发展趋势。……官员、军人和政治家,在行使他们的社会职责时,按照严格的科学建议来办事,是三十年以来才有的现象,更笼统一点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才有的现象。”(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97页。在哈贝马斯看来,专家依附于政治家的关系之颠倒,这是技术统治论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它未能反思技术进步方向本身,未能充分意识到科学家和政治家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另外,公众舆论是科学与政治之间转化的枢纽,因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政治原则背后有科学性的牢固支撑,从而政治性和学术性是内在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外在的链接。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它的政治原则的有力保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担心最无情的理性批判,绝不怕坦然公开自己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它是在反对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流行思潮的过程中获得工人阶级的思想认同。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马克思主义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新时代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固然也会以学术观点的名义为其政治原则提供合法性依据,但就其本质而言,他们常常不得不把特殊阶层的特殊利益谎称为人类普遍利益或者共同利益,因而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在这一点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经不住严格的理性审问。
二、历史逻辑的维度
建党百年来,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始终交织在一起。处理得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顺利;处理得不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在革命年代,政治原则问题在三者中处于统率地位。革命的左派文人和反动文人的旨趣不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各异。革命的左派文人偏向各种激进的社会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学说等的介绍和传播。反动文人偏向保守的思想和观点的研究和宣传。当然也有忽左忽右和各种转变的情况。主义和问题的学术之争,摆脱不了政治原则的主导。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折射着不同的政治取向,最终屈从历史真理。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服务于政治原则。大致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尤其在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力量、如何对待农民阶级等问题上,党内的思想认识存在分歧。毛泽东的学术研究在厘清党内思想认识混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的共同问题在于找不到同盟军的无力感。针对他们的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从而科学地回答了革命的首要问题,即真正的朋友是谁和真正的敌人是谁的问题,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确立了正确的政治原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坚持本本主义的党员,毛泽东强调,“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在《实践论》的名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8、296页。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是学术观点问题,但毛泽东对这个学术问题的分析有力地批评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批评了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批评了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错误思想,揭露了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错误思想的认识论根源,这为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战线的斗争。在毛泽东看来,“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9页。文化专制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认为,坚持政治原则,重要任务之一在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整顿党的作风,即解决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的问题。“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2页。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一样,也是革命的重要领域。文艺服从于政治,因而文艺批评应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我们反对抽象的人性论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轻视实践和脱离群众等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选择,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不同的回答,国内外有不同的思想认识,知识分子也由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角度区分了帝国主义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批判了历史唯心论,揭露了民主个人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方法论根源。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革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破除各种错误思想认识对革命的干扰,动员群众,指明了革命方向。他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学术观点支撑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捍卫政治原则,这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基本特征。
在建设时期,学术观点问题较多地被政治化,出现政治泛化的倾向。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一方面,香花和毒草,有时候很难区分,所以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因而不能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毛泽东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针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要区分不同情况,如果是反革命分子,直接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如果是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而要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不让发表错误意见,结果错误意见还是存在着。而正确的意见如果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见过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因此,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0)以上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2页。毛泽东的精辟论述和深入看法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执行层面一度出现偏差,一些机会主义者强调政治挂帅,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从而对学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遏制了思想认识问题的科学解决,犯了左的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的大旗下,政治原则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各种学术新见迭出,比如围绕异化、人性、教科书体系改革、主体性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讨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理论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这些学术探索助益于政治原则的理解和捍卫。当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潮涌而至,鱼龙混杂,冲击着四项基本原则,一度淡化了政治原则的重要性,出现政治原则问题学术化倾向。邓小平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这种偏颇。他围绕思想战线上不能搞精神污染的问题指出,“不少同志片面地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一讲思想斗争和严肃处理就是‘左’,只提反‘左’不提反右,这就走到软弱涣散的另一个极端”。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或不健康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党在领导上的软弱难以遏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这会造成对西方没落文化的盲目推崇,腐蚀青年的灵魂,导致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11)以上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8、44页。解决思想战线混乱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不是围攻和打棍子,而是克服自由主义错误态度的良方。
必须强调的是,建党以来的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强调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他们都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理论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
三、实践逻辑的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文化强国建设是其中的必有之义。它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厘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污名化和妖魔化,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本前提。
其一,根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政治原则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它决定于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地位和其他因素,根本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甚至决定着人生命运和国家前途。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评判各种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的根本标尺在于,是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唯物辩证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群众路线等等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常常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常常是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背后是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差异、分歧、冲突和博弈,揭露和反对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伟力,这有助于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政治原则可能被毫不隐讳地公开声明,也可能被隐藏起来,惟有在利益博弈和思想交锋中才会表现出来,也会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惟此才能不失去灵魂和迷失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其二,原则上,处理好一元引领和“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具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它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结果。背弃马克思主义,就有陷入一盘散沙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革和多样化,思想观念、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等也必然表现为多样化的局面。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可见,“双百”方针是路径和方法,“双为”方针是目的和方向。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泛泛强调“双百”方针,就会陷入混乱和无所依傍的漂浮,从而失去真正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引领和“双百”方针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三,队伍上,强调配齐建强。政治原则并不是教条,而是依托于现实的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原则的辩护要求思想认识上的认同教育,而不仅仅是认知教育,要求以理服人,而不是硬性灌输和说教。这就要求深入阐述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并且采取实践教育、榜样示范等立体化方式。这些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确保后备军人才建设。如何配齐建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政治原则,避免陷入政治泛化和政治虚化两个极端的关键。
其四,方式上,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法宝。它内在地要求敢于并善于和错误思想认识作斗争。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把政治问题伪装为学术观点问题,披着弄清真相的外衣,实质是选择性地研究历史,错误地解读历史,以偏概全地丑化、戏说、抹黑英雄人物和党的领袖,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在意识形态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0-141页。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正是在于,它要瓦解党的思想堤坝。因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政治原则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思想认识问题,更不是无关于政治的学术观点之争。
其五,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进行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界分的首要之点,它具体负责顶层考量和谋划、标准和依据的制定、长效机制的建立、目标任务的落实等。党的领导要有完整的机制和传导系统,要有利于贯彻的有力举措,还要有担当精神,敢于亮剑并善于斗争。放弃政治原则,纵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点和错误思想认识的流行,就会冲淡主流意识形态;过于刚性地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权,压缩言论自由的合理空间,就会窒息理论的活力。
毋庸讳言,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的真实意图主要在于,在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中甄别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对待政治原则问题要进行政治斗争,纪律处分,必要的时候也应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严惩;对待思想认识问题要采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积极引导,耐心劝解,情境感化等;对待学术观点问题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真理愈辩愈明,决不能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能采取打压方式。另外,意识形态工作有很强的实操性,面对复杂的局面,常常需要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
四、价值逻辑的维度
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问题界分的实质在于,厘清政治和学术的复杂关系,划定它们的边界。这里既反对泛意识形态化,也反对政治冷淡主义的所谓纯学术化。从建党百年的价值逻辑角度分析,这种边界的清晰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有助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意识形态是个中性词,不是贬义词。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古今中外的各个国家政权均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注重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力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是符合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的分内之事。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微词和不满,重要原因在于担忧学术政治化,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误解和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要不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而是如何落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3页。这是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具有原则高度的要求。
其二,有助于发扬学术民主,真正促进学术繁荣。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密切相关。没有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学术进步就会受到阻碍。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探讨文艺批评标准问题,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在毛泽东看来,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能混同起来,而是统一的关系。“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9-870页。政治性是学术观点问题无法回避的话题,人民性是学术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的根本价值取向,离开实质性内容的学术研究话题是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用政治性取代学术性,而是强调政治性的不可或缺。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问题的界分能有效地避免泛政治化,避免学术探讨中的鸦雀无声和一言堂,妥善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这里的学术观点问题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真理和事实本身,反对一切学术话语权上的不平等,从而也反对学术权威以势压人,从而有助于避免人微言轻现象,有助于学术争鸣和思想解放,有助于促进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
其三,有助于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政治原则的首要之点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左倾”主义和右倾主义的错误态度和观点;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弘扬时代新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弘扬主旋律。有一种观点认为,坚持政治原则就是反对批评,听不进不同意见。这是错误的看法。批评是对社会不良现象和个人丑恶行为的抨击,它固然也有情绪化因素,但包含着正确的成分,讲理是它的基本做法。但是,抹黑不是批评,它依据个人的政治价值判断是非。有学者指出,“抹黑绝不是批评,因为它不是意见,而是以谩骂对党和社会丑化”。(18)陈先达:《批评、抹黑及其他》,《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日,第13版。
总之,自觉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是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说,“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26页。政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则,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政治原则泛化和唯一化,保持三者之间必要的张力,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