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2021-01-08赵俊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赵俊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乒乓球(table tennis)作为我国的重要球类运动,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的主要球类运动项目之一。在竞技体育精神下,运动训练方法始终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主要途径,以间歇训练法为例,该种方法从身体机理上讲可以促进运动员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从生理和心理上讲,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其完善比赛中的战略战术,起到调节身心和训练节奏的目的。
一、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概述
(一)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内涵
间歇训练理论是在1950年左右提出的,又被称作格施勒一赖因德尔定律(Geschler-reindell law),主要指对学生的动作结构、训练间歇时间和负荷强度作出要求,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不完全恢复的机体状态,最终实现反复训练的教学目的。在这一体能训练方法之下,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心脏机能,通过调节运动负荷,让学生机体能够快速适应运动项目,促进乳酸能系统、有氧代谢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赛中,在高负荷心率的情况下,保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持续运动的能力。
(二)间歇训练法的分类
间歇训练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高强性训练、强化型训练和发展型训练。其中高强性训练具有间歇时间不充分、训练强度大的基本特点,因此主要锻炼的是乳酸能系统和混合代谢系统[1]。在训练时的间歇时间要在40 秒之内,心率保证在120~140 次/分钟;强化型训练具有间歇时间不充分、训练强度较大的基本特点,在训练时的间歇时间要在90 秒之内,心率由心率180 次/分钟转变为130 次/分钟左右,因此主要锻炼的是有氧代谢系统能力;发展型训练具有间歇不充分、强度中等的基本特点,歇训练时间超过5 分钟,间歇方式主要以走、轻跑为主,确保心率由160 次/分钟逐渐降低至120 次/分钟,因此主要发展的是有氧代谢供应系统能力。
二、间歇训练法的重要意义
由于乒乓球运动具有细腻多变、技术复杂、体能消耗大、下肢力量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运动员必须保持敏锐的身体反应,才能提高训练质量。训练的时间越长、训练次数越多,越能让运动员保持无氧代谢能量。从这一层面来讲,间歇训练法的本质内涵与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特点相符合,因此,利用间歇训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体能水平,提高学生竞技水平。体育教师通过对高校乒乓球训练的精心设计,将有氧运动结合无氧运动,在提升体能代谢的同时展开乒乓球基本技能和体能训练,通过合理地设置间歇时间,将高强性训练、强化型训练和发展型训练相结合,不断处置和优化训练方法,协调训练学生的上肢力量、腹部核心力量和下肢腿部力量,调节心脏频率,最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水平,为培养国家乒乓球后备人才作出贡献。
三、当前我国高校乒乓球训练中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计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在乒乓球训练课程中,出现一些教学问题。首先,在乒乓球训练课程的设计方面,对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率不高,教学方案设计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情况,训练活动预案不具有普适应。因此,虽然间歇训练法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在体能负荷方面层面不具有合理操作性[2]。具体表现为速度因素和耐力因素的识别与训练不能合理判断和实施,没有固定的训练程序,很难在乒乓球日常学习和练习中保证学生负荷心率,难以发挥出高强度训练的实际作用,不能与乒乓球战术特征、打法和规律相结合。因此,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体能训练项目,精心进行间歇训练法教学设计,提高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率。
(二)负荷时间控制不足
除了课程设计不足,高校在乒乓球训练课程中还存在负荷时间控制不足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乒乓球老师对负荷时间的调查研究力度不够,对间歇训练的教学方式还存在部分“教学空白”。因此间歇训练时间的把控程度和把控力度较弱,经常出现间歇时间过短、过长等问题,不但不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强化,还会加重学生的心脏负荷程度,难以将技术性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能训练相对接。其次,高校体育老师不能对乒乓球运动的训练强度进行精准控制,造成学生的超体能负荷,不能将学生的身体机理和心率充分考虑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认为乒乓球训练与其他田径项目相比活动力度更小,因此就加大学生的身体负荷,体能训练方式不科学。因此,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学生体育负荷时间。
(三)训练方法落后
在高校乒乓球训练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训练方法落后的问题。体育老师对有氧代谢原理和规律不能有效了解和认识,不能将混合训练方法与学生体能变化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乒乓球训练方式不够精准,也不够成熟,难以保证并改善心脏功能。直接导致老师的训练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机制,在授课时只能采取粗略地慢跑、关节放松、基础热身运动来进行课堂导入,之后便采用提高身体负荷的高压、高强、高耗能训练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训练方法落后,而且不够科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并进行科学乒乓球教学实践,对高强度训练方式进行成熟的判断,合理设置并有效应用间歇教学法,提升乒乓球教学质量。
四、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为了探究间歇训练法对高校乒乓球训练课的重要意义,笔者对L 省某高校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研究,将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现场观摩法、数据统计法相结合,以乒乓球训练课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将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具体应用展示如下:
(一)基础训练
先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基础练习阶段进行基础性训练,比如融入到“推”—“侧”—“扑”训练中,将每组负荷时间基本维持在40s 左右,并规定击球个数,以35 个为宜,通过这样的间歇训练方法,保持负荷心率,维持在180 次/min,之后降低至140 次/min,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混合供应能力,提高学生攻击技术、突击技术的能力,最终实现攻防转换技能和耐力技能的提高。
(二)具体实验
1.距离练习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并保证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乒乓球基础水平相近,身体素质良好、人数相同、男女比例相等。具体训练方法可以分为短距离间歇、中距离间歇和变距离间歇这三种方式。首先在短距离间歇教学中训练距离维持在200m 至600m 之间,持续时间在15s 至50s 左右,心率维持在180 次m/in 左右,整体训练强度保持在85%以上即可,并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慢跑式休息方式,以提高学生耐力和速度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是中距离间歇教学法,训练距离维持在2000m 之内,心率维持在180 次m/in 左右,持续时间 7min 之间,训练强度控制在90%左右,其中采用等时间间歇教学法,必须保证学生心率降低至130 次左右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环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混氧代谢能力,也可以采用匀速跑的形式,通过计算学生平均成绩(每圈)来测试其专项耐力水平。最后是变换距离教学法,可以采用“300 米加快跑+400 加速跑+800 米冲刺”的形式,缓解学生体内的乳酸堆积,调整学生体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其训练特点是实用性强,效果明显、内容丰富。
2.技能练习
在进行距离训练之后,就可以实施技能练习,以“推”—“侧”—“扑”组合技巧训练为标准,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本次技能训练分为三课时完成,每课时40s,每次间歇时间控制在10s 内,每三课时为一组,训练时间为2 个月,之后让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推”—“侧”—“扑”组合技巧训练测试,由老师来记录有效回击球个数和学生在运动之后的心率,其成绩和心率的T 检验数据为:实验组击球个数为25.00±0.82,运动心率为181.32±3.10(次m/in),对照组击球个数为25.34±0.667,运动心率为187.32±4.006(次m/in),在实验之后,实验组击球个数为30.83±0.40,运动心率为170.00±3.16(次m/in),对照组击球个数为28.67±0.62,运动心率为183.00±4.17(次m/in),其中实验后的P 值为0.00,远小于0.05,即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P 值为0.08,显著性明显低于实验组。因此,可以得出间歇训练法可以提升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并且教学质量良好,效果明显。
(三)教学总结
间歇训练法可以提升专项体能,使学生在正式比赛和日常锻炼中,面对复杂的比赛环境,能够保持持续比赛和运动的能力。因此,采用严格控制间歇时间的训练方法,加强训练过程的义务监督,注重学生心率变化,必须在心率恢复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预防运动损伤[3]。
五、结语
综上所述,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具有重要意义,面临当前我国高校乒乓球训练中课程设计不足、负荷时间控制不足、训练方法落后等问题,应该融入间歇训练法,强化距离练习和技能练习,从而提升学生乒乓球学习质量,让学生面对复杂的比赛环境,依然能够保持持续比赛和运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