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路径探究
2021-01-08陆祉亦
■陆祉亦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一、个人品德在新时代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涵价值
个人品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与核心,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原则,属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个人品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体来讲,其不仅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积淀而来的传统个人美德,当然也包括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品质的要求,即新时代美德。如果换一种表述方法,所谓个人品德,指的就是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在具体的个人行为当中的表现,可以将之看成是个人行为整体所包含与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较为稳定的,或者说是一贯的道德特点与倾向。
个人品德是社会规范及道德原则内化于个人的结果,同时也是个体对于社会规范及道德原则认知、选择及实践的结果。个人品德不仅仅是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对社会道德具有能动作用。简单来讲,首先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个人从来不是孤立个体,同时基于生存与发展需求,还需要处于人际关系调整之中,而道德被人们通俗地称为“处事之道”,对人形成约束与指导,进而构建和谐、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发挥对人重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另外,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具有能动作用,一方面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只能够依靠个人品德修养,即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是个人进行积极活动的能动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本身也说明了个人品德所具备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人品德修养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即基于个人所不断开创的新的道德领域与体系,所构建的新的道德关系与规范等,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的社会道德体系。
(二)结构分类及其时代变化
个人品德,可以分为政治品德、心理品德和交往品德三类:
首先,就政治品德而言,可以从信念伦理、责任伦理以及底线伦理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其中,信念伦理,集中包括个体道德理想和社会道德理想两大部分,个体道德理想是个体的理想性道德人格,即个体在实践中自觉选择和自由创造所逐步生成的价值理想;而社会道德理想则可以看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的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目标之期待,进而共同选择的价值理想或者是价值承诺。责任伦理,就是说不仅要面向自身服务自身,还要对他人乃至整个世界负起责任,在尽职尽责之中完成上苍赋予自己的使命责任。底线伦理就是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构建起自己的底线,对自己的言行加以有效制衡与约束。政治品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形态表现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其阶级实质和历史内容互不相同。新时期,无产阶级的政治品德体系与剥削制度社会政治品德体系相比,性质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类型的政治品德,尤其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等原则基础上所展开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与准则。
其次,就心理品德而言,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方面的基本性质,包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品德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涵也越发丰富。总体来讲,感知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情感的高尚性和情绪的可控性、意志的坚定性、性格的乐观性、气质的适应性、能力的强化性都是心理品德的组成部分。
最后,就交往品德而言,包括礼貌礼仪、尊重、平等、宽容以及诚信五大部分。当前,复杂的自媒体不仅孕育出美好的事物,也酝酿出了复杂的道德危机。可以说,在新式自媒体时代,交往品德变得尤为重要。
(三)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形成所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高职学生大多拥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是相对应的意志品质较差,并不具备与其自立意识相对应且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约束水平,尤其是新时期在便利的网络生态环境之下,各种繁杂思潮丛生传播,文化种类繁多却又良莠不齐,对高职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讲,缺乏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整个素养与个人修养也有待于提升。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个人品德的教育培养过程当中存在一定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表里不一
在对学生进行的品德修养教育过程当中,往往重灌输而轻引导,重理论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而轻社会实践,重考试而轻做人等现象比较突出。然而,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与提升,主要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感悟,这是尤为必要、极具价值的德育教育过程。如果忽略了这一德育实践过程,那么品德修养教育便会沦为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与应付考试的应试工具,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作用,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方式,有违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脱离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久而久之,品德修养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对应只会导致学生当面一套、背面一套,表里不一。
2.管理上存在缺位——助长不良行为
当前高职学生个性化特征表现丰富多样,思想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很多学生存在较为强烈的厌学情绪,这些都增加了针对高职学生所进行的品德修养教育。当然,正因为存在难度,也更加说明了实施与推进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系统化和全员参与。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及有关教师管理上却存在缺位,有些教师只教书而不育人,甚至是只管讲课而不管纪律等,当学生问题出现后,反正也有辅导员或者是政工干部来负责教育与管理,并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而由于管理上存在缺位,也会弱化对学生所进行的品德教育实效,继而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比如学习上课迟到早退、上课看小说甚至是睡觉,比如在校园内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再比如宿舍管理部门只管物而不管人,生活秩序混乱等。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直接说明了现阶段管理存在缺位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二、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一)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原因
1.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首先,就社会环境而言,能够对高职学生个人品德形成及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换言之,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如何,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品德。目前,虽然“读书无用论”或者是“一切向钱看”等社会思潮在小范围内偶有兴起,但是就整个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是主流,但是我们还需要对各种腐朽思想形成充分认知和高度警惕。
其次,就家庭环境而言,家庭教育是高职大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尽管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会越来越少,但是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
最后,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良好的环境氛围、学风与校风,能够使大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其思想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
2.受社会实践的影响
社会实践也同样是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及品德得以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其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机会直接与间接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品德形成与发展。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很多思想矛盾,而这不可否认,也正是他们品德得以发展的动力。
3.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
高职大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曲折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也就是说只有经历长时间的德育教育,才能够促进大学生品德由他律向自律过渡,这本身就是一个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引发质变的过程。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好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外因。
(二)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重点与难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其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更是首次在中央的文件当中被正式提出,可以说具有尤为明显且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再一次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做出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在报告当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虽然说,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但同样需要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各组织等的共同参与,需要每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与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肩负起大学生品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正如上文“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原因”所述,一方面,现阶段很多院校仍然处于智育至上的误区之中,即更加注重专业课、文化课教育,相对应来讲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品德建设,而现有的品德建设也存在问题,比如缺乏层次性与现实性,内容空泛、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手段与方法过于单一等;另一方面,一些高职大学生自身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个人品德修养表现较为不足,有的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够融洽,或是品德行为缺乏主动性等,正反映了品德教育的密度不强、效度不够等问题,而这正是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难点所在。
个人品德有着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个人品德的形成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到意志、从意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品德建设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高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应试人才,而是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使每个高职生都能够汲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分,并在其指导下成长成才。而这正是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重点所在。
三、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路径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品德修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安身立命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基本的准则。其中,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直接决定其自身思想、理想的高度,决定其今后的就业能力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度与和谐程度。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而言,旨在向社会培养与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以及社会性的属性特征,所以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要贴合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发展实际与需要。换言之,新时期,我们要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高职教育情况、高职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化的建设路径,以有效促进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同样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由此反映出现阶段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够。而就业竞争力,不仅包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除了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之外,还要具备落实于实际岗位所需的品德修养,比如组织观念、敬业精神等等。总体来讲,新时期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要着重让学生明理念、强素质、能就业,为此,我们可以将高职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置于“公司职场”的空间之内,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职场环境与框架之下自觉感知和自觉养成实际岗位所需的个人品德。
(一)把学校当作公司
虽然说学校与公司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二者的不同是公司实施利益管理,而学校实施目标管理。我们可以将学校班级看成是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有生产产品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功能,可以创造实体价值,而学校班级并没有定向成型的生产,也并不具备提供服务的特定功能,但是可以共同创造价值。把学校当作公司,并不是说要将学校当作公司来经营,改变其公益性特征,转变为营利性目的,而是要模仿工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对职业属性的引进与合并,来进一步打造和突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属性与功能,班级之间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但也存在竞争,班级成员之间要围绕某一任务和目标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共同创造价值,当然也要具备合作意识、集体意识,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等,这也同样是个人职业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职业品德得以形成的有效过程。例如班级学生一起来做一项社会调查,共同制定调查活动的主题内容与实施方法并通过相互配合与协作来完成,最终形成调查结果报告,这就是班级所创造的价值。而对于每个个体学生而言,其个人品德也会在此过程当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把老师当做上司
有组织就得有领导,有领导才能够保障各项学习任务的有序推进以及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看,一是管理缺位问题较为突出,即管理盲区与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二是把教师当作“无限责任人”,把教师的教育责任扩大到守护责任,把权限不分美化为工作负责、有担当,这是对教师及教师职业的不尊重,并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而健康的职业认知,也不利于教师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应有且更大的作用。对此,新时期我们不能再走两个极端,要把教师摆放在合理合适的位置上,继而更好地促进日常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学生要把老师当作上司,这里的老师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与公共课老师等。一方面,学生要给予老师这一上司足够的尊重,而上司也要关怀自己的下属,这样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而当学生在遇到挫折烦恼与心理问题时,也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寻求帮助,通过倾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收获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促进自身心理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要对上司所布置的任务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当然与之相对应地还需要构建学生品德测试指标体系,设立五个一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基本道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审美素养,在各一级指标基础之上进行延伸,比如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上设置政治上进、信念坚定等子指标,在基本道德上设立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促使良好个人品德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三)把学习当作打工
之所以要把学习当作打工,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不要“仇视”学习,同时学习不是为了给别人学,而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天职。现阶段,存在很多高职学生学习上缺乏动力,甚至是厌学情绪比较浓厚,更加依赖于教师的督促与催促,生活中个人品德也存在表演成分,而内心却并不完全认同,而这也正是他们之所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内在原因。所以,高职院校要本着“育人为本,品德建设为先”的理念方法,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关注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切实促进高职学生个人品德建立,尤其是要让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与成长观念,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积极创造幸福与可能的宝贵机会,自觉地给自己去充电,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做事,拓展自我,完善自我。举例来讲,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指导下高效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四)其他
除了要把学校当做公司、把教师当做上司、把学习当做打工之外,还要把同学当做同事,把成绩当做工资。其中,把同学当做同事,就是说相互之间既要有虚心,也要有竞争心,这是未来就业素养与岗位工作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得以共同进步与提升的根本动力。另外,把成绩当做工资,除了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成绩,认真学习,不断学习与进步,以获得更好成绩之外,还要透过“工资”来看到自己的绩效,表现优异的地方就应该获得肯定与表扬,而表现不足之处就应该得到批评与指正。对于学生而言,其学习与成长过程当中尤为需要这种善意的“提醒与指正”,可以使他们品格修养在不断地打磨之中变得更为透亮与耀眼。
新时代高职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要着重于探究和打造一条极具特色化与有效性的道路。其中,将大学生品德建设置于“公司职场”模式之中,以强化就业素养与岗位能力素养为引导,将大学生品德建设的有效路径蕴藏于看似形象化的比喻与转化之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有效促进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不断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