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科科研模块标杆管理重点探析
——以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10所卓越院校为标杆
2021-01-08蒋博雅
蒋博雅
刘少瑜
彭 悦
尤韵雅
目前,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国内建筑院校不断吸收国际知名院校的组织架构与科研教学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但由于对世界知名建筑类院校的标杆管理了解不够深入,在对教职的科研教学评价标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全面思考和分析有代表性的国际知名建筑院校的评价模式,了解它们的集群愿景,归纳它们的标杆管理方法,为中国建筑院校系统归纳和设定各自的标杆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选取了几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筑系,通过呈现并分析其建筑学科发展特点,提出了五大科研教学组架构、科研模块三大平台构成、标杆管理两大基准,总结了科研成果评价的“两条主线、五大模块”以及五大科研教学集群愿景。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N a t i o n a 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为例,近几年逐渐投资的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和其他学科,这对促进人文社科类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学校长期的名誉和大学影响力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性重要意义。在应对城市化下大尺度和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下[1],“每一个院校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样一个极为宽泛的、又有专业知识和理念的领域,确定自身的关注点。”①国际知名院校的战略目标集中在教育转型,大力推动终身教育,增加覆盖全部学科的世界一流教师数量和世界影响力,推广世界级科研成果并促使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服务于企业、社会及国家。无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还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系或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建校历史较短或历史较长并在世界享有盛名的,都在不断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的标杆管理模式,帮助教职更好地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实现他们的职业策略,引领建筑系教学—科研—服务这一主线。本文认为,当下建筑学科标杆管理主要基于以下三大科研平台实现:①建筑作为一门学科;②建筑作为一项职业;③建筑作为公众参与的一种形式。
1 五大科研教学组的构建
建筑学专业教职与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建筑系的4个科研教学组——“历史,理论与批判”、“城市研究”、“设计技术与可持续”、“园林建筑”。开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鼓励教职多学科合作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激励设计探索,将其与精神产物相互交错融合,引领世界级学术组织架构的构建并指出明确的学术导向。以上4个科研教学组是依照不同的考核标准和科研、教学目标分别设立的,具有普适性。近期,越来越多地探讨将设计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主题,主张增设“设计研究”组,纳入学院的考核机制,形成五大科研教学组架构(表2)。在该架构中,建筑系可结合教职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面向国际传递全面教育经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教职的科研与教学能力进行比较研究。
2 科研模块三大平台
建筑学学科架构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教学模块、科研模块、服务模块(图1~2)。教学模块是该架构的基本构成单元,旨在培养并传授学生该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科研模块是辅助教学的学科外延功能单元,也是对教学模块的功能提升。服务模块反映了建筑学科乃至建筑行业存在的最终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公众服务。
科研模块是建筑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研模块中根据科研活动类别与科研成果要求可构建三大科研平台:“建筑作为一门学科”、“建筑作为一项职业”、“建筑作为一种公众参与的形式”,三个平台独立存在又相互交叠,在知识领域相关和成果类型一致的前提下这一方法成为教职个体绩效的评价基础,体现了国际化思维。
三大科研平台是科研活动与科研输出的基础。在标杆基准管理中,与标杆院校和同行院校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研究活动一致的成果输出形式和统一的成果识别机制。基于每一平台,多种研究活动和研究输出中包含了传统与非传统的认可方式,具体如下:
①建筑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其科研活动的类别、成果输出与认可方式是最为传统的,不同于其他学科,主要的倾听者是其他学术界的学者。作为一门学科,建筑类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衡量的,通常采用类似科研成果输出方法或同行评价、文章引用率等传统衡量方式。
②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职业。大部分教职训练有素,从事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比传统方式的科研活动付出与承担得更多,往往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对从事职业性活动的教职,成果输出形式多为非传统的。主要的倾听者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园林建筑师、城市设计者与规划师。因此,成果的影响力主要以设计范式的突破、奖项的突破、综述与刊物的出版作为衡量标准。其余非影响力的输出,比如评委或设计评论人等可看作是“声望因子”。
③建筑是最直观的公共构筑物。事实上,建筑形态是建造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天的生活都在这一构筑物内上演。由于它在现实中无处不在,建筑类研究已不仅仅是学术科研,同时涉及更广泛的国家住房政策、城市规划策略与遗产保护举措。建筑学学者积极参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举办的活动和公众活动,去提升他们的兴趣、公众意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在这个能力范围内,研究方法与成果模式跨越多学科,极大地冲破学科边界,触碰更多的公众,超出了学术中对建筑定义的“服务”范畴。成果的影响力表现为政策构想、国家标准的制定或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布置。
三大科研平台将帮助和引导教职人员通过定位职业策略,组织专业活动及明确成果输出方式去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
3 科研模块的标杆管理
迄今为止,为了更好地筛选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主张开展两项基准测试。第一项测试旨在研究不同建筑系/建筑学院教学科研内容、组织架构与集群。另一项测试旨在:①拟定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的假定名单(表1);②挑选出匹配院校职称为教授与副教授的教职,并统计他们的成果输出。受限于开放资源,之前的研究都基于传统的成果数据输出形式,比如专著、章节、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些相对容易获取,但与职位、公众参与有关的成果(如评审员职位、管理职位、与设计相关的文章等)是非连续性的、难以获取的。
传统的数据输出来源:认可的索引体系如Scopus,Jstor,Perind,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 或影响因子、H索引描述的体系等。这些索引体系及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里并不包括非传统的数据输出方式,这就造成标杆管理十分困难。非传统的数据输出来源指的是第三方建筑类学术发表平台,如Academia.edu,Research Gate和Google Scholars等,为计量成果数量、质量和影响因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表1 提名院校名单
传统数据输出的比较研究方法看似合理的,但这一研究方法更多体现在定量层面,在定性方面是不确定的。目前,教职人员的知识产出形式远不限于传统的输出成果方式,显然,建筑系仍需更长时间多途径地去统计本院与对手院校甚至同行院校间科研成果方面数据。
3.1 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的筛选标准
筛选集中在对教学设计有类似考核要求并有国家机构资助的几所大学,这也是在地区范围内对有相近科研教学环境的院校间对比分析的依据。建筑系科研教学组对同行院校与标杆院校的筛选标准为:①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②教职人员数量;③开设专业的数量;④国内影响力;⑤教职人员成果产出情况(从事科研和其他活动);⑥从不同地区筛选(亚洲、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⑦基于院校或专业排名已获得一定学术声望的院校。
以建筑技术学科方向为例,根据该学科在国际上的排名、专业知名度及专业设置相似情况,从新加坡、北美与欧洲区域筛选出七大院校,用饼状图的方法将初步筛选的标杆院校、同行院校的院系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图3),可以清晰看出每一院校的教研组设置。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建筑技术组涵盖的内容有建筑物理、建筑环境、建筑结构、地理信息技术等,建筑技术研究方向接近。刘少瑜教授谈到“对于建筑技术研究组的比较,没有选择研究声望以实验室为主的院校作为标杆,是因为在科研经费与成果输出方面有所区别。这些院校建筑科学类的科研声望建立在实验室基础上,而这些实验室很大程度受益于大量产业经费。在已考虑院校中,科研教职在这一领域会传授些核心课程和开展设计讨论,并参与院系管理工作。”
除了以院系学科设置为导向的对象筛选,还需对不同院校的教职人员的具体研究领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图4可以看出建筑技术学科的师资力量和具体科研方向,详尽地落实到每一位教职的姓名、研究领域及合作范围。如图4所示,技术与可持续科研教学组涉足五大科研领域,分别为适应气候设计、以人为本、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由此可见,目前的科研领域极少存在单一领域的研究,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是目前科研领域的发展方向。
表2 五大科研教学组的核心议题及关注点
图1 本科生毕业作品
图2 建筑学学科架构
表3 科研教学组的标杆院校分配
图3 技术与可持续组的标杆院校、同行院校初步筛选方法
表4 科研教学组的同行院校分配
3.2 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的筛选结果
笔者已对与五个科研教学组的焦点问题相关的“对象是谁”和“如何做”做出了回答。对于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的挑选,建筑系可通过会议、研讨会、开源研究的方式进行挑选并参考相应客观标准,例如:课程的性质、学生人数、在国际、地区、国内的水平和学科排名。通过以上方式,16所标杆院校和50所同行院校被五大科研教学组提名推荐。为了进一步将初步名单合理化,缩减至12所标杆院校(由来自北美洲和欧洲的10所大学构成)和30所同行院校(由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18所大学构成)(表1,表3~4)。
3.3 基于科研模块三大平台的两条主线、五大模块
建筑系根据三大科研平台的不同特点,将科研活动与科研输出两条主线贯穿其中(图5),共包含五大模块,其中A模块的研究活动共5点,包括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研究,作为组织者组织大型研讨会、座谈会等,并参与一些国际性学术合作,撰写文档,作为主要研究者申请重大研究基金等。研究输出包括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相关专业性杂志;B模块的研究活动共7点,包括参与设计任务,组织和参加设计竞赛,作为职业咨询顾问,参加设计展览,对设计作品评价以及为设计类杂志提供建议,撰写更具探索性、创造性的设计稿件。研究输出共4点内容,包括设计作品的输出,参加国家或区域性的设计展览,申请专利或其他形式的发明及在设计类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稿;C模块的研究活动共6点,即在公众参与的论坛上发言,参与国家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咨询工作,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政府提供专业性建议,获得国际或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组织研讨会等。研究输出共5点内容,发表政策类论文及评论,组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建筑策划与设计展览,发布重大研究报告,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及产出跨学科、创造性的作品;D模块指的是影响指标,涵盖作者、组织者、设计者、策展者、编辑、审查委员、参展者、发明者、教员多个身份;E模块指声望因子。在与标杆院校、同行院校的比对中,建筑系教授的非传统形式科研成果以专著、著作章节、期刊论文为主,会议论文较少,这与建筑系教职的评价体系相关。
4 五大科研教学集群愿景
在标杆管理评价标准制定的情况下,五大科研教学组围绕不同学科发展愿景,在初选的匹配竞争对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作为绩效及考核的参考依据,共五大集群。
(1)设计研究集群愿景
设计研究组通过设计实践展开研究,取代传统的写作方式,通过绘图、模型制作以及创作型设计赋予建筑严谨的设计研究态度,赋予建筑作品以创新与意义。设计集群研究通过三大主题将科研应用于实践:①气候适应性美学与提升建筑性能美学;②当代建筑的建造工艺与材料;③居住空间与高效生产空间。
图4 建筑技术学科的教职科研方向
在特定建筑环境中,“设计研究集群”以各种传统和现代传播模式通过构建、制造、建造、策划、创新与传播设计知识来发展建筑设计学科[2]。这包括一些影响力因素,如评审出的设计奖项,网上发表的刊物,国际和国内展览,出版的专著、书籍、文章,受邀专题演讲、专访、刊载的设计类作品与受邀参加的设计评审,这些都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国际对话、设计过程与设计政策。同时,它还考虑一些复杂的权变因素,包含市场劳力、建造实践、商业与客户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影响等,建筑作品的创作成为一种偶然与复杂交织的更广领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
(2)城市主义集群愿景
在全面了解新兴城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特征的同时,实施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应对今天与未来的各种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挑战。新兴的城市问题与相关议题紧密相关,如社区参与、保护与再生、老龄化与卫生保健、建模与大数据、弹性与非正式性,需要从多维度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来挑战传统的规范和概念,为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塑造新的愿景。
(3)技术集群愿景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构件尺度到城市尺度,从建筑环境的设计到建筑体物化层面都离不开建筑技术。深入研究环境适应性的、可持续性的建筑形式与建造体系,并为人居环境的设计制定评估标准,增强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认知。在高密度城区更强调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兴计算方法的应用,为更好地探索建筑形式与建筑性能之间的关系。
(4)历史、理论与批判集群愿景
历史、理论与批判集群旨在培养一定的批判能力,来应对本土或全球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历史遗产等问题,成员在跨学科模式下工作。他们通过各种媒介来展开研究,该组的输出包含学术成果以及创造性、宣传性活动,其中包括专著、期刊论文、专业杂志、会展管理、文物保护、电影及摄影、实物制作、具有社会文化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的宣传工作。
(5)园林景观集群愿景
园林景观集群的科学研究成果是一些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新知识,并鼓励将新知识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和景观设计中,用以改善人类舒适度和增强环境生态完整性。研究覆盖整个景观的社会与生态方面,包括健康与公平、景观生物、生态条件以及相关定性、定量分析,整体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热点问题聚焦高密度城市区域和城乡结合体的过渡区域。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进步,也关注实践中知识的应用以及相关政策对环境塑造所起的促进作用。
结语
通过笔者对标杆管理的解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学习并帮助提高国内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图5 基于三大科研平台的两条主线(科研活动与科研输出)与五大模块
①跨国家、跨地区比对建筑学学科方向研究成果是一个挑战,因为该学科涉及人文艺术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个学科领域,介于实践型专业与学术研究之间,要求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专业视角。应结合建筑学的特点深入探讨标杆管理,初步了解我们自己。
②每一院校的独特性体现在学校概况、师资力量、机遇和挑战。由于不同专业方向的管理、自身定位、知识储备、资源以及支持力度等都不尽相同,比对从来不会完美,一直都是困难的、不确定的、并存有疑问的。
③通过标杆管理,基于各专业方向愿景,挑选标杆院校与同行院校的计划是很好的一项实践,旨在支持科研从而扩大影响力,增强院系发展,通过深入比对研究,来反映科研方面的欠缺、专业间的差距,进而提升世界影响力,加强科研实力和完善组织结构。同时,标杆管理可以帮助建筑系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和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
④采取实际的、恰当的策略,并逐条做出必要的改变,将院系科研水平提高或变得更为杰出。 为例[J]. 建筑学报,2017(6):94-100.
[2] 蒋博雅,刘少瑜,刘昇阳,等. “设计研究”在当代建筑教育学中的发展与应用——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为例[J]. 建筑师,2019(2):80-88.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注释
① 本文作者蒋博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期间受到Prof Lau,Stephen Siu Yu(刘少瑜)教授的指导,并多次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研讨活动。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建筑系的老师为本文提供了不同学科方向的信息及各自对标杆管理的理解,为本文的最终成文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