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1-01-08刘振露

绿色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农林农业产业特色

刘振露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1 问题提出

贵州作为传统农业省份,由于山地众多且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人均耕地少且质量较低,决定了贵州农业难以通过规模经营来扩大产量以取得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效益。《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为全省农业发展指出了特色化的全新发展思路,2019年,贵州确定了12种特色产业作为全省农业发展主攻方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产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创新思路。黔南州在全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思路下,利用资源禀赋,促进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以茶叶、刺梨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9年前三季度全州种植业增加值增长8.4%,是2015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黔南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趋势。

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也是贵州省第一所专升本的地方高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2002年该校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已培养十余届本科毕业生。作为黔南州唯一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培养全州全省特色农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培养能根据微宏观环境变化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方向,而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忽视实践教学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融入性不强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为全省农业发展指出了特色化的全新发展思路,也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训实践的问题;更难以做到结合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增加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初衷。积极探索与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大力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形成科学独特的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涉农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2.1 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农业科学知识,了解和熟悉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和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前沿问题,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精神,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涉农(林)企业、金融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从事政策研究、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教学科研工作,能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将该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需以服务地方农村发展为导向,增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技能培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存要求。

2.2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安排

2017年,学院组织专任任课老师、农经毕业生主要流向的用人单位和在校学生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增加了部分专业课的实训与行业参与实践教学内容,外请行业参与人员多为一线专家,对黔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较明确,通过他们的参与,使实践教学内容更符合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表1)。

表1 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2.3 课外实践平台搭建

近年业该专业任课教师积托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搭建类型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平台。该专业现有会计实训实验室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2个、校企、校地合作基地1个、农业固定观测点1个、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1个和多个专业实习基地。现有的实践平台涵盖了专业技能的训练(会计实训实验室、物流产学研基地)、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培训(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校地合作基地)、农村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工作室、农业固定观测点、专业实习基地),这些实践平台的搭建,使本专业学生在实践中,能将课堂上学到的模块化知识进行整合,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

刺梨是贵州省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黔南州是全省最早发展刺梨产业的地区。2016年,黔南州龙里刺梨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龙里县最早发展刺梨产业的龙里县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签订黔南州刺梨高值产业化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协议。将该基地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模块化知识进行整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学生在与当地农民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一些农事知识,了解到农户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真实感受,对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出积极思考。这种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实践教学活动收效较好。

2.4 组建专、兼职实践教师团队

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早在2015 教育部就提出了明确的“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要求,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也重点强化了建设“ 双师型” 教学队伍的重要性和路径。学校较为注重对“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考取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专业执业证书,并都有计划安排老师外出培训外。此外,为使学生实践能力更好适应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该专业在组建实践教师团队时,聘请了特色产业一线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如聘请了黔南州林业局长期从事刺梨产业发展与推广的专技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实际。

3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多作为理论课的从属内设内容,不独立课,且课时比重较低。部分课程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缺乏师资、实践条件受限等因素,未开展实际的实践教学。

3.2 培养目标中对实践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人材培养目标定位较宽泛,虽已明确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后续的课程设置中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应用技能培训现体不足,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缺乏针对黔南州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服务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能力不足。

3.3 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该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落后、内容陈旧且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脱节现象较普遍。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以教材已有理论演示为主,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特色难以融入其中,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现已搭建的黔南州刺梨高值产业化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实践平台虽与黔南地方特色农业联系紧密,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是以服务教师科研为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3.4 实践教学师资仍显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尽管学院在积极组建专、兼职实践教师团队,但现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仍较薄弱,尤其是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现有实践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此外,由于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因此在对其进行评价时难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4 改革主要措施

4.1 基于服务特色农业发展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1.1 明确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为两个阶梯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培养能适应地方特色农林业发展,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1.2 增设与特色农业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

教学体系应融入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解决黔南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全省“黔货出山”的工作思路,利用该院现有师资国家级物流实验室可考虑增开《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储藏加工理论》等课程,结合全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可增开《现代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课程,培养学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及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的能力。这些课程及现有的《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应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实践课学时。实践课的设置要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实践课程内容应以特色农业产业化及相关企业发展现状、瓶颈及突破为重点,实践课程可通过行业参的方式,组织的专家对实践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学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可适应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未来学生的就业能力。

4.2 依托各类实践平台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已搭建的各类实践平台,逐步形成层次清晰、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技能实训、特色农业发展技能体验、特色农业项目参与三部分(图1)。专业技能实训主要是通过运用企业沙盘等教学软件模拟农业经济管环境,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如企业运营沙盘模拟、农业政策运行模拟。技能体验是指以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背景,创设情景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设,让学生体验以不同的职业身份,如村官角色体验、项目考察体验,通过这些技能体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运用能力。近年来,农经专业教师通过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该领域大创项目,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图1 实践教学体系概况

4.3 加强学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

学校作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对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通过充分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面临问题的认知,明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为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建设提供环境。 切有实效的实践教学必然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学校业绩评价制度,应体现以实践教学为动力,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贯通的激励机制和体系;支持系(教研室)和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建立新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为专业实践提供必要的资金资源支持。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实践平台建设,由于该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植根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客观要求学校应加强产学研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制度和优惠政策,鼓励能提供实践平台的企业和业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 鼓励教师以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到企业和基层等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或实训等。

4.4 培育理论、实践兼备的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关键因素。学校应着力改善本专业师资队伍层次与结构,力争用3~5年的时间重点培育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操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逐步形成“理论硬、强实践、重参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教师培养,使现有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变。一是建立教师企业(事业)实训进修制度,重视青年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外出访学、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等形式,培养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加强学校制度支持,通过外聘教师制度将服务地方农业一线专家引入校内为学生开展现实生动的实践教学,紧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激励机制与考评制度,从制度保障上激励实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林农业产业特色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