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 现状与改进
2021-01-08张润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207
张润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207)
0 引言
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尤其在长期扩招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特别是连续两年的百万扩招制度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理念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被列为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等信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就业信息收集、简历制作、现场面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家庭条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权益维护、劳动法规、创新创业等方面教育,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创业[1]。
1 双创背景下化工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但课时量有限,一般以大班课形式每周开设两个课时。授课教师多数非专业出身或未经专业培训,好一点由德育教师负责,再者由美育教师,甚者由离退休教师负责,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课上照本宣科,课后无实践追踪。学生也对课程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或不觉得该课程可提升自身素养、增强自身就业实力,不能以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待。这些都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在好多院校都形同虚设,可有可无[2]。
1.2 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在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做好就业与创业准备。但所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内容过于笼统,专业针对性不强,多数教材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就业方针政策、求职材料准备与就业面试准备等内容上,课程的功能定位没有确定在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上,而仅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化工这个特殊行业相关的内容涉及的很少,不能满足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
1.3 教学方法传统
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采用满堂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灌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导致课程过于理论化。过多的讲解也无法吸引学生互动和体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缺少活力。如果课堂无实操的应用,始终处于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模式当中,会影响学生对就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导致学生在就业实践时仍然存在困惑。
1.4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普遍采用平日考勤+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或平日考勤+课后作业+结课论文的方式。它强调理论,无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忽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以单调的分数考察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利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困惑及就业时所需的服务和指导,不利于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认识和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在发展中随时进行自我调整[3]。
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对口率低
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看,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普遍较好,企业需求量大,经常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从事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平均薪酬较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化工行业缺乏职业认同感,他们普遍认为:化工行业污染大,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需昼夜倒班,一线生产工人的社会地位低等。加之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毕业生往往对轻松的工作青睐有加,而不愿从事工作强度大,操作性强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 甚至把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不考虑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不愿意到艰边地区或艰苦行业工作。这些因素都导致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降低[4]。
2.2 “闪离”问题严重
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后“闪离”的比例非常高,很多学生刚到工作岗位,还未熟悉工作内容和岗位性质,就表示对签订的工作和企业不满意,果断提出离职,另谋新职。主要原因是化工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好高骛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生产知识欠缺,工作岗位本应从一线技术岗位开始做起,跟随师傅边操作边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沉淀自己。但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想进入车间,认为自己具有超于一般工人的身份,认为一线工人是没有舞台和机遇展示自己才华实现自己理想。
3“双创”背景下化工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进意见
3.1 重构课程体系
双创背景下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结合化工专业特色,从化工行业发展与就业环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化工专业的职业能力素质、化工行业的企业文化特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等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排除偏见,做好就职前的心理准备,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而提高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稳定率,也将进一步激发化工专业教学的新活力,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3.2 创新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应该结合高职生就业、创业、成才的真实案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演讲、辩论、自测、现场模拟等,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发表己解和表现才干的机会。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注意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课堂练习和实战演练相结合;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简历评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职应聘时的实战能力。
3.3 调整考核方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旨在指导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不仅为学生的时效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良好的择业心态、就业信息的搜集与鉴别能力、口语与书写能力、优雅的形象气质、强大的人格魅力、正确科学的就业观等,展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应该突破以理论测试为主要手段、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终结性评价考核制度,要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性评价,通过一系列民主评价和测评方法,最终实现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5]。
3.4 融合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蕴含的诚实守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行为规范教育,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必须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活动中要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遵规守纪、服从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终身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品质和素养,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从而完成自我实现;教育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要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事业联系在一起。不仅要使大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择业知识和求职技巧,而且要激励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奋力建功立业,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新青年[6]。
3.5 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体现,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建设,打造专一支专业团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这支队伍要有较强的就业创业理论功底,清楚化工行业的特点、化工从业人员的成长与发展路径等,这样才能帮助化工类专业学生制定更实际的职业规划,为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好地助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结合行业特点,突出学科特色,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市场与学生之间搭桥建梁。建议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调整考核方式、加强思政教育、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等几方面切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提高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稳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