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探讨
2021-01-08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1866年,生态被海克尔首次提出,他是一名德国科学家,著有《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他在书中指出生态是一种生存状态,包括生物群落及相互关系并包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间到了20世纪20年代,生态学首次与人类进行了联系,并产生了人类生态学。英国学者坦斯勒于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概念,他开始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生态环境。我国学者提出研究生态文明相对较晚。1987年,生态文明在中国首次由科学家叶谦吉提出,他开创性的用哲学的理念去理解生态文明。他认为人类社会应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2007年,张荣寰首次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同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文中,从而体现了我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认识的必然结果。这一理念主要体现的是“和谐”与“系统”的特征。
生态文明,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人们根据人、社会、自然等众多要素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取的组织及精神层面的成果的总和、指的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全方位发展、互利互惠。
两种理论层面:其一,站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将人和社会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分支结构,以此来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理解,生态文明即是研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
一、社会体育在中国发展的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及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参加体育活动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人们对身体健康开始越来越关注。然而营养过剩以及工作形式的现代化使更多的人患上了“富贵病”“文明病”,这都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人们更加关注体育锻炼的正面性。现代社会人们推崇回归自然,逐渐将健身和休闲活动从室内转向了室外,更加喜欢贴近自然的运动方式。这也就是诸如郊游、野炊、攀岩、登山等野外活动受到普遍欢迎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单一的陆地生活慢慢朝着海空扩展。
我国社会体育在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日臻发展,虽然现在还是起步阶段,但我国社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体育事业必须符合现代生态发展理念,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这与我国国家战略和新发展理念是吻合的,必将激发我国体育发展潜力,激活体育发展动能,显示出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特点。
二、社会体育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一)生态文明是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
两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也在与日俱增。人类无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而给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重创。受此影响,体育事业在发展中也曾走了弯路。有些体育场所在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有些高尔夫球场在修建的过程中即是如此,破坏了生态平衡。更为甚者,为使球场保持原状应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仅一个高尔夫球场每年就要消耗4 吨左右的除草剂、化肥和杀虫剂。这些化学物质最终流向了湖泊、池塘和海洋,对水资源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社会体育环境的生态平衡遭遇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正渐渐失衡。我们需要将体育和环境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待,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的基础上,不但能够满足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也要在获取自然资源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均衡发展,从而使体育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发展相统一,达到社会-体育-自然系统和谐稳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生态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社会体育发展促进了生态间的密切联系
第一,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生态体育这一新的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体育公共基础设计与建设也会更贴合生态要求,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会优先考虑绿色产品。第二,伴随人们对绿色食品以及绿色材料的关注度提升,“绿色”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除此之外,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无一不在追求生态品牌,同时也能增加自然的利用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体育是全人类共享的社会项目,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的发展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要求,如果生态体育系统建成,人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的观念,不但在体育项目中体现生态观念。在诸多其他社会环境因素中也会引入并传播生态理念,从而加强社会全员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将生态学观念作为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水准。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策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体育生态文明
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必须要以满足全人类的多样化生态体育需求为基础,在提升人们健康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和科学文化素质,注意全面性、可持续、协调性的科学发展,务必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进行健康发展。
(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体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要明确机制,其中有宏观管理机制、相应运行机制与投资机制,以此加速生态体育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长久以来效率不高。体育机构的改革当前仍然采用以往的政府管理系统,其内部关系局限于内部关系的调整,并未真正落实到政府、公民以及国家等重要关系的层面。参考新公共关系的思维方式以及方法,根据经济调整、市场监督、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为定位的政府职能,加速政府机构由当事人转变为裁判者,由政府行政朝着公共行政改变,推动体育事业进程,真正落实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不断健全并加速体育立法与执法。
(三)生态体育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有利于践行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就体育运动场所而言,其不仅为群众供应了便捷的锻炼场所,更是保障群众日常健身需求的基本要求。相关的调控方法一定要明白,加大对已有运动场所的利用程度。对于公益性的运动场所,其正常的开放费用得到应有的保障。与此同时,一定要积极借助于股份占有、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到相关运动场所的经营活动,并建立相关的财政、价格等扶持措施。此外,相关机构一定要对新构建的运动场做出合理的布局。借助于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体验,在建设运动场的过程中展现生态文明的思路。比如,重视绿色能源、能源节约等。在构建运动场过程中,将资源、能源及自然资源等空间进行充分布局、协调,将生态体育的观念充分的展露出来。国家体育总局继续将体育彩票获得的资金六成用在群众健身投资事业,各个地区也要参考执行。政府机构一定要对群众公共健身加大资金投入并成为机制,每年度一定要将相应的财政资金用在体育场所中,以便相关的设施得到拓展等。
(四)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强调生态消费教育的重要性
破坏生态平衡和消费,不但违背自然规律,也是违背文明、文化的。我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一定要确保发展是文明的理念。因为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也是一种文化,如果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在保证自然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着合理的生产和生活,并注意维护和保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了生态升级。一直以来,国内对生态文明的教育不注重,并且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导向。要在全国建立其生态消费体验,要借助于宣传手段,从环境理念、持续发展的角度,阐明消费主义消费观所造成的不良危害,使群众能够从“人类中心主义”中剥离出来,主动规范自身的活动,有效控制自身的消费观念,充分意识到树立生态消费体验的有效性,提升资源忧患意识和观念,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进而为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奠定充分的文化基石。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将绿色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从而迎来更大发展需要仔细考虑的。生态文明的创建使社会体育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加速体育和生态间的密切联系。然而为了达到社会体育和生态紧密结合的长久稳定之路并非易事,甚至在转变观念、管理机制方面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必然会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