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设施空间配置及学区划分绩效研究
——基于西安市雁塔区的实证研究
2021-01-08周晓敏
周晓敏
李志民
谢世雄
1 背景简述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已经从规模增长转向注重均衡发展、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阶段[1-2]。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教育设施的供需矛盾和不均衡发展普遍存在。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布局较密,且人口密度大,同时用地限制使得小学规模扩展困难,学位供需失衡。而城市外围新区,小学的巨型化趋势明显。此外,民办小学的迅速崛起因其准入条件的限制,使其对周边居民服务的公共属性大打折扣,原本应当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日益成为饱受诟病的高选拔性、高收费的教育。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空间增长、社区发展、交通、教育等角度对基础教育设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3],Connie Chung[4]研究了美国公立学校与社区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将公立学校作为社区和经济发展的工具;黄明华等[5]提出关中地区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适宜性规划控制指标;董琳琳等[6]基于GIS设计了面向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两种方式的学区划分方法;沈奕、韦亚平[7]以巢湖为例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服务绩效评价。总体来看,现有成果以宏观理论探讨、微观实证研究、问题总结为主,而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行为机制关注不足[8-9]。
本文以西安市雁塔区小学为研究对象,在当前单校划片政策下,以学区为单元,研究现有小学空间布局与实际就学需求间的匹配效率。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行政范围为研究对象,总面积152km2,2018年常驻人口125.49万,户籍人口95.03万,小学89所,在校生114832人。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和调研问卷。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全区小学布点、规模、学区范围等资料。第二阶段选取重点学校:曲江一小、高新一小和科创路小学、昆明路小学,四所学校分别代表城市新区,重点名校和城中村学校、普通公办小学,按照每班50人,针对学生发放400份问卷,最终填写问卷368人,有效问卷339人,占问卷发放总量的92.12%。
表1 雁塔区学校规模分布趋势
表2 雁塔区典型区块二手房价格及学区、学位概况
本文以问卷调研为样本,结合实地调研解析小学配置及学区划分绩效。
3 小学教育设施空间配置及学区划分绩效解析
3.1 宏观历程回顾:雁塔区小学教育设施供给及学区制实施中的发展趋势
(1)区内公办小学稳步增长的同时,民办小学快速扩张
作为西安市近些年发展重点的雁塔区,2012年—2018年小学由74所增加到89所,增长了20.27%,在校生由原来的70405人激增到114832人,增长近63.10%(图1)。
在雁塔区现有公立小学66所,城市外围新区配建公办小学拓展较快,作为城南高端居住区的曲江板块,学校实际招生规模远大于规划建设规模,其中曲江一小、二小、南湖小学规划均为36班,实际招生45~55班。显而易见,公办小学的建设规模严重滞后于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
在2014年—2017年间,全区新建民办小学8所,班级数从403班增加到606班,在校生增加8983人。家长通过购买学位房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快速的拓展空间。
(2)同一区域内学校规模差异巨大
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在学校用地和招生规模上差异巨大。在本次调研中,公办规模最小的日化子校仅6班,占地0.21hm2,在校生253人,规模最大的大雁塔小学52班,占地3.19hm2,在校生3874人;民办学校规模最小的交大附小金辉分校曲江分部,仅0.54hm2,28班,在校生1120人,最大的高新一小,占地3.47hm2,88班,在校生4759人。就雁塔区的平均规模而言,校均占地规模1.16hm2,平均每校22班,在校生1221人(图2)。
从以上数据(表1)可以看出,小学建设的规模集聚效应明显,以名校为代表的巨型学校虹吸效应突出,24班规模的小学成为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12班以下学校已经渐渐不适应城市小学建设发展的趋势。
图1 2012年—2018年遍雁塔区学校与在校生增长情况
图2 雁塔区部分小学规模示意图
图3 雁塔区部分学校学区情况一览表
图4 雁塔区部分学校在校生构成情况一览表
(3)政府垄断的学区划分决策
目前雁塔区学区划分界限以政府公布的文字描述为依据,使得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管理权属交叉、学区空间界限不明确等问题。每到上学季,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咨询就学归属的居民络绎不绝。问卷显示:居民对学区划分范围知晓程度和满意度总体不到42.73%。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实行就近学校审核,教育局统一安排的方式,造成这部分居民在收到通知书后才知晓子女就读学校,在本次调研的一年级72位家长中,因为未能就读原有就近学校而变更住所的就有17位,占比23.61%。教育部门统一安排就学避免了学校自主招生的很多不明收费,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入学的不确定性。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于基础教育供给决策的垄断。
(4)学区制下各学校就学需求之间的差异巨大
本次研究在公办小学划片的基础上,将各民办小学合作楼盘的主要区域按照学区方式统一划分就学范围进行研究。
将全区行政内的985个居住地块按学区划分统计分析得出:学区范围的巨大差异宏观上反映了对应小学学区内就学需求的巨大差异(图3)。例如按照西安市65人/千人小学生数:高新第一学校学区范围952.99hm2,住宅用地面积129.77hm2,学位需求数3914个。翠华路小学曲江分校学区面积13.36hm2,住宅用地面积10.32hm2,学位需求数202个;学区内住宅面积及其开发强度直接影响就学需求差异。
(5)分区块的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聚
在雁塔区行政范围内包含高校附属小学5所、民办小学18所、区公办66所。其中属区教育局管辖58所、曲江管委会管辖4所、高新教育集团民办小学5所、高新管委会公办小学5所、地产与名校合办分校小学8所。
在纷繁复杂的管理体制分割下,雁塔区被西安居民公认的重点小学有16所,主要分布在高新区以及大雁塔周边,名校分校主要分布在南三环沿线。在这些重点小学中,除了雁塔区7所公办小学按照学区招收户籍和常驻人口子女外,其余学校对外只招收相应学位房及自身体系内的学生,社会就学需求往往以考试、择校费的方式选拔。这些带有很强准入资格的重点小学占有原有教育用地,造成周边居民子女获得优质教育机会极不均等,也造成了大量因择校而产生的教育移民和就学通勤,给城市交通带来额外压力[10]。
3.2 微观视角调查
(1)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加剧了学生去向的社会分化
2018年雁塔区小学在校生112346人,在随迁子女36645人(占比32.62%)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6245人(占比23.36%)。其中公办随迁子女31229人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3532人(占比75.35%),民办随迁子女5416人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713人(占比50.09%)。由于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家长的择校行为使得校际间生源情况差异显著,公办与民办之间、名校与城中村学校之间的生源分布极不均衡。从图4可以看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在城中村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一般的普通公办学校占学生总数50%以上,而民办学校、传统公办名校如大雁塔小学、翠华路小学等占比不到10%,不同学校之间学生构成社会化分异明显。
(2)“择校热”助推学位房、学区房成为社会追捧和诟病的主要矛头
目前西安市学区内有好的公办学校的学区房,价格会比正常的高出10%左右。而学位房主要是针对民办学校而言的,这些“自带名校学位”的楼盘均价比周边普通房价高出20%~30%。近几年西安市房产交易中学区房、学位房一直都是房地产市场里的香饽饽,比同区域其他的房子贵甚至“一房难求”。
2018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西安市二手房成交占比仅在13%左右,但是在2017年占比超过27%;而2018年一季度更是上升到超过38%。二手房所占市场成交量占比急剧上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近两年被不断炒高的二手房附加题材——重点学校的“学位”或“学区”,这一情况在西安的高新区表现尤为突出,也让高新区的学位房成为引领西安房价的高地(表2)。
(3)学区空间的巨大差异导致就学辅助成本增加,加重学生家庭负担
近些年小学规模扩大进一步影响了校际空间均衡和可达性[11],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相同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会有很大差异[12],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公
众接受的小学合理半径有增大的趋势[13-14]。
表3 典型学区及其居住形态、人群构成对应表
表4 问卷调研——学校学生上下学方式及耗时分布表
首先,在雁塔区现行学区下,以规范500m半径为标准,仅有31所小学学区在该范围以下,占比34.83%;以实际800m服务半径为标准,有72所小学学区在该范围以内,占比80.9%。由于小学布局在实际学区并非正态分布,而是有所偏向,校际间小学实际的“就近入学”差异巨大[15](表3)。
结合4所小学居住与出行数据分析表明(表4):由于学区空间的巨大差异,较长的就学距离造成小汽车、校车接送比例明显上升。例如,曲江一小校车接送比例达到34.38%,高新一小为24.34%,昆明路小学和科创路小学无校车(目前校车全部由私人公司运营,学生付费乘坐),就学距离的增加,改变了家庭接送和孩子就餐的方式,根据西安市托管班目前的行情,校车的费用2250元/月,校外午餐+休息1290元/月。由于距离远接送不便的家庭在调研的339个有效样本中占到了35.12%,其中82位家长给出了交通和午间就餐等校外额外增加的费用,共计约146124元,生均1782元。仅此一项就大大增加了普通家庭的支出成本。
(4)人口格局变动迅速,导致需求供给不平衡
近年来,西安市以城市新区的模式快速向外围拓展,人口空间格局也发生了迅速变动。曲江南三环和高新区丈八北路沿线的大型居住社区逐渐形成。新建居住社区要经历3~5年甚至更长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期,例如位于高新板块西端的翠华路小学鸿锦城分校由于周边大型居住区的建设及原有城中村小学的拆迁分流,在2017年建成开学后迅速扩张到46班,在校生2484人的规模,远超原有规划的24办学校规模。此外,由于规划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建设资金等的不及时到位等导致基础教育设施缺位的现象十分常见,使得教育设施的服务跟不上人口的变动步伐。
4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绩效提升策略及建议
基于雁塔区小学配置不均衡,学区差异大,跨学区择校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以期提升教育设施空间配置和学区划分的绩效,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初步借鉴。
4.1 协调现有多层级行政壁垒,优化学区划分及小学资源配置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设施的空间配置绩效,需要重视城市空间拓展与设施配置使用的时空协同,协调现有多层级的行政管理,由高一级的教育部门基于需求及就近服务的便利性统筹布局教育设施及学区划分。在现有既定的小学空间配置下,结合学生上下学交通出行特征,与城市道路网、公交站点、停车设施、学校出入口等要素协调配合,优化公交线网、校车线路,接送学生车辆临时停靠场地等措施提高学校的服务效率。
4.2 加大力度推行教育制度改革,从本质上解决雁塔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
实行大学区制,建立大学区科教研协作体,走集团化办学模式,这些是国家教育改革以及各地教育部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实行的新举措。
近几年在西安推行的大学区改革,名校+弱校,教育集团化发展道路已经在新城区和高新区全面推开,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也是大学区改革的根本目标。目前民办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发展迅速,公办学校也在进一步跟进。但当前大学区制仅限于一年几次的教育培训、讲座和参观学习,实施效果尚不明显,因此下一阶段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完善制度,以期更好地提高小学设施的配置绩效和均衡发展。
资料来源:
表2:来自安居客;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