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中西节日现状调查研究

2021-01-08庄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大学生

■ 张 如 ,庄金勇 ,张 意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2.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闽侯 350108;3.闽江学院,福建 闽侯 350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在这一全新时期,我国把握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至关重要。当前中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与融合日趋凸显,中华传统节日的地位正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节日的挑战,且这一现象在高校当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华传统节日的时候,高校的总体过节氛围较为淡薄,而恰是某些西方节日的时候,高校的过节氛围显得十分浓厚。高校大学生表现出喜爱过西方节日更胜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倾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十分的注意与重视。

一、高校中西方节日的现状调查

根据随机抽样原理,依托问卷星平台,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学城随机发放在线问卷,开展现状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627份,其中有效问卷1551份,有效率为95.33%。随后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开展数据处理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数据结果。

(一)现状调查的对象情况

1551份有效问卷来自7所普通本科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占比依次为27.72%、23.73%、26.05%、22.50%;男生、女生占比依次为45.78%、54.22%。

(二)现状调查的答题情况

问卷当中,笔者选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等7个节日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代表参与现状调查;选择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等4个节日作为西方节日的代表参与现状调查。

通过数据的统计,中华传统节日中,高校大学生每年都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比例最高,占比均超过75.00%。每年都参与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的高校大学生占比分别为54.09%、35.98%、21.99%。西方节日中,高校大学生每年都参与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的比例分别为56.93%、41.97%、31.98%、24.05%。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我们还发现,面对问题“你认为高校过节中氛围从高到低的排序?”,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圣诞节、中秋节、西方情人节。

(三)现状调查的答题分析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高校大学生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比例高于参加西方节日的比例。但对于高校大学生,西方节日在高校校园中的过节氛围要更加强烈。特别是圣诞节,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是高校过节中氛围最强烈的。与此同时,西方的情人节相较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七夕节,有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总体看来,中华传统节日依旧占据高校校园节日的主导地位,但西方节日正潜移默化中不断扩大影响,并向中华传统节日的地位发起挑战。

二、西方节日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活,营造集体氛围

相较高中生,大学生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现实压力。从“简单”的刻苦努力学习过渡到力求全面发展,大学生面临入学适应、职业规划、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综合发展、求职应聘等众多方面的压力。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精神上与心理上的压抑。相较中华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更具娱乐性和大众性,内容新颖,形式多变,吸引着更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西方节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大学生活,释放生活压力,并营造集体氛围,增进同学情谊的效果。

2.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西方节日是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个体的自由,彰显个人主义。西方节日潜移默化中携带着这些文化气息和价值观念,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发扬个性,追求自我,增强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与此同时,相较中华传统节日,西方节日形式多变,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过节这一实践当中,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异同。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高校大学生将二者加以细致分析,深入对比并引发思考,拓宽思路,提高创新能力[2]。

3.辅助日常教育,提升感恩意识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功能。比如春节,辛勤劳作的人们从各地返乡回家,看望亲朋,团团圆圆,共吃年夜饭,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端午节,人们在赛龙舟中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在吃粽子与话屈原中追忆屈原的爱国情怀。重阳节,人们在登高望远中感受爱老孝老的中华优良传统[3]。与此同时,西方节日中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也引导人们常怀感恩之心,尊敬父母、爱父母,这较好地与中华传统节日相互匹配与补充,强化日常教育,提升人们的感恩心灵。

(二)消极影响

1.不利文化自信的传承

与西方节日相同,中华传统节日亦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高校大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节日,喜爱过中华传统节日,这其中折射出的是高校大学生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力。并且在年复一年的过节习俗中,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力会不断的加强与深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目前中华传统节日依旧占据着高校校园节日的主导地位,但西方节日正在快速地扩大影响,特别是西方的圣诞节,问卷调查中发现圣诞节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认为高校过节中氛围最浓烈的节日。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在校共度西方节日的氛围正不断变得浓厚,这无形中向中华传统节日的地位发起挑战,影响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塑造与文化自信的传承。

2.影响理性消费的培养

相较中华传统节日多以家族、家庭聚会为主的过节方式,西方节日的娱乐性更强烈,公共性更宽广,内容上更为丰富新颖,形式上更加多样多变,这较好契合了当代高校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西方节日的时间较多正值高校大学生处于在校正常教学的时候,这便于高校大学生间的联络与聚集。因此,每到西方节日时候,较多的高校大学生以此为契机互赠礼物,聚会聚餐。网络购物、线下消费十分活跃,短时间内的金钱支出较多,花费较高。在这样的过节氛围之下,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高校大学生一味追求所谓的时尚与个性,过度消费,提前消费。这些不合理的消费让一些普通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更是给个人与家庭形成经济上的压力。

3.阻碍正确三观的养成

中华传统节日与农时节气联系较多,具有较为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节日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过分的热衷于过西方节日,过度地接受西方节日文化的“熏陶”不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大学生在行动上盲目地推崇西方节日,崇拜西方生活。其实质是这些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民族认同感的不强烈,在思想上认为外来的就是更好,国外的就是更棒。与此同时,西方节日中过度的互赠礼物,容易引起同学间的盲目攀比,比较谁送的礼物更好,谁收的礼物更多。过度地聚会聚餐让同学间盲目对比,看谁的面子更大,谁的排场更足,简单的过节成了相互间攀比炫耀的场合。总的来说,过度地崇尚西方节日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有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三、应对西方节日对高校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策略

(一)增强社会的正确引导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渗透与互相影响在不断的深入与加强。其中,在国内过西方节日也成为一种常态[4]。但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之下,当西方节日临近,社会上的部分商家即开始大肆宣扬西方节日,过度鼓吹消费,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行为[5]。与此同时,盲目地全盘否定西方节日也是不可取的非理性行为。一方面,全社会应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丰富节日内容,拓宽节日形式,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例,对以金钱为导向,过度甚至虚假宣扬西方节日的不法商家,给以相应的处理与打击,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与对待西方节日。

(二)增强学校的科学培养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的责任。一手抓智育,一手抓德育,唯有双手并重,两手齐抓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制定与其相关的高校课程并顺利实施开展很有必要。因此,高校应安排教师开设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播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6]。当中华传统节日来临,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设讲坛讲座的方式,分享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内涵的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晚会,开展知识竞赛,并鼓励学生班集体开展包粽子、包饺子等富含过节气息的活动,以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过节氛围,有效深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过节体会。

(三)增强家庭的育人实效

家庭是个体依赖的港湾。个体在家庭中快乐生活,也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并快速成长。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7]。家庭教育对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至关重要的。现实当中,部分父母自身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一些家庭将过节简单地认为就是拉出去吃一顿。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就没有过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与此同时,一些家庭为了简单地追求时尚,讨孩子欢心,在西方圣诞节来临之际就会给孩子买礼物,并告诉孩子这是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却是影响至深,举足轻重。为此,每个家庭应肩负起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应有责任,过好中华传统节日,营造过节氛围,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家庭生活的过节当中一代一代地永续相传[8]。

(四)增强个体的文化意识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青年群体当中最富有朝气的高校大学生,更是使命如山,重任在肩。高校大学生应有意识、有责任地提高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9]。然而现实当中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肤浅,一些人将过中华传统节日等同于休息放假,旅行放松。更有少数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无感,提不起热情。为此,高校大学生应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华传统节日,主动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人与传承人。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上的繁荣昌盛,也要是精神文化上的富足自信[10]。“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历史重担。文化自信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是有力抓手。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应四位一体,汇聚四方力量,形成四方合力确立中华传统节日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与幸福感,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效汲取西方节日的积极影响并努力消除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合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稳步实现。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大学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