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儿空间体验下的建筑形态特征探索
——以宜昌市秭归县第三幼儿园改扩建项目为例

2021-01-08雷体洪

华中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场所空间儿童

雷体洪

宋 聪

雷嘉霖

幼儿教育多在幼儿园中发生,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空间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幼儿园空间的特殊意象由园内发生活动的场所塑造,应通过对场所精神的感知而建立起让教师、幼儿之间所熟识的空间。幼儿建筑内独特的空间体验为儿童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激发儿童创造的天性,使儿童拥有场所归属感和场所记忆情感。幼儿空间体验也促使了建筑师对建筑形态及空间进行深层思考和重组构建,从而促进建筑形态的转变与更新。

1 场所精神与空间体验的联系

“场所精神”的概念最早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对场地的一种有意义的感知[1]。可以说场所精神是人与空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特定环境的真实感受和生活体验的层级上构建,并在这一层级上激化一系列情感共鸣。场所精神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2]。而让人产生“定居”感(如“家”带来的安全、舒适、没有失落感,有生活呈现)才是场所的最终目的[3]。情感的共鸣最终是通过空间的体验而获得的,它和场所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4]。郑时龄院士曾叙述到:“场所精神存在于能够容纳体验,能够产生共鸣的空间之中,场所精神是空间体验的产物也是空间的再创造。”[5]在空间体验行为的触发下,人体被不同的场所特质所包围而获得有差异性的感受,进而体会到时空与秩序的意义,场所精神得以发生。

图1 鸟瞰图

图5 幼儿活动流线示意图

幼儿阶段的成长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客观世界感受认知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成长的空间环境,环境因素决定着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6]幼儿园生活是大部分幼儿必经的一段体验(排除少数个别私人原因没有接受幼儿集体生活),对幼儿园建筑的考量通常发生在这种较大概率发生的范围内。儿童对空间有着自己的体验与经验,[7]在幼儿园建筑中,幼儿处在实体建筑与虚体空间环境交融的系统内,在整个系统范围的作用下触发一系列空间体验而产生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相异的感受。幼儿脆弱、敏感、充满想象力,需要通过空间体验丰富自身的经历,感到安心、熟悉、舒适,知晓世界万物。景观设计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曾说过:“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8]。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深刻理解幼儿这一群体,通过解读幼儿的空间体验形式,分析场地类型,并结合幼儿园教学特点来促进建筑形态更新。

2 场所精神感知下的幼儿空间体验

空间体验是建立于物质基础之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人们亲身体验感受,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来源于内心的感受和记忆。[9]幼儿在场所精神的感知下,对空间的感知有以下三个方面:知觉体验、记忆体验、行为体验。

2.1 幼儿知觉体验

在现象学中,知觉体验是试图直接描述人最直接的体验,体验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10]幼儿在3~4岁阶段时,对于世界的了解更多的是源于感知和探索。[11]在幼儿园建筑中,儿童作为体验主体,对身边事物有着极为敏感的知觉反映。幼儿园场所承担着儿童起居、餐饮、游戏、学习等日常基本行为,作为知觉体验的客体,其在整个体验活动中,有着一定的主动性与启蒙性,需要以鲜明的可见性引导儿童进行各类活动。因此,满足幼儿特殊的空间需求,幼儿园场所中空间的形态、色彩、光影这三个具体要素的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幼儿的空间知觉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对物体形状的感知趋于简化,对颜色纯度的敏感性较成人强[12],因此在表现建筑时,宜采用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概括的形体要素、以浅色为整体色调局部亮色的色彩搭配。光是我们看到空间的媒介,是感知空间的重要信息[13],在满足基本的日照采光要求下,打造丰富的光影空间对场所空间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2 幼儿记忆体验

建筑空间的记忆体验是将引发过个体情感的人、物、事件用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中,通过空间与个人情感上的互动,从而产生全新的情感交互体验[14]。对于儿童来说,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家庭是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场所。儿童由熟悉的家庭环境步入幼儿园这个全新的半社会环境,需要接触陌生的空间氛围、人际关系网,他们对于空间体验的反映由稳定趋向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幼儿园作为儿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交往活动场所,需要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满足儿童对新环境的可预期性以达到心理的归属感,触发对家庭的记忆,在“家庭—社会”的联系中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因此,幼儿园空间设计宜结合家庭与住宅的概念,将功能空间进行分解,大尺度整体分化为小尺度个体单元,并精心组织各个活动单元,处理好个人空间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营造出亲近的空间,从而促进场所协调、稳定。

2.3 幼儿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指建筑内人为活动的体验感受,是由建筑合理的基本功能流线和人性化的尺度设计组成[15]。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为活动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追求趣味性和愉快感,他们的行为特征往往有着自发随意性的特点,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通常都在游戏中进行。幼儿园的建筑作为儿童与世界交往的中介,其个性应与幼儿习性相吻合,进而促进儿童与儿童、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建筑与人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以适应于人的行为,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行为[16]。因此,单一化的空间将被淘汰,此时空间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连续的。利用场所形态变化来引导视线的变化,带给儿童未知感和新奇感。这样,被嵌入了儿童行为路径的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3 幼儿空间体验下的建筑形态特征分析——宜昌市秭归县第三幼儿园改扩建项目实践

3.1 “园”与“家”——幼儿园建筑的归属感

幼儿园是促使幼儿实现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变的场所[17],是一个重要的起始点。幼儿园建筑所具有的归属感会让幼儿感到安心、舒适,从而更快地融入幼儿园生活。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表明儿童需要关怀、抚摸、安慰,喜爱接触会产生温暖感觉的柔软物质,而冰冷的墙壁、坚硬的墙角就像实验中恒河猴对铁丝笼的抵触一样令幼儿不适。在秭归县新的幼儿园建设实践里,“家”体现在每一个小的细节中,幼儿通过体验行为得到充分的感受。

①舒适的室外环境:幼儿活动大多发生在室外,集中在分班活动区、公共活动区、沙坑、跑道、种植园等地(图1~2)。这些区域边角都使用了平滑柔和的曲线,采用软质铺装限定室外活动范围,幼儿可以席地而坐,在地上摸爬滚打释放天性。整个场地面向长江,具有视线开阔的自然优势,与场地自身的挡土墙限制所形成的压抑空间相互平衡,水流的声音营造优良的视、听、触环境,让儿童时刻感受大自然。场地边界处设计曲线形的花坛绿植,在局部打造景观节点,幼儿在小路上无意识地漫步行为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从而提升了对空间的认同和接纳程度(图3)。

②温暖的室内空间:幼儿园活动室是儿童进行基础素质教育和休息的场所,是获得归属感最直接的地方。来自屋顶或者走廊柔和的光和温馨的色调,可以让儿童感觉到室内材质的“柔软舒适”[18]。幼儿园活动室的开窗被放大,光线均匀地照进室内,进而提升室内整体的采光效果。幼儿的寝室与活动室是在整个空间内进行划分的,像一个个小的“家”,每个“家”都为日后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与家长更好地发挥主动创造性。另一方面,幼儿知觉体验主要来自其内部各物件有序的摆布方式、相互关联性以及彼此交织产生的空间关系,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并适宜的摆放,物件的指向性和空间序列让幼儿产生记忆片段。

图2 规划总平面图

图3 场地结构分析图

图4 空间渗透示意图

图6 几何形态分析图

③开放的幼儿园生活: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室内,幼儿的活动方式总是多样化的。在幼儿园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孩子们幼时多在田野间奔跑,而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则是用精神教育使幼儿“驯服”,用实体建筑进行“圈养”,将儿童塑造为适应社会生存需求的个体。秭归县的新建幼儿园呈现出一钟新的面貌,这是一个促成相遇和交流的场所,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都可以在这里平等对话。活动场地的边界是模糊的,只用小路浅浅地隔开,促成一种“混龄式”多层次交往环境。而建筑内部是完全自由的开放性的场所,从教学建筑的底层架空开始,到二层三层面向长江的露台,再到延伸至屋顶的圆形天井,随处可以感受到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儿童不会有被关在建筑里的束缚感。

3.2 “外”与“内”——幼儿园建筑空间的渗透性与流动性

渗透性空间是一个大范围的空间系统,既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空间实体产生相互作用的邻接区域,也包含产生互相作用的这些空间实体[19]。渗透性空间可以丰富幼儿在空间中的体验感,它也是空间内涵、场所精神的外在表达,渗透性空间的营造思路主要来自幼儿的感官感受。在秭归县幼儿园的建设中渗透性主要体现在视觉上的空间连续性,“露则浅而藏则深”,在外侧的空间的围合界面采用透、漏的手法打开了一个开间的墙体可与室外延续至长江的景色交流,弱化室内空间封闭性强的缺点。开放的中庭种植了一棵贯穿整个幼儿园建筑的树木,在不同时刻光影、景色的变化又增加了空间的可变化性,这里的空间不是一种消极静止的存在,动态的视线捕获带给幼儿独特的知觉体验(图4)。建筑内部的流动性首先由平面展开延续至三维空间,入口整体架空将室外活动场地自然地引入到建筑内部,使局促的用地条件得到缓解,建筑所有的功能围绕两个圆形中庭分布,在空间内部,可无限穿梭循环的流线产生了,柔软顺滑、少棱少角,幼儿的活动使整个空间都充满活力(图5)。

3.3 “新”与“旧”——幼儿园建筑空间的活化与共生

新的建设活动是基于场地已有建筑和现状而展开的,这就需要把旧的场地和建筑基于幼儿的体验需求活化起来。加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的连接部位采用空间延伸的方法改造设计,结构条件允许下打开既有建筑的两个开间与新建筑连接形成拓宽的走廊,用玻璃窗封闭,使之活化为公共交往的室内空间。通过两个连廊围合成一个小的中庭,中庭两侧的两个房间窗户取掉做室内绿化,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丰富空间的层次同时利于幼儿认知心理的过渡。建筑物的外部围合形体特征不是凭空形成的,也不是设计者随意决定的,而是内部空间的外在表现[20],内部使用扩大的走廊进行空间延伸,在外部形象上的表现则是新旧建筑之间加建了一个连接体,使其空间贯通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建筑形体采用了圆和方的单一几何形体,有利于幼儿对建筑形体的识别与理解(图6)。

结语

幼儿园的设计将不仅局限于设计者自身的想法,应该赋予儿童更多的权利,体会儿童的认知,尊重儿童的尺度,感受儿童视角所体会的“场所精神”,把儿童的空间体验纳入建筑设计的范畴内,消解固定的界限,构建共同体的关系。当然儿童情感体验下的建筑空间形态的呈现是多样化的,不只是笔者研究所探讨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思考会带来更加丰富的建筑形态转变与更新。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场所空间儿童
空间是什么?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创享空间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