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1-01-08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1期
关键词:杨林秭归民俗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杨林堂鼓”这一遗落在荒蛮之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处在大山深处较为封闭的环境,民俗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忙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却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传统的继承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本文对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结合现代化背景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更好的传承优秀民俗体育文化。

一、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况

(一)文化背景

秭归这个沿江城市有着丰厚的民俗体育文化底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码头纤夫文化、摆手舞、峡江船工号子、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打击乐杨林堂鼓等[1];秭归每年最隆重的活动就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其开幕式就在屈原祠前广场进行,广场正前就是长江三峡大坝,龙舟竞赛就是从这里开始。堂鼓是流传于杨林一带的民间吹打乐,据老堂鼓师傅说堂鼓是宫廷音乐,是他们的祖师从山东带来的,堂鼓传人秦士坤说:堂鼓又名“唐鼓”起源于唐朝宫廷,杨林堂鼓祖师秦姓人,其祖先多在朝中为官,所以有机会学习这种宫廷音乐,后来经过时代变迁,一部人迁往秭归杨林,堂鼓技艺在此地传播开来。

(二)演奏道具

杨林堂鼓历史源远流长,现已有14 代传人。道具有大堂鼓、小堂鼓、唢呐、大锣、小锣、包锣、大号、大镲、小镲、拍子、八仙桌等[2]。演奏分为坐奏行奏两种,坐奏时:摆两张八仙桌大堂鼓与大锣、小堂鼓成三角形在前,大号、唢呐相对着排后,左是包锣、拍子,右为小锣、小镲。行奏时:大、小堂鼓在前,大、小锣居中,大号、唢呐在后[3]。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声调,奏响时扣人心弦。

(三)演奏形式

杨林堂鼓演奏分为坐奏、行奏、独奏、合奏等,一支乐器多人奏,多支乐器一人奏,出神入化。其中有很多难度较高的演奏形式,需要演奏双方具有默契的配合[4]。如:“一条龙”在二龙抱竹的基础上增加人手一般为八人,后面的人拿着唢呐绕过前人的颈部这样一次排列成一条龙,最前方的人要同时吹两个唢呐,难度系数相当之高。一些技术如:“滚地龙”“白凤朝阳”等因演奏者身体年迈的原因无法进行正常演奏,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杨林堂鼓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体制及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二、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年轻人对传统吹打乐认识淡化,传统民间艺人老龄化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生活,当代年轻人对传统吹打乐认识淡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①当代年轻人多以学业为主,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②迫于后期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去城市就业定居;③年轻人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兴趣不高,认为其枯燥乏味,年轻人更热衷于体验新鲜事物科学技术媒体。笔者经过实地调研访问有关当地同学得知,大部分在外地工作,对杨林堂鼓的了解也只是知道有其存在,或听过别人说起,没有人深入了解,足以看出当代年轻人对民间吹打乐杨林堂鼓认识的淡化。据拜访传统民间艺人绝大部分年龄都在四十左右,有的艺人年龄甚至更大,年轻一代力量薄弱,传统民间艺人老龄化严重。

(二)传承途径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杨林堂鼓世代居于深山峡谷之中,自古以来传播都是靠师傅带徒弟互相教授学习,老一代以“言传身教”形式传授给子嗣,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接力棒。据悉堂鼓是宫廷音乐是他们的祖师从山东带过来的[5]。较为闭塞的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传播的阻碍,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杨林堂鼓的传播是较为不易的,除了周边的人熟知意外较远的地方几乎没人知晓,也无人专门组织活动进行宣传,因此杨林堂鼓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杨林堂鼓的继承基本就是这样的师徒继承制,堂鼓班子的人会进行专门的研究学习,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去学习或继承,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应该被广泛的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学习。

(三)专业研究人员匮乏

所谓:“术业有专攻”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走的更高更远就必须要形成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的体制,从细节做起[6]。包括:起源、传承人、演奏方式、道具、变迁、功能、适用场合、创新、遗矢等各个方面做详细的归纳总结。杨林堂鼓现有班子艺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演技水准,一项体育项目要达到较高的水准较为精湛的技术,必须有长期系统艰苦的训练,因此杨林堂鼓的技术练习一定要尽早的投入。每一项体育项目都不能离开理论只谈技术,理论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目前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实践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但是理论方面还相当匮乏,需要一批有扎实理论功底得的学者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系统化的罗列。

三、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政府建立保护机制注入新鲜血液

发挥体育局、体委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作用,对民俗体育文化加强引导,在杨林堂鼓正走向濒危的这一现象引起了秭归县委县政府及当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7]。为此,①设立了杨林堂鼓抢救保护计划工作领导小组;②划定杨林堂鼓保护区域,成立杨林堂鼓艺术协会;③设立杨林堂鼓抢救保护专项基金,每年投入5 万元。从长远来看,最主要的是成员班子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保证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长久发展,政府可以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提高资金的投入,为毕业生发放薪酬待遇可以回家就业,解决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和薪酬问题。有继承和接班人这样就可以实现杨林民俗体育文化的永续发展。秭归是民俗体育文化的摇篮,要发挥自身优势,政府要加强对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关心,定期的进行民众素质思想文化教育,宣言民俗体育文化,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使其家喻户晓家家都是传承人,户户都是继承者。

(二)搭乘现代媒体的“高速列车”

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自媒体,例如:抖音、快手、淘宝、微信、微博等平台。说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要需时俱进,搭上时代的列车,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注册杨林堂鼓自己的APP 抖音、快手账号,找一些专门的摄影音乐制作团队,或者组织自己的人外出学习,对艺人的表演和日常排练进行视频录制,拍摄艺人演奏时的写真图片,制作视频发布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在微信上可以制作微信公众号撰写征文,邀人转发征文及关注微信公众号。现今是一个媒体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涌现于人们面前,任何信息都可能在一夜之间为众人知晓,学习和利用现代媒体,搭乘现代媒体的快车道,对我们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将起到一个质的飞跃。

(三)学校发挥其专业优势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学校里面的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传承者,我国文明上下5000年,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发扬。学校是一个大环境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进步学校可以引进民俗体育文化进入体育课堂,一方面丰富学生课堂,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潜移默化的继承;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现苗子有特别喜欢的,或者天赋比较好的可以与其父母沟通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有助于选材。学校的学生是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后备力量,学校的老师也可以进行理论学习,进行研究探讨发表相关文章,发挥其专业优势。把自己的理论成果与水准较高的艺人一起探讨融合,一方提供技术一方提供理论基础,优势互补,如果说学生是后备力量,那么教师团队就是理论中坚力量,只有二者力量充分利用,才能保障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永续发展。

四、结语

民俗体育文化是提高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部分走向濒危。秭归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杨林堂鼓即将走向濒危之际,秭归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抢救保护计划,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为了实现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的长久发展,一方面要认清杨林堂鼓民俗体育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不足,建立其相应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适当的创新,改善其传承与发展方式,注入新鲜血液使民俗体育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杨林秭归民俗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党员下乡行,支教践初心
民俗中的“牛”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他们请我去的
做屋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离婚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