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RPS模式的高职院校理论社团建设探索
2021-01-08仝玉
■仝玉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催生了新民学会、觉悟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互助社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这些社团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同时,均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是青年学生探索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理论社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培养马克思主义者为己任,并积极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国家愈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理论社团正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媒介。如何优化理论社团的功能结构,提升其活动的影响力,真正发挥理论社团思想引领的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理论社团面临的主要难题
本科院校理论社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基本都有,而且由于高职院校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相关专业的学生,其理论社团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比本科院校更严峻。
(一)理论色彩淡化,活动流于表面
与其他学生社团相比,理论社团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理论性、思想性,这也是理论社团立足与发展的根基。理论社团各项活动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以党的理论思想及国内时事热点为关注点”[1],而在高职校园中,理论社团的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作用却并不突出。为吸引成员参加,近些年来理论社团愈加“接地气”,要么举办联谊、趣味运动会等娱乐性活动,要么偶尔举办有奖征文等浮于表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浅薄、杂乱而缺乏意义,背离理论社团理论性、学习性的同时,也缺乏对社团发展和社员培养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无法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更无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社团逐渐黯淡。
(二)体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从社团组织的服务管理角度来看,有相当多的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没有根据自身实际与特色,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服务管理制度”[2],高职院校的理论社团多由校团委或者其下属的社团联合会管理。面对学校内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上百个社团,团委或者社联很难根据不同性质社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是一视同仁地采取一套方法管理所有社团,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管理上就存在一些漏洞。理论社团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兴趣爱好类社团不同,理论社团所举办的活动以理论学习和交流为主,需要学生花费时间、静下心去研究,而且学习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因此与街舞、手工等热门社团相比,竞争力较低。同时,由于理论社团存在感低,其成员在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并不享有任何优势,对于学生来说,投入产出比不高,与其在理论社团上花费时间,不如把精力投入到学生会、社联以及热门社团上。因为这些学生组织要么拥有每学期向二级学院、班级推荐积极分子参评奖学金、荣誉称号的权利,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利益,要么可以在各大晚会上展露头角,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获得感。
在缺乏规范化管理与激励性机制的情况下,理论社团人员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报名时如火如荼,而真正发挥作用、参加活动的成员却寥寥无几,甚至相当一部分理论社团仅靠社长、副社长苦苦支撑。
(三)成员基础薄弱,入社动机不纯
高职院校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因而缺乏具有较为专业学术背景的学生来负责理论社团的运行。且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要低于本科院校学生,所以理论社团的运转主要依赖于一群“门外汉”,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教育难以实现,需要较为专业人士的加入与指导。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加入理论社团,为的只是获得实践学分,而不是出于理论学习的目的。本就薄弱的理论基础,再加上错误的入社动机,导致高职院校理论社团成员的整体质量不高,较为专业性的宣传、研讨活动难以开展,社团发展受阻。
(四)骨干力量匮乏,指导教师缺位
理论社团的无利可图,不仅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流失,也导致社长等骨干力量缺乏工作热情,敷衍了事,不愿意花费时间在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上,一个学期举办一两场活动,发发奖品、拍拍照片、做做材料即可。同时理论社团干部的低龄化问题也很严重,高职三年学制,一般大一学生是干事,大二会成为社长、部长,而由于大二学生专业学习压力增大,有的干部还会同时在多个社团任职、在校外兼职,将个人时间安排过满,又将理论社团工作排到最后,频频发生半路撂挑子行为,导致只能让相对比较有工作热情的大一学生负责社团的实际运行,而大一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经历过循序渐进的培养和锻炼,工作能力难以满足社团正常运行的需要。
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为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人员,但他们都有自己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社团活动。同时部分学校对社团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措施,没有课时补助、工资补助,也没有评职称、评优秀时的政策倾斜,干与不干一个样、好与不好一个样,造成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五)社团经费紧张,缺乏固定活动场所
当前高职院校理论社团的经费要么来自于校团委的拨款,要么来自于成员缴纳的会费,数额都不多,难以满足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的需求。理论社团的性质决定了其与社会营利性机构的联系较少,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会担心理论社团寻求社会资助的行为会偏离社团成立的初衷,因而其他社团可以获得的活动赞助费,在理论社团这里就很难行得通,导致理论社团因没钱而不敢举办系列活动。
此外,理论社团既然是理论学习、研究性质的社团,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固定场所来存放书籍资料,定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但是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理论社团并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全体社员大会靠临时借用教室来解决,社团活动策划在宿舍、食堂完成,物质条件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CORPS模式及其运用于高校理论社团的可行性分析
(一)CORPS模式的内涵与运作
CORPS模式来源于非营利组织,五个字母分别代表非营利组织运行的五项基本要素:C(clients)是组织的服务对象、目标受众,可能是社会公众,也可能是某类特定的群体;O(operations)是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主要活动的策划、执行与控制,是将组织的理念、使命予以落实的过程;R(resources)是组织所拥有的,或者能够获取的内外资源,包括财力、物力支持;P(participants)是负责组织运转、活动开展的专职工作人员以及根据活动需求招募的志愿者;S(services)是组织为社会或特定群体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内容。在这五项基本要素之上,还有一个决策核心DC(decision core),它是组织的领导核心,负责组织的理念、使命和价值文化的制定与落实,决定组织运作的大方向,起掌舵作用。
“决策核心(DC)决定了服务对象(C)、业务运作(O)、资源(R)、参与者(P)、提供的服务(S)之间的运作”[3]。非营利组织结合所拥有的人力资源(P)和财力、物力资源(R),通过组织的日常运行、活动开展(O),为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C)提供有价值的服务(S),从而实现组织的使命与价值。
(二)CORPS模式运用于高校理论社团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理论社团又称思政社团、马克思主义社团、红色社团等,是学生自发成立的,专门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织。无论是根据莱斯特·M·萨拉蒙建立的国际非营利组织分类标准,还是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对非营利组织的3大类15小类划分,高校都是典型的非营利组织之一,高校理论社团显然也属于非营利组织,它具有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因此从组织性质上看,CORPS模式适用于高校理论社团。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高校理论社团的参与者、运行模式、面向的受众等因素决定了高校理论社团有不同于社会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探索将CORPS模式应用于高校理论社团时,也要根据其特点,对CORPS模式五项基本要素进行更恰如其分的表达与分析。
高校理论社团的服务对象(C)包括社团成员、社员以外的在校生、社会公众、社区等个体和机构,其中包括社团成员在内的在校生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理论社团的业务运作(O)主要体现在通过体制完善、机构改革、活动开展,提高社团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理论社团能获得的财、物资源(R)包括:固定的活动场所、相关书籍、会员会费、学校拨款、政策支持等。对于理论社团而言,所需要的社团骨干(P)是经历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社团工作锻炼,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骨干会员;所需要的社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坚持参加社团活动,有学习和工作热情的学生。理论社团应打造特色品牌,提供既具有社团特色,又能激发服务对象参与兴趣的活动(S),真正地实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决策核心(DC)由社团骨干力量和指导教师构成,其中社团骨干起决定性作用,教师适时予以引导、支持和帮助。
三、CORPS模式下高职院校理论社团功能优化的路径探索
笔者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研习社为例,基于CORPS模式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探索高职院校理论社团功能优化的具体路径,希望能以小见大,从个案中总结出可以推而广之的经验。
(一)立足根本,强化理论色彩
理论社团的初心是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社团立足的根本和生命的源泉,在社团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打造社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围绕着社团的理论特色开展活动。
常州纺院研习社围绕社团特色,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以社员为主体,面向全校师生,先后举办了“团员青年眼中的‘十九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交流会”“‘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短视频征集”“‘我的战疫青春’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并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开展“‘五四运动’知多少”“关于‘一二·九’的那些事儿”等校园活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于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事件尤其是对党的历史的了解。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研习社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开展了“行政的思政课”系列活动。每学期研习社都会组织社团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非遗展示馆、知名企业等,让社员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感悟。同时研习社还与社区、乡镇、公益机构合作,定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到基层去,为社会的有序运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激发其使命意识。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团号召有能力、有条件的社员参与家乡、社区的抗疫斗争,为全民战疫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组织了“我的战疫故事”云分享活动,邀请有一线战疫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战疫中的“所见、所为、所思、所感”,通过身边人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多,发挥同辈教育的激励作用。对于大多数因条件所限,没能参与到一线战疫中的社员,社团组织了系列“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疫情的最新进展以及战疫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并结合所学专业或者个人特长通过漫画、海报、短视频、歌曲、诗词等形式表达自己在疫情中的感悟。
(二)架构合理,培养社团骨干
大学生理论社团与其他社团一样,每年都要换届,人员流动速度快;再加上高职三年学制,大三时就会离校顶岗实习,所以社团的运行只能依靠大一、大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保持社团的稳定向好发展,就要健全组织架构,建立选拔、培养社团骨干的长效机制。
常州纺院研习社以往只靠正、副社长二人负责社团的日常管理、活动策划、活动开展、招新纳新,社员参加活动积极性普遍不高,往往只能靠设置奖品、举办跨社团联谊活动等来吸引社员参加,社团纪律松散,向心力较差。自2019年以来,研习社根据社团活动需要,在主席团之下,设立了秘书部、编辑部、组织部、宣传部4个部门,每个社员都必须加入其中1个部门,分工负责,保障社团有序运转的同时,也规范了对于社员的管理。
为解决部分社员只为混实践学分而不参加社团活动,以及社员流失情况严重等问题,研习社重新制定了社团章程以保障社团的有序运转。例如完善会员管理制度,采取积分制,社员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每学期期末根据积分对社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不加实践学分;完善社员的准入退出机制,对长期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团活动的成员,予以清除会籍处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社费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完善奖惩机制,优秀社员优先享有外出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社团会对优秀社员进行嘉奖和重点培养。
社团骨干是社团的领导核心、决策核心,与指导教师相比,他们与普通社员接触更多、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理论社团的有序运转,既离不开合理的组织结构、规范的管理制度,也离不开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团骨干力量。常州纺院研习社在选拔、培养正副社长、各部门部长的时候,首先看得是学业成绩,成绩不合格的不予以任用;其次看部长、部门成员对他的评价,以及其参与组织的社团活动的效果,以选择出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具有合作精神的社团骨干。社团骨干选拔出来后,指导教师还会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为了给社团骨干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指导教师会指导社团骨干申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会带领他们申报省市级课题,让他们参与相关的社会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活动。
(三)打造平台,增强社团影响力
高职理论社团与实际掌握学生早锻炼、晚自习、宿舍卫生等评比大权的学生会相比存在感弱,与经常在各种晚会上大出风头的街舞社、瑜伽社、摇滚社等相比存在感弱,与民艺社、手工社、汉服社等走文艺路线的社团相比存在感依然很弱,这种存在感极弱的状况使得理论社团成为了无人问津的校园冷门社团,知之者甚少。因此,高职院校理论社团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社团的存在感,增强社团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微信、微博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下,“技术要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增长”[4],各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都纷纷建立起微信公众号,拥有了自己的舆论阵地。然而,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建立容易,实际运行却很难,首先面临的就是推送内容从何而来,以及谁负责公众号的具体运营这两大难题。都靠专任思政教师吧,内容缺乏趣味性、距离学生太远,无法吸引学生关注、阅读。更为重要的是,思政教师面临着教学、论文、课题、比赛、职称的压力,实在是分身乏术,而高职院校又没有思政相关专业的学生,像其他二级学院那样依靠学生会来运营新媒体平台的方式也行不通。
从2019年开始,常州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思政理论社团研习社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如此既让理论社团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行难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微信公众号交给研习社后,社团各个部门的职能就落到了实处,有了自己明确的工作内容:主席团负责活动的策划和整体统筹;秘书部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社员参与活动状况的记录;组织部负责活动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具体开展等;编辑部负责照片、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剪辑;宣传部负责文字报道的撰写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排版、编辑、推送,每个部门都有事可做,指导教师对微信推文予以最终的审核把关。各部门成员围绕着同一个活动从策划到开展、到收尾、再到见诸报道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同时社团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到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中时,参与活动组织的社员也会有巨大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此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一个视频都会打上“常纺研习社”的水印,微信推文下方的署名也会在第一行标注“常纺研习社”,让社团的名称随着微信推文一起传播出去,增强了社团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推陈出新,打造品牌活动
活动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其是否贴近受众,是否了解受众的喜好,是否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社团活动自然也不例外,“社团做活动,要贴近学生,提高质量和影响,打开知名度”[5]。大学生理论社团活动面向的主要群体是在校生,是有个性、有想法的新时代大学生,如果固守座谈会、宣讲会等传统形式,很难吸引学生参加,甚至会产生劝退的效果,社团活动不过是走个形式做个材料,无法真正发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入眼、入脑、入心的作用。
自去年以来,常州纺院研习社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扩大活动的覆盖范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活动的潜在价值。如2019年5月,围绕着备受争议的“996”工作制在社团成员之间举办辩论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将辩论赛的时间、地点广而告之,欢迎全校师生参与其中;2019年11月,当新生大学生活步入正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时,由研习社发起,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了“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短视频征集活动,鼓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关键词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录制成短视频。活动共收到300多个作品,创作者们从该关键词的内涵到如何践行等方面畅所欲言,相当一部分作品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宣传推广价值。此外,研习社还开展了“我说世间百态”等活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推动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现问题症结,思考成因和解决策略。研习社还与国学社合作,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推广地方民俗特色,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研习社仍然会举办一些传统的座谈会、宣讲会,但是会注意转变话语风格,将书本语言、理论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建立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话语体系,用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事例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对话交流取代单向讲授。
四、总结与思考
高职院校理论社团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对自身有着清晰的认知,这有点像SWOT分析法,但CORPS模式是更为具体的从社团活动的受众、社团掌握的财物资源、社团骨干和社团成员的素养、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提供的服务类型和内容等五个明确的角度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调查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社团工作改进计划。
回顾常州纺院研习社这一年多的改革经验,明确社团特色,凝聚社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识是灵魂;组织机构的健全和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保障;接手常州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是基础;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品牌特色活动是动力。四管齐下,让研习社脱胎换骨,从一个边缘化的冷门社团,成为一个活动不断、在校园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理论社团。
但是对比CORPS理念以及社团长远发展的需求,目前研习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与其他社团相比,理论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让学生独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或者独立对社会争议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有难度,需要专任思政教师的介入与指导,这就要求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社团工作上。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明确指导教师的课时补贴、指导费用,并在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中设置有效的激励措施。
其次,将理论社团骨干力量纳入学校干部培养计划,在入党推优、三好学生评定等荣誉评比中,享受团委推优的权利,这需要学校的政策保障,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处、团委进行沟通与合作,为理论社团骨干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再次,仅靠社员缴纳的会费,无法保证社团活动长期、有效的开展,理论社团的性质又导致其不太适宜与校外营利性机构交往过密,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对理论社团的发展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政策倾斜。
最后,与公益性机构、基层社区签订合同,建立校外社会服务基地,开展长期稳定合作,挖掘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服务中,提升社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践行了理论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提升社团整体的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