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路径研究

2021-01-08■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专业课专业课程

■郭 云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新时代艺术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德”“艺”并进,就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1]。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因此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是调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和实践尺度”[2],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有效评价既有助于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又有助于推进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因此,要发挥好教学评价指挥棒的功能,促进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将思政教育之“盐”融化于专业课程的“汤”内,使专业课程变得有滋有味,提高艺术院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一、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价值旨归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关键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意蕴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塑造。这就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联动,发挥专业课程所具有的占比优势,以培育新时代有担当的艺术人才为目标,牢牢扭住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这个“牛鼻子”,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细落实,啃下利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这块“硬骨头”。

(二)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

众所周知,一方面,艺术院校高考文化分数相较于普通院校学生招考分数低,部分专业学生从小学习专业技能,而投入系统的理论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缺乏理性思维,较为感性。另一方面,现代媒介的“泛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浅薄空洞的内容,通过粗鄙搞怪、戏谑恶俗的娱乐化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网络中的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网络环境中“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的“消费心理”,导致学生避免不了接受到部分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内容。久而久之,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大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认识会变得模糊不清,极易使某些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迷失方向,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专业课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理性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落实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育评价学者斯塔克指出“教育者利用评价是同时为了‘证明’和‘提高’的两重目的”[3]。“证明”是对教学思想目标落实的回应,“提高”是指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升的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对专业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证明”和“提高”,是衡量专业课课程育人目标落实与否的重要尺度。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对德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势必引导艺术院校专业课教师不断在教学的实践中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精心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传授知识基础上巧妙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

二、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较之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其特殊性,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将无法有效调动专业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中思政资源的积极性,进而无法将协同育人理念落细落实。因此,要基于对现阶段教学评价的正确认识,分析开展专业课课程教学评价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主体与教学评价主体相脱离

“课堂教学评价是满足教学质量相关主体需求的过程”[4],教学质量的相关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参与主体。在传统的高校课堂评价中,片面重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和专家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往往位于教学相关评价主体的对立面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在参与教学评价中“失声”。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通常是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参与决定,一线教师往往较为被动甚至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艺术院校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对于课堂教学的体验更为深刻,只有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以及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功能,才能促进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在评价内容方面,偏重知识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主要关注课程教学中教材讲义是否齐全、学生出勤是否良好、学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教学规定进度是否达成、学生期末成绩优秀比率等内容,较为偏重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情况的考评,这样的考评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知识为载体,教学需要知识支撑,因此对知识的有效评价有助于保证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因此仅以教师教学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学生考核成绩等较为直观的表现进行评价,忽视对教育价值观教育的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也会引导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在教学形式和载体上进行同质化的简单模仿,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缺乏深入思考,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

(三)在评价时机方面,偏重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期中或者期末阶段对教学进行的考核评价。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时间上以教学中期或者课程结束后进行评教,评教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升教学。以学期末进行教学评价为例,教师得到教学评价的反馈结果后,已然无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践,提出教育改进意见的学生也往往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看到教师的提升与改进。因此,偏重结果的教学评价,忽视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性。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主要抓手,要实现“全过程”育人就要有效地对课堂教学的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四)在评价方法方面,偏重于“小数据”评价

科学的评价首先表现在对被评价事物的科学认知,只有获得多维度的信息数据才能形成对教学评价的科学认识。仅有的几次听课或是一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等形成的“小数据”,无法实现对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系统评价;问卷评价是现阶段课堂教学评价最主要的方式,通过事先编制好的评价量表,用一把标尺评价所有课程的“一表通吃”形式,直接导致评价标准模糊,甚至部分学科无法与评价量表科学对应,造成评价结果陷入同质化。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评价的结果的科学性有待考量,当前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工作时敷衍塞责、积极性不高,“一些研究发现,学生评教信效度很低,学生不愿意说真话、不会说真话、不敢说真话的问题突出”[5]。与此同时,来自同行专家、教学部门、督导等的评价存在的具体肯定、抽象否定问题,这些都使得获得教学评价多维度数据存在一定困难。评价结果“小数据”的特点,会使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评价不公平、不科学,从内心里对教学评价的不认同,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

三、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路径探析

“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对于艺术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艺术院校要紧紧把握“课程思政”这个有力抓手,全力谋划好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艺术人才。

(一)发挥多元主体评价,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落准

学者郑金洲提出评价一门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际上是利用专业课程开展隐性的思政教育,这种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的评价难度,为此要发挥多主体的评价功能,保障专业课程将思政教育开展好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合理使用学生评教。不能简单地将学生评价等同于教学评教,要看到在学评教中学生的不认真、敷衍塞责,影响了学生评价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通过多主体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其次,要确保同行、专家、教学督导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他们作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能更加理性地发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发挥教师在教学评价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师和学生自评机制。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实施者,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体验,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评价中不断厚实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将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发挥出艺术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强化价值评价,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落实

蔡元培曾讲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若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专业课教学要落实以学生“养成人格”为目标,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统一起来。知识是价值观培育的基石,学生若不掌握理论基础知识,那价值观塑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生只有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变化,才能真正体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探索与伟大飞跃,才能有效激励大学生不忘历史,坚定理想,不辜负好时代。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统一。首先,在教师评价方面,在对教师教学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的知识讲授等情况进行评价时,要重视教师价值引领评价,引导专业课教师形成在教案、讲义、作业、考试等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自觉,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不断完善对教师个体评价,将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统一起来,破除唯科研“论英雄”的评价痼疾,通过对深耕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教师进行表彰等方式有效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价值践行进行综合考核,如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等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引导学生学思用行相统一。

(三)完善过程考核,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落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过程考核,加强在教学的各环节教育引导,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科学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变化发展性,通过及时更新完善课程评价指标内容,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督导。其次,专业课教师要聚焦教学的发展阶段特点,精准施策,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重视对知识认知的考核,教学的中间阶段要加强对知识与价值融合教育考核,教学的后期注重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及效果的考核。最后,完善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艺术院校学生重实践轻理论,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弱,组织纪律差,为此,可以通过考试和阶段性的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习效果的考评中。

(四)科学运用“大数据”,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落小

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价值观培育,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革固有的教学评价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必须具有针对性,低频次、抽象的、同质化的教学评价对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改善帮助不大。“大数据”具有大量、真实、多样等特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从微小环节入手,获得大量、多样、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大数据”。首先,规范教学评价“微”制度。严格明确教师、学生、同行专家、督导等教学评价主体的听评课的最低次数,如在课程教学开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有效听评课,每学期有效听评课不少于三次。将教学评价常态化,确保获得大量多元的教学评价信息。其次,研制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评价“微”量表。打破“一表通吃”的教学评价形式,要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结合艺术院校特点,研制和设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确保教学评价信息的多样性、针对性。最后,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评课。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教师迅速积累教学评价的数据。基于移动终端听评课具有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快、评价信息反馈及时等特点,可帮助专业教师迅速调整改善课堂教学,不断增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本领。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