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有效路径探析
2021-01-08宋雪飞
■宋雪飞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外留学人员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的高校,成为了留学归国人员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做好对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只有引导好、团结好这一群体,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加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对海外留学经历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中的留学归国教师群体已逐渐成为了推动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由于长期在海外学习交流,会经常遇到观念的碰撞、思想的波动和思潮的交锋,价值期盼和思想愿望多元的特点更加明显。有调查表明,这一群体虽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却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甚至在某些方面保持一种“认同不参与”的态度[1],更有个别留学归国教师传播一些违背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信息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短板。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归国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2016年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加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的意见》,在基本职责里面,专门提到了“加强对归国留学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进国情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
二、当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重视不够
一是人员选拔时,重学术水平,轻政治考察。近年来,高校对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非常重视,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在对留学归国人员引进上,大部分高校都有严格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对其在学术科研方面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但是普遍忽略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现状的考察。
二是忽略外派留学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高校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拔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程序或者管理办法,但是对留学人员出国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缺乏必要的管理,特别是对这一阶段留学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无人监管。
(二)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缺乏有效的抓手
要实现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领,首先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教育,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归国人员组织建设上比较滞后。以重庆为例,64所高校中只有4所建立了欧美同学会。组织建设的滞后,使得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抓手,即便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学习教育的成效不显著。
(三)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缺乏有效举措
一是工作方法缺乏创新。随着高校留学归国人员队伍的日益壮大,面对这一群体复杂多元的思想政治现状,仅靠以前的召开座谈会、组织理论学习等传统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引领,肯定很难取得成效。
二是思想政治引领缺乏针对性。目前对这一新群体的思想政治现状缺乏深度研究,还没有形成针对这一群体思想政治引导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思想政治引领者自身能力不足
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是一群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并且善于独立思考,有自身独特想法和见解的人。要对这一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引领,思想政治引领者自身必须要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现如今的思想政治引领者虽然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再加上现在的工作现状,使得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来源于理论,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由此,要他们去引领留学归国人员梳理、印证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引领留学归国人员对主流意识的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做好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统战制度,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是做好留学归国人员工作的关键,高校党委要掌握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主导权,高度重视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将其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明确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由党委统战部牵头负责。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机制,以便于形成合力,更好地推进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
(二)前置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进人员政治审查
在对留学归国人员进行招聘的时候,除了审核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出国留学证明》和国家留学中心出具的海外学位真实性证明之外,还应该强化对他们的政治审查。可以借助中国驻外使领馆、当地华人民间团体或借鉴企业常用的背景审查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对留学归国人员在海外学习期间的背景进行调查,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留学归国人员坚决不予引进,切实排查校园不稳定因素,做好守土有责[3]。
(三)关注特殊群体,思想政治引领不留空白点
目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日益增多,主要来自于两个渠道,一是新进人员,二是公派留学的本校教职工,而公派留学人员在国外期间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基本属于空白点。据了解,目前高校教师公派出国渠道比较多样,但是主要还是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学习,为期一般为3~12个月。在出国之前,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工作人员会建立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出国相关事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来说,留学期间的思想政治引领完全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相关工作人员担任。从学校层面来说,机关或学院党委可以根据本学院留学人员情况建立相应的微信或者QQ群,更好地关注留学人员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四)搭建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抓手
随着高校留学归国人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如何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就成为了高校统战工作的难点。所以,加强留学人员的组织建设,成立留学人员联谊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搭建好这一组织平台,才能解决留学归国人员“无组织”的状态。通过这个组织载体,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活动,推动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常态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留学归国人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共享彼此的资源。另外,还需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统战部门要落实好联系交友制度,对留学归国人员的代表人士要确定一对一的联系,以方便了解工作生活情况,要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宣讲政策、通报情况,并征集大家的意见建议,让留学归国人员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五)创新方式方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成效
留学归国人员作为接受过海外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引领,必须根据他们的群体特点,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才能富有成效。
首先,用好新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来说,更是“人人皆用”。我们可以开通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或者建立统战成员微信群和统战干部微博,并安排专人负责这些平台的开通和维护,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将国家、学校的相关会议精神和政策情况及时发布出去,让留学归国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发布出去,引导大家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等。
其次,以社会考察、国情调研等系列实践活动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留学归国人员因为长期在国外生活学习,对国家目前的很多政策方针不了解,对国情不了解,从而造成了他们对个别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进而产生误会,引发不满。所以必须增强这一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社会考察、国情调研等实践活动,在这一方面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次,以系列学术活动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渗透力。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都具有学历高、层次高的特点,都是本行业内的专家性人才。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引领,一定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形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留学归国人员的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学术活动。为了帮助留学归国人员少走弯路、准确把握科研方向,可以邀请一些学术大家,结合自身科学研究的感悟,引导刚回国的学者关注国家战略,加强合作交流,选好方向,练好内功,为年轻留学人员顺利步入科研轨道提供帮助;为了帮助留学归国人员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可以组织开展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对国家相关会议、政策进行解读;为了激发留学归国人员作为学校主人翁的积极性,可以利用留学归国人员在专业领域内的海外资源,邀请海外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推进学校国际交流的开展等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达到丰富知识、交流思想、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最后,抓好典型,注意因材施“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引导要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发挥老一辈留学归国革命同志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及时发掘、培养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事迹,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4]。除了先进典型要重视之外,留学归国群体里面的“另类”典型,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这部分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对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不满,他们的言论和态度会对他周围的人群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会产生从点到面的负面影响。对这部分人有必要采用一对一的引导,以谈心交心的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当然这种方式对结对老师理论功底和自身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如果能长期坚持,应该会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