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21-01-08刘海涵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陈岛基础课弘扬

■刘海涵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扬,他在2006年8月亲自登上大陈岛视察,并分别于2010年4月与2016年5月两次给垦荒队员及其后代回信,流露出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可及对垦荒队员们的关心和赞许。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有利于发挥垦荒精神新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饮水思源、不忘历史的宝贵品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在逻辑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理清其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以垦荒之志、垦荒之力,学深悟透、力践笃行。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资源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精神浩瀚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弥足珍贵,我们要尊重历史,注重传承。高职思政课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紧密相连、相互贯通,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将促使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引发学生共鸣的教学素材;为教学增强生动性、为学生展现生活中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争做新时代垦荒者;同时,大陈岛垦荒精神还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信念支撑与精神动力。新时代赋予了大陈岛垦荒精神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不断蜕变发展的垦荒精神将给“基础课”教学打入一剂“强心针”,使“基础课”在新时期焕发勃勃生机活力,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二)“基础课”为大陈岛垦荒精神提供传播载体

“基础课”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全国各高校均需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它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挥载体性作用,切实保障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落地与践行。通过课程的讲授,大学生将深入了解垦荒历史、学习垦荒精神,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培育,也会提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播力、引导力。当今时代,网络的宣传力度不可小觑,大陈岛垦荒精神通过“基础课”的网课、慕课、微课等线上形式的传播能够突破地理上的局限、扩大其影响力,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网络宣传媒介,他们可以向家人、朋友宣传,也可以在网络中评论、点赞,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垦荒历史、学习垦荒精神。地方文化和“基础课”的有效结合,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有助于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将其融入“基础课”既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新要求、新发展,也是对“基础课”的新挑战、新扩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基础”课程主线,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基础课”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这六个章节分别对应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基础课”,有助于强化课程主线,使教学更具有本土化和地方性,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向深向实发展。教师讲授生动鲜活的真实伟大精神,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的浓厚情感,使思政课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入“民间”,不仅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更要立心、强心,使其成为锤炼品格、激发斗志、永葆初心的重要法宝。同时,结合教材从人生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等多角度深入剖析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章节间的联系,加强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宣传和研究。

(二)有利于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增强地方文化育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足以看出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程度。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浙江优秀的地方精神,既能反映浙江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着全体浙江人民的价值追求。各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既要从宏观层面出发,积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也要从微观层面,传承并发扬具有地方特质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当今在校大一学生多为“00”后,与垦荒年代间隔了很长的岁月,生活环境与垦荒队员们截然不同,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基础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垦荒的时代背景、感受垦荒队员的爱国热情,继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垦荒精神,塑造品格、强化内心,还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的垦荒者。

(三)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认同感与获得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感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3]尽管现在的高职学生与垦荒队员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他们的爱国情怀、奋斗拼搏、青春热血却能跨越时间的界限,打破陌生的藩篱,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基础课”就是将他们融合在一起的媒介,通过“基础课”让学生了解垦荒队员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激励学生在与垦荒队员相似的年纪,也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贯穿整本教材,让学生感受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通过结合教材、注重实践等方式将大陈岛垦荒精神有效融入“基础课”,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效果。

(一)结合教材,提高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多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作为案例进行讲授,无法突显其重要性。浙江省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起源地,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讲授不能像介绍其他案例一样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要突破第三章的桎梏,融入全书各个章节之中,并注重章节连贯性,让学生的感悟螺旋式上升,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1.青春之问,为何垦荒

“基础课”的第一章是“人生的青春之问”,主要围绕什么是人生观、怎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展开,在讲授本章时,将垦荒队员们的人生理念渗透给学生,青年垦荒队员们虽然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但都有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选择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大陈岛。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是垦荒队员们当时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垦荒队员们年纪小,没有种过地、挑过担,也没有养过猪、划过船,但他们数年如一日地坚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希望之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垦荒队员们满怀希望和激情,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这样鲜活的例子会唤醒学生心中的感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励自己向垦荒队员们学习。

2.理想信念,支撑垦荒

“基础课”的第二章是“坚定理想信念”,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讲授第二章时,教师着重介绍垦荒队员们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困境,毫不动摇,就像垦荒队员说的“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垦荒队员们在上岛之初,理想坚定、精神充盈,面对荒草丛生的大陈岛许下了铮铮誓言:“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他们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无论再苦、再难、再累,也用信念支撑自己,用理想指引未来。垦荒队员们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做出了榜样,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像当初的垦荒队员们一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新时期“垦荒”的大幕已然拉开,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鲜血液,积极向上,充满活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3.知行合一,学习垦荒

“基础课”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主题,鼓励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在这两章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以垦荒队员为榜样,将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去,争做新时代的垦荒者。尤其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有些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生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要保持理性、有所思考、有所抉择,要勇立潮头、锐意进取、甘于奉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16字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与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结合起来,垦荒队员所展现出的宝贵品质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和弘扬的。

4.精神指引,弘扬垦荒

“基础课”的第三章是“弘扬中国精神”,主要围绕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展开,引导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垦荒队员曾说:“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就开展劳动竞赛,比啊、拼啊,越是艰苦越快乐,没有一个人退缩,这种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面对荒凉的大陈岛,垦荒队员们斗志昂扬,积极投身垦荒事业,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无法完成这么艰苦卓绝的任务,无法在条件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坚守信念。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尊重历史,注重传承,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挥其精神上的引领作用,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时代依旧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二)注重实践,培育新时代垦荒者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垦荒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既要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切身感受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难能可贵,进而主动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1.设置垦荒教室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面临经费紧张、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足等实际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无法随时带领学生参观大陈岛等红色教育基地,建议在学校内设立垦荒精神教室,放置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关的实物、影像、期刊,选派师生担任垦荒精神讲解员,突破地理上的困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足不出校”地直观了解垦荒精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同时,举办一系列与垦荒精神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垦荒精神演讲比赛、垦荒精神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利用垦荒精神立心、强心。

2.实地参观

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对坚持文化自信的遵循,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扬,也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到大陈岛实地参观是实践教学的首选,大陈岛上留下了无数垦荒人的心血与汗水,实地参观能使学生亲眼见证大陈岛是如何从一片废墟变成海上乐园,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进而亲身体会垦荒精神的伟大,领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垦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优势,坚持垦荒精神入心、立心、强心,借助“基础课”平台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用爱浇灌、用心呵护,为国家培养一批情怀深、甘奉献、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陈岛基础课弘扬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我与大陈岛垦荒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习近平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