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胰腺癌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2021-01-08吕李泽宇于白莉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灵枢运化胰腺癌

吕李泽宇,于白莉通信作者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体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到“必先度其肥瘦、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目前认为,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身体的素质特征是复杂的,但根据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状态以及邪气的有无,可以分为正常体质与异常体质两大类。异常体质又可按邪正盛衰分为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或复合性体质三类。

随着王琦教授“中医体质量表”的建立,以中医体质为基础的治疗模式迎来了崭新的时期。胰腺癌临床表现隐匿、进展迅速、预后不良,中医药在胰腺癌的预防和中晚期姑息治疗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中医体质学与胰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有利于拓展针对胰腺癌的防治方法。

1 古代中医对胰腺癌的认识

古代中医并无胰腺癌这一病名,但根据历代文献记载,“积聚”、“伏梁”、“黄疸”、“癥瘕”等的论述与胰腺癌的腹痛、腹水、腹部包块、黄疸、消瘦等临床表现相类似。《素问·腹中论》谓:“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难经·五十六难》中记载:“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圣济总录》中描述:“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有瘕也……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瘦而腹大……至死不治。”《金匮要略》谓:“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外台秘要》中记载:“心腹积聚,日久癥瘕,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痛,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

2 古代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体质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内经》从阴阳、五行、形态、情致、心理等方面论述了人体质的具体分型,是人类早期认识自身的一种理论探讨。《灵枢通天》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该篇从含阴阳的偏多偏少将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五行分类法将体质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主型,每个主型再以人体肤色、外貌、形态、行为、性格及与四时的关系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五个亚型。“先立五形金木水火上,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素问·血气形志》按情志因素将体质按“形志苦乐”进行分类,把人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等五型。《灵枢·论勇》按人心理特征在勇怯方面的差异,将人的体质划分为勇与怯两种类型[2]。以后历代医家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

3 常见体质的辨析与治疗

胰腺癌作为一种慢性的恶性疾病,并非在致病因素的强刺激下立即发病,而是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经历了从正常到癌前病变,再到癌变的长期过程。这也是一种渐进式的体质性的变化。临床上,胰腺癌的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多见。从病理角度讲,胰腺癌患者病位多在脾胃,其次是肝胆[3];从功能构成的角度看,“胰腺”多与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胰腺分泌胰液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为其主要生理功能。中医的“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主运化食物和水液。《丹溪心法》中谓:“脾运委顿,清阳失旋,则胃气未能醒豁,所进谷气难化精微,易酿痰浊。”

中医对证的治疗是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4]。《灵枢·通天篇》中提到,治太阳之人“毋脱其阴而泻其阳”,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治少阴之人“必审调之”,治太阴之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治阴阳和平之人“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审有余不足”。根据不同胰腺癌患者体质的差异性和可调性,结合辨证、辨病论治,证质相参,进而改善其偏颇体质,这对临床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性意义。

3.1 痰湿质

湿邪趋于侵袭,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日久则脾胃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之邪壅滞中焦,日久渐积而发癌病。《证治汇补·痰证》中说:“滞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围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临床上针对痰湿质者,多以化痰祛湿为防治大法。代表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苍术、厚朴、木香、泽泻、茯苓、胆南星、猫爪草、石韦等[5]。

3.2 湿热质

脾胃更易受湿、热毒邪侵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湿热毒邪内蕴,则气血生化无力,脏腑阴阳失调,久而耗阴伤气,遂生癌毒。《张氏医通》认为:“……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也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有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临床上针对湿热质者,多以清热化湿为防治大法。代表方: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物:茵陈蒿、山栀、大黄、豆蔻、石上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杏仁、砂仁、泽泻、石韦、茯苓、白术等[6]。

3.3 气虚质

多以脾气虚弱为主,本虚而标实,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气血无从所生,五脏六腑皆失所养,邪故来凑,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日久蕴结而发。同时脾胃虚弱,气血无源,推动乏力,气机阻滞,亦可致病。《兰室秘藏》谓:“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临床上针对气虚质者,多以健脾理气为防治大法。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半夏、薏苡仁、砂仁、木香、黄芪、八月札、车前草、木瓜等。

3.4 血瘀质

多以气滞血瘀为主,脾胃为水谷运化、阴阳升降之枢,血液瘀滞中焦,脾胃受损而运化失调,升降不和,气血运化无力,气为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日久往复,瘀而为毒,毒邪留滞,积而成癌。《灵枢·百病始生》记载:“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临床上针对血瘀质者,多以活血化瘀为防治大法。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延胡索、香附、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浙贝母、八月札、枳壳、乌药、五灵脂、炮山甲等[7]。

4 小结

综上,体质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王琦教授指出,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使体质的调节成为可能[8]。而胰腺癌治疗的中晚期阶段体质特点明显。现阶段胰腺癌因其在检测手段与传统西医治疗方法的局限,分析好胰腺癌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则帮助医者从早期的预防施治到晚期的姑息治疗中辨证施治,全面参与胰腺癌的治疗过程,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因此,认识到中医体质与胰腺癌的关系,同时应对易感体质进行调理,纠正偏颇体质,在治疗时采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就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对胰腺癌进行预防和治疗[9],这也开辟了“治未病”和个性化治疗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灵枢运化胰腺癌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