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可食景观营造探讨
2021-01-08彭莉
彭 莉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1 引言
可食景观具有景观互动性、美学欣赏性、可食生产性等多重功能,它让城市居民从田园生产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感知者,将自然生态与城市居民连结起来[1]。可食景观作为现代社会和农耕文明的平衡点,将城市景观与农作物相结合,用瓜果蔬菜作为园林植物,使其兼具菜园的实用与花园的精美,既能产生经济价值,又能满足城市绿化景观的需要,逐渐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营造城市景观的新方式[2]。
2 可食景观概述
可食景观即可食用的景观,是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主要体现在植物的选择及配置上,是对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心理特征的一种满足,也是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的新尝试和变革。可食景观将园林景观与农业活动相结合,呼吁大众参与构建绿地空间,既能满足人们小规模生产的需要,又有一定的生态观赏功能,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完美结合[2]。英国波耳与维翁建筑事务所于2005年出版了《CPULS》一书,首次系统性、理论性地阐释了连贯性生产式城市景观,标志着风景园林领域、城市规划领域和建筑学领域开始将农业引入城市营建中[3]。可食景观强调农业生产和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不仅注重植物配置的观赏性,更重视其食用性功能。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引入可食景观,不仅可以突破传统景观与人之间只能观赏的单一交流模式,还可以丰富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的种类,促进邻里沟通交往,增强绿地交往功能及趣味性,提高社区景观绿地的实用价值,降低绿地的维护成本。
3 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现状
3.1 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使用人群分析
社区休闲空间应该什么样,使用者最具发言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原住居民多数聚集在城市相对中心的老旧社区。这类居民的家庭成员结构多以退休老人为主且是社区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年轻人大多白天上班,出行休闲的时间相对较少。中国特有的“家文化”体现在爷爷奶奶辅助年轻父母养育孙儿的现象上,这一现象也导致社区空间的使用者多为老人和年纪较小的孩童。笔者通过抽样走访成都市老旧社区人群类型,分析出了不同时段社区空间人群活动类型(图1,图2)。
图1 样点A
图2 样点B
根据调研显示,人群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天中的4个时段:7:30~8:30,10:30~11:30,16:00~17:00,18:30~20:30,在4个时段中,以下午18:30~20:30时段人群最为密集,空间活动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及孩童为主,中青年次之。根据人群类型分析其行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场地规划,引入可食景观,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增加景观和居民的互动。
3.2 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特征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老旧社区的空间现状还停留在当初规划建设的状态,由于拆建成本巨大,城市中老旧社区逐渐呈现出拥挤衰落的现象,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留给人们休闲的空间也有限,绿地空间显得弥足珍贵。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的绿地主要以本土植物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管理规划,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现象。在老旧社区休闲空间中,弥散着许多有价值的文化景观单元,有的属于历史文化遗产,有的是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应将其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性的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的空间结构组织[4]。走访调研发现,老旧社区休闲空间与新修社区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休闲空间中邻里之间的密切交往。老旧社区的邻里关系比新修社区更为密切,彼此比较熟悉,还能从中看到20世纪大院生活的邻里关系的影子。
4 可食景观在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景观营造中的意义
4.1 增强观赏性
可食景观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质朴的生活气息,与常规的景观植物有显著区别[5]。不同形态的农作物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阔叶类植物如莲藕、芋头、芭蕉等显得轻松自由,谷物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大面积种植显得整齐划一;针叶类作物如青蒜、小葱等直立且细叶簇拥成群显得蓬勃有生命力。户外休闲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实用最多的空间,应该根据人的最佳舒适观赏角度进行根据人的最舒适的观赏角度布设观赏点。人的视线仰视和俯视10°是所谓的吸引力视角,该区域是在进行设计时应该重视的区域,超过这个区域的地方,虽然仍然会被看到,但已不是人眼观察的重点,会被自动忽略成背景[6]。因此,结合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特性,从人的最佳观赏视角出发,亲人的景观空间应控制在45°高度范围内,大多数农作物的高度能满足此要求,进而增强观赏性。
4.2 增加趣味性
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没有特色,色彩深沉,在南方一年四季无季节变化,显得枯燥乏味,常被居民忽略。在随机走访中,很多大人和孩童表示期望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中。对于居民(尤其退休老人和孩童)而言,参与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使每天有期待,使生活充满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绿地与人的联系使居民能随时关注身边植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变化,增强趣味性。
4.3 增强实用性
在老旧社区休闲空间中可种植食用植物,种植如葱、空心菜、四季豆、豇豆、黄花、薄荷、芫荽、西红柿、花椒等短期内可循环采摘的蔬菜,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增强景观的实用性。在笔者实地调研中发现,每天傍晚时分是社区休闲空间人员最密集的时刻,清晨是退休老人晨练时刻,大家希望能在休闲活动之余带些小葱、花椒等作料回家尝个鲜,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同时这类食用植物还能散发幽香,丰富人们在空间中的嗅觉体验感。
4.4 满足居民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也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田园美梦。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下,土地紧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钢筋水泥包裹了日常生活起居,人们越来越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诗意生活,都市农业也由边缘产业逐渐走向城市居民的生活。
4.5 对农业文明的传承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的农耕劳作越来越陌生。在社区休闲空间中引入可食景观,一方面,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兴趣,见证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生命过程,种植的易操作性还可以吸引居民轻松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在城市休闲空间,种植可食植物是一种社交方式,在耕种、采摘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拉近人与人的精神距离,增进邻里之间的联系[7]。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劳动成果,锻炼身心,还可以引导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从生活环境和思想上起到对农业文明的传承。
5 结语
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环境较死板,多为一年四季无变化的常绿植物或蚊虫杂生的密林,往往被附近居民忽略或者成为其诟病,而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又是千篇一律的花镜、草坪和密林,毫无新意,对于激活老旧休闲空间也没有很好的效果。城市老旧社区由于时代特性正处于衰落无特色状态,早已满足不了现代居民对社区休闲空间的需求,通过分析老旧社区居民的年龄特征,使用心理,社区空间的现状特点以及可食景观的特征,提出可食景观对老旧社区空间景观营造的重要意义。
可食景观以田园诗意的艺术形态,带给城市居民别样的景观体验。充分考虑老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以其为根本的需求出发点,营造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可食景观,可以体现景观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虽然我国可食景观在城市社区休闲空间景观中的应用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但已逐渐进入居民的生活,并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使居民拥有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可食景观,可以将健康生态的食物引入居民日常生活中,进而开辟一条通往健康环境与和谐社区的康庄大道。在有限的社区绿地空间营造出更加有活力的景观,引导居民参与其中并对其有所期待,促进城市社区邻里交流,可食景观无疑是较为合适的方式,研究可食景观在城市老旧社区休闲空间这样特殊的环境中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