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三字经》英译
——以赵彦春的英译为例

2021-01-08李小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字经典籍英译

■ 李小华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华典籍作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也是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为人类文化的历久弥新贡献着中国元素。新时代背景下,挖掘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带一路”与“人类文明共同体”倡议深入时刻的艰巨使命。典籍翻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虽然了解异域文化的方式多样,但是典籍作品可以让他们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三字经》各种语言的译本就是受欢迎程度较好的典籍翻译。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在中外读者中接受度很高,其译文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输与积极影响。

一、《三字经》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综述

《三字经》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经典著作之一,据说为南宋时期著名学者王应麟于700多年前所完成。后来,元、明、清与民国几代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三字经》之所以成为经久流传的儿童读物,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三字诗体形式,更因为其以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包含大量经典著作与著名人物故事,其极简洁的汉字几乎蕴含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一)《三字经》翻译史回顾

《三字经》的翻译史已有百年之久,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外华人都曾参与其中,他们成为中华文化输出和中西文明交流的先驱者。翻译《三字经》等中国文化典籍,既要尊重原文,又要考虑其现实意义;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精髓,又要再现原文的韵律。《三字经》阐释的哲学、教育思想和道德规范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三字经》的翻译难度较大,被评论家称之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三字经》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每行有三个字;其次,词句押韵;最后,它是一部传世经典。因此,能否满足这三个因素成为评价译文是否成功的关键。另外,翻译不仅要体现原文的三个突出特点,在内容、风格和文化内涵方面也需经得起推敲。

清末时期开始,《三字经》就由国外译者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俄文等。19世纪初,赫伯特·翟理斯的英译本影响较大,译本是根据现存的宋朝时期的版本翻译而成。同时得到关注的英译本还包括1812年罗伯特·莫里森与1864年斯坦尼斯拉斯·朱利安的版本。西方汉学家与传教士的翻译较早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国内的译者们也陆续投入《三字经》的翻译,王宝童与潘世兹为中国翻译家的代表。王宝童先生是一位诗歌翻译及研究专家,文学涵养深厚。他对《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押韵进行了创造性翻译,值得赞赏。他的译文简洁,一般采用“xaya”和“aabb”的押韵方式,而且对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添加了注释。虽然译文存在不足之处,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外译也有显著成效。潘世兹先生认为《三字经》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典籍,他的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儿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书,潘先生的翻译有一定创新,对原文采取字译、句译和意译,即使不了解背景与典故的外国读者也可以阅读与理解。截至目前,《三字经》已被成功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等地广为传诵。

(二)《三字经》英译研究与评价

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们逐渐遭遇到工业文明带来的迷茫,而传统文化的内涵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三字经》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国内外许多幼儿选择《三字经》作为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一本书,这正是《三字经》及其译本发挥的积极推广作用。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研究《三字经》英译本的文献数量庞大,涉及不同的角度。学者们从生态批评、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翻译美学、接受理论等方面对《三字经》的英译进行了探讨。由于《三字经》的句子简短且押韵,因此有学者选择从翻译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其中选用许渊冲教授“三美原则”角度的研究颇多,着重探讨诗词翻译的“音、形、意”美。另外还有学者从生态批评角度对比分析《三字经》的不同英译本,由于西方译者对中国语言、文化与历史缺乏深入了解,因此他们的英译本存在诸多问题。从《三字经》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翻译就出现明显误译,所以有的翻译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口水话式的解释,在内容与形式都远离了原文,在深层次的忠实上则差得更远。一些学者评价翟理斯的英译本也只能算是解释性介绍,与原文缺乏契合度。通过对比分析,学者们认为赵彦春教授的译本在语言与文化传输方面优于其他译文,译本在真、善、美方面取得了平衡。近年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出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开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探讨《三字经》英译。

过去十几年以来,随着典籍作品的价值重新得到审视,从事典籍翻译与研究的学者人数也不断增加。对译文的深入系统研究促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为后续的典籍翻译提供了借鉴。

二、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介绍

赵彦春教授专注认知词典学编纂,并从事语言学、语用学与翻译研究。他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专著《词典编纂的认知探索》被誉为词典编纂领域的先驱性著作。此外,他对中西方古典哲学兴趣浓厚,一直致力于经典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赵彦春教授尤其擅长英译典籍作品,已将数十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与《论语》等翻译成英文。虽然这些作品短小精悍、内容简练,但翻译难度很大,其译作的广泛好评展现了赵教授独具一格的翻译技艺。

赵彦春教授翻译的《三字经》虽然最近才出版,但深受中外读者欢迎,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成功例子之一。赵彦春教授的译文风格与众不同,全文均为三音节对联,三个汉字对应三个英语单词,除了原文与每一章的英文翻译外,都有简要的释义。如果读者已经了解原著的背景知识,可以跳过这一部分,专注于另一部分。如果没有,可以先看一下释义,然后继续阅读。在词语层面上,他的译文采用了模仿的方法来处理文化和词汇空缺现象,使异域读者对中国文化得以全面了解,译文简明扼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赵教授对翻译本质的认知以及采取的翻译技巧是一种科学的翻译伦理观的体现。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文本对外翻译与日俱增,对于翻译行业而言,这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原文和译文的形式一致,每一行都是三字组成,分析赵教授的典籍英译可以为传播典籍作品中的中华文化精髓提供指导,而译文中展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促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三、《三字经》英译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一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溯源、演进和发展的自我认知,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的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特点[2]。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实际是艰难的过程,既需要对自身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不断反思,又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盲目自信与妄自菲薄,而是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费孝通先生20世纪80年代为多元文化共处提出的前瞻性理念——“美美与共”——预测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趋势[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对中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对异域文化充满信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包容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5]。在对外翻译中,译者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指导,尽可能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平等交流,见证世界文化与文明的持久繁荣。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过程,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民族通过文化交流发展丰富了本土文化。国内外学者和专家们对《三字经》内涵的挖掘及其翻译研究从未中断。《三字经》是中国三大启蒙读本之一,篇幅短小,便于人们阅读和记忆,不仅阐释了人性的哲学问题,而且指明了道德教育的感化作用,通过道德手段提高生活质量与国民素养。因此,《三字经》在人类教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虽然《三字经》的英译历史较长,译本众多,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的翻译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目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作为中国文化方面的学者,他在翻译典籍作品方面技巧独特,译文将音、形、意融合一体,读者可以通过文字体验到原作的思想。

在意义方面,赵彦春的英译本准确传达了《三字经》的精髓。许渊冲教授在对“三美原则”的阐释中提出意义美是首要的,其次是声音美与形式美。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里,信也是第一位的。“信”是指翻译要以原文为基础并忠实于原文内容,与许渊冲提出的“意美”一致。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意义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进而平衡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差异,调整语序确保语言流畅地道。

如: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赵彦春译:Gourd,leather,clay,

Wood we play,

Stone,mental,bamboo

And strings,too.

原文提及的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1]几乎都是纯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八种乐器的命名来源于使用的原料,即“八音”的所指。原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虽然译文直译八种材料,但是二四两句分别用“play”与“string”指明了它们的属性,提供了语境。赵彦春教授的译文在传递中国文化方面非常准确,中国古代乐器逐一呈现,从中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乐器,也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根基。

在形式方面,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严格使用三个英语单词来对应三个汉字,他的版本与原文很接近,赵教授《三字经》的英译语言优美独特。语言结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对相同意义的表述会运用截然不同的语序,《三字经》的语言结构尤为突出,赵译本能够通篇采取三字结构,而且没有因形害意,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再现《三字经》的语言魅力。

如: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赵彦春译:Grace,justice,courtesy,

Wisdom,and fidelity.

Good order derive,

FromConstants Five.

原文主要提到“五常”,英译至少应该确切解释“五常”的所指,原译中“仁义”一组,“礼智信”一组,赵彦春教授为了连贯表达五常,将原有分组重新调整,“仁义礼”一组,“智信”一组,原文中的“五常”都有具体所指,所以即使英译语序调整也不会改变核心意义,看似五个简单词汇的排列,却传递了中华文化中的五种美德。赵教授为了弥补语言差异,确保译文形式与原文一致,采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以实现“以诗译诗”,如增词、套用、借词与重组等,可以看出他为再现原作三字形式的不懈努力,正是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他对典籍作品的翻译始终坚持展示汉语文字之美。

在韵律方面,赵彦春教授极其注意音节和押韵,译文采取偶韵形式。押韵是《三字经》原文的鲜明特色,韵式较为灵活,但每节内都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译文的音韵美是译者通过选择古典诗歌的创作规则和形式,选择相似的押韵而实现。如果说,早期国外汉学家的译文在内容上也基本能传达原意,但在韵律方面就有待商榷了。

如: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赵彦春译:Officials and farmers,

Merchants and workers,

These four great,

Maintain the State.

这节原文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人口的从业状况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原文中“商”与“良”押韵,而译文采取了“aabb”韵式,译者巧妙地调整了前两句英语单词的顺序,但信息无遗漏,而后两句正如赵彦春教授的分析,“四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也是“国之栋梁”,所以采用主谓句“Thesefourgreat,MaintaintheState.”,译文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又实现了音美的效果。

在翻译典籍作品时,要考虑到声、形、意、语境、语言、典故、文化与历史等因素。《三字经》是一部受到国内外欢迎的名著,赵彦春教授的英译《三字经》成功传播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斟酌文字,对语言进行润色。《三字经》英译的成功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推进中国典籍翻译给予借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之一。

四、结论

《三字经》等经典名著的翻译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赢取世界的关注和支持。经典中所蕴含的哲学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世界,向世界推介优秀的中国文化是国内文化界肩负的重任。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讨中华经典著作的翻译,译者可以充分借力翻译抵制文化霸权,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地输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旨在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三字经典籍英译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朗朗韵味话经典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