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组织策略
2021-01-08贾萧姗车英衔李玲玉
■贾萧姗,车英衔,李玲玉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新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显然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引发了政府以及各高校的思考。教育部发文,在制度层面对高校教师行为进行了约束,要求高校教师做到行为端正、教学严谨、科研认真、真正地体现“为人师表”,做到以身作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五条规定,要加强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第二条规定各高校做好宣传解读;鼓励高校教师时刻自省、自重、自励、自警,维护教师职业形象[1]。《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意见》第三条提出,高校要设定专门机构,负责对高校教师失德行为进行查处,对相关方面做实质性监督。从上述文件看,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上了制度规章层面,国家越来越注重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高校组织应积极采取相应组织策略提高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动机,监督高校教师印象管理过程,有效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修养,弘扬师德。
一、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研究分析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59年提出印象管理,其内涵是行动者通过信息调控,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3]。教师印象管理是印象管理理论的扩展,教师的印象管理分为内部和外部印象管理,内部管理是高校教师的自我能力、品性的修养,以高校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自我修养以及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管理为主。外部管理也称“印象整饰”,主要通过高校教师的外显行为,如外部服饰、语言谈吐、形象气质等展示出来[4]。高校教师印象管理主要是指其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通过印象构建的过程,最终达到控制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目的,满足学生对其自身的社会角色期望。
国内外印象管理研究数据表明,在印象管理研究主体方面,从组织角度进行印象管理研究的文献较少,大都以个体为中心;在研究内容方面,有关高校教师运用印象管理策略的研究较为缺乏,印象管理策略多用于企业员工积极性、面试、中小学教师印象管理的研究。本文试从组织角度出发提出相关策略,促使高校教师印象管理行为满足高校组织公民行为。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印象管理与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引导高校教师积极进行印象构建,良好的印象管理促进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教育部的一系列发文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明晰了高校教师行为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在思想上,教育部文件《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高校教师行为进行新的规制,明确要求高校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教师职业操守;坚持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作则,不得违背社会秩序;同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细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把思想品质作为考察目标,将教师表现与教师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挂钩,高校教师更应进一步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实践行动上,国家出台文件规定高校教师要坚守底线,主要包括遵守学术规范,坚持原则,秉持公平诚信,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清廉从教;立德树人,因材施教,认真教学,严慈并济;言行雅正,贡献社会,为人师表,自重自爱;承担社会责任,不谋取不正当个人利益[1]。从战略高度上,“高质量”“重师德”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建立,能够促使优良师德师风文化源远流长。
大数据时代,瞬息万变,事物更迭加速,传统高校教师印象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突破,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一方面良好的高校教师印象管理是不断满足现在高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条件,是提高高校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一个必要条件,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必须符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高校教师角色的社会期望,展现新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党的第一次教育大会上着力强调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提出要优化治理,提高教师待遇,书写奋进之笔。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积极进行印象构建是实现教与学统一的要求,是符合高校组织的公民行为。恰当的印象管理是高校教师塑造其优良社会形象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要以学生教学工作为中心,其首要任务是要做好一个大写的教书人,高校教师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吸引学生亲其课堂的首因,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高校教师有必要采取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有效引导大学生亲其课堂。
三、高校采取教师印象管理策略的原因
(一)新时代师德规范对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要求
“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提出,新时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提上了新的高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建立良好的印象管理动机,进行积极的印象构建是塑造优良高校教师形象的重要条件。
(二)高校教师“理想社会形象”与“现实社会形象”存在差距
高校教师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民主与自由。但有不少高校教师身上仍存在“高傲、清高”的特征。高校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发扬“平等、民主”精神,增强亲和力,促进教与学的效果。高校教师受传统中庸价值观念影响,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而新时代学生对教师“形象素质”的重视程度已超过对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视[4]。
四、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组织问题
从国家制度层面,教育部发文对高校教师行为做出进一步规定;高校也为此做出努力,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开展教师师德、礼仪的培训讲座,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同时通过教学评估系统接受学生对高校教师行为的监督反馈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高校实行了相应的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但仍存在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缺失、不到位的情况,组织对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监督激励机制不全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对高校师德建设方面作出规定[1],高校教师出现严重失德行为,给予开除处分[2]。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教师评价制度缺乏量化的师德评价指标、学生评教随意性等问题突出,这都使高校无法对高校教师是否进行恰当的形象管理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高校对于教师的印象管理方面的激励多停留在精神层次,在职称评定对底线上仅是不存在失德行为,在印象管理构建过程中,高校教师偏重学术研究,忽略师德师风的建设问题突出。高校组织激励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积极印象管理动机。
(二)实践培训形式化
为提高高校教师印象管理,当前各高校定期开展关于教师师德及礼仪的培训,如定期召开的学习讲座、对新聘教师的入职培训等,但培训重过程轻效果,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强化,但仍不能从实质上达到内化的效果。高校相关外部培训缺乏后续跟进工作、实用性研究及效果反馈不到位,“形式化”培训,看似内容丰富,却无落地有声的实质性效果。
(三)压力机制不足
一方面,高校的工作环境较为安逸、稳定,高校教师教学相对轻松,生存压力较小。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高校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精神松弛,奉献意识缺乏;教学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等。这一系列情况使得高校教师与其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要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高校缺乏量化的教师印象管理评价指标,不能系统全面地评价高校教师是否进行恰当的形象管理,压力机制不足,教师印象管理动机不足。
(四)印象管理氛围不浓郁
一方面,高校教师所在氛围重学术、轻礼仪培养,缺乏大环境的引导和示范,高校教师对个人职称、升职等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在个人认为重要的人物面前,着力进行印象管理,在对个人影响较小的人面前忽视印象管理,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影响较小,目前仅仅停留在教学、考试上,课堂上“以人为本、学生本位”的主体思想并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五、高校教师印象管理中的组织策略
激发高校教师进行恰当印象管理的动机,保障其印象管理过程的合理性,需要国家、学校、高校教师等多面的配合,包括以国家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学校贯彻落实相应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压力及激励措施,学生进行有效地监督,高校教师贯彻落实。
(一)健全监督激励机制
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出发,高校教师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主体,他们期望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精神或物质回报。从“经济人”理论分析,高校教师自身存在惰性,为提高其积极性,高校组织可以模仿企业,将企业中精细化管理引用到高校教师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的激励制度,细化教师职责,将教师工资与其印象管理评估结果挂钩,激励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进行恰当的印象管理,提高授课质量,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立德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施有效监督,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教师失德行为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进行问责[2];在各项奖评中加入教师师德印象管理的指标,如教师知识能力、课堂创新性、外部服饰、语言谈吐、形象气质等,促进教师自觉进行印象管理;建立一个详细有效的高校教师师德监控体系,党、学校、所在院系三面合作的师德监控体系,摒弃“层层相护”的官僚体制作风,严格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切实有效地落实监督。
(二)强化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礼仪修养是其进行印象管理的重要部分,高校有必要加强礼仪修养相关培训,强化高校教师的礼仪认知。高校教师礼仪培训到礼仪内化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高校组织应对高校教师礼仪培训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正,切实提高培训的实用性。组织定期召开骨干教师的内训专题会,本着以学生为本,针对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展开讨论,反复讨论培训方案,完善培训制度;派出骨干教师参加相关礼仪培训,邀请礼仪专家进行小班主题培训,增加教师在培训中的互动,强化礼仪培训,努力促使高校教师养成一个成熟的印象管理习惯;重视礼仪培训后的后续追踪,高校组织人员随机抽查教师课堂,检查教师印象管理过程,定期向学生发放抽样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教师礼仪培训结果,可持续性地控制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教师队伍。
(三)改进教师评估机制
教师评估机制首先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内容,体现教学的实质性,同时不能忽略师德的考评。各大高校应努力建立健全“学生、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多方面监督管理,努力形成教师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进而保障三方评价考核的实效性。其中,高校学生是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主体[7];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估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单一且学生在评价时顾忌到评价结果与考试成绩挂钩,很少低分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关规定及其技术保护,保障学生的发言权,进而保证教学评估的有效性。所属的职能部门应就综合考评对教师的思想情况、工作状况等进行有效管理;学校人事、教务部门要针对基层评价意见作出综合测评,并及时做出反馈。
(四)营造浓郁的印象管理氛围
高校环境对高校教师进行积极印象构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环境下弘扬“尊师重教”的风气,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求,可以增加高校教师印象构建的内在动力。首先,通过培养高校教师重师德的意识,运用印象管理策略的能力,建立一种能持续发展的高校尊师重教氛围,以带动高校教师发挥“为人师表”作用,积极进行印象管理。其次,开展高校教师团队学习,增加交流次数,促使高校教师积极踊跃参加,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彼此间敞开心扉、相互学习。再次,树立优秀高校教师典范,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我国目前着力加强高校教师形象宣传,如授予优秀教师郑德荣、曲洪武等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支持优秀影视作品《李保国》上映等。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替代学习对优秀人物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对自身的新认识,修正自身不足。最后,学院定期编印院系教师文化与形象手册,包括院系文化篇、教师仪表仪态篇、教师行为举止规范篇、教师科研成果篇等,间接促进教师进行积极印象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个人印象管理追求社会赞许性,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所以需要从组织角度采取相应策略对其进行规制,使高校教师印象管理符合组织公民行为。新时代,我国对高校教师师德的进一步重视,以及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提上了一个新的管理高度,师德对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做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高校教师通过印象管理传达的信息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印象管理意识,促使高校教师自觉进行印象管理印象构建,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