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整体思想的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2021-01-07张传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文教学内容教材

张传青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随意化,碎片化,无序化,非语文化等积弊很深。著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说:“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現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1]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力求革除以上弊端。“统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以较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2]教材编写说明启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单元整体教学思想,阅读教学中的“这一篇”文章,应是“这一单元”中的“这一篇”,也就是说,教学时要把单篇文本放在单元中来教,单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服务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而“双线”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应该是每个单元阅读教学必须要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规定动作”,语文教师要在完成这些“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由发挥”,不可随意而为。另外,还要注意根据单元与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梯度结构、阅读与写作专题训练的融合来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为例,重点分析基于单元整体思想的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依据单元的人文主题,选择人文精神的浸润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贯穿全套教材的一条文章组合明线,教材每个单元提示第一自然段进行了重点阐释。它是所选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组合,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此线组合的系列文章,去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去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最终完成语文课程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3]的任务。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单元提示第一自然段,明确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探讨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仔细解读单元内的选文,选择适合的角度浸润学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四时之景”。三篇现当代写景抒情的散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四首写景抒情古诗词,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所选古今诗文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描写了优美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学习这些古今名篇时,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能力,透过文字去感知形象生动的画面,去体会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至爱亲情”。四篇现代文:《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两篇古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最基本教学内容应是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亲情,感受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深入感受爱与被爱,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乃至对生命的珍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读出文章亲情之外独有的情感内涵。

二、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选择阅读能力培养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文章组合的另一条内在线索,教材每个单元提示第二自然段进行了重点阐释。它包含了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语文的知识”,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主要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一般的语文能力和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单元提示第二自然段,厘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学习和训练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结合所选文章的课型选择阅读能力培养点。

例如研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提示第二自然段,可以得知本单元需要学习和训练的阅读方法是“默读”,阅读策略是“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本单元教读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本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项学习任务:请同学们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不同特点,评价鲁迅的童年生活(学习活动提示:1.快速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2.在默读的过程中,注意勾画标题、开头、结尾、起衔接过渡作用的关键语句)。接下来,在师生对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默读方法,纠正不良的默读习惯,交流揣摩标题、开头、结尾以及过渡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百草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感受三味书屋枯燥乏味、规规矩矩的读书生活,感受鲁迅童年成长的快乐与苦闷。教学以完成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学习默读的方法,训练把握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读课文重在“学法”的功用,让“课文无非是个例子”[4]成为现实。本单元自读课文是《再塑生命的人》,在教学时,笔者设计学习任务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学习活动提示:继续利用默读方法,同时注意勾画标题和开头、结尾、过渡等关键语句来完成学习任务)自读课以“继续强化巩固默读方法和把握文意的能力”为教学内容,实现自读课文重在“用法”的功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5]的目的。

三、依据单元之间的层级结构,选择阅读能力强化点

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某个单元之中,同一语文要素被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在二至三个,甚至更多的教学单元中,与数学、物理等教材的知识章节类似,语文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散乱的,而是有序列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有层级序列较为清晰的梯度结构,在不同单元里的层级高低不同,需要训练强化的重点也随之不同。

教师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单元之间“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层级梯度,选择阅读能力训练强化的重点,教学时要做到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反复训练,重点强化,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四个单元教学生学会默读方法,同样是学习默读,四个单元的默读训练是拾级而上,由浅入深的,各单元教学内容强化的重点是不同的。第三单元指导学生养成默读的正确习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这里对阅读的速度没有做具体要求。第四单元则要求默读时,“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这里在前一单元学习默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圈点勾画做批注的阅读方法。第五单元则提出,“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显然训练的要求又上升了一个台阶。第六单元在前三单元基础上,明确提出“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至此关于学习默读方法的教学内容方告一段落。再如七年级上册对于“把握文意,理清思路”阅读策略的落实,层级结构也是显而易见。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第四单元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第五单元则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六单元进一步巩固训练,“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这种层级梯度,各单元之间前挂后联,最终选择确定阅读能力强化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反复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四、依据单元练笔写作任务,选择表达能力训练点

统编版語文教材每个单元教读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等助读系统安排了不少练笔任务。另外,每个阅读单元后专门设置了写作专题,训练重点大多数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吻合。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并不是单在写作课上练表达,它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所以表达能力的训练是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以致用,将阅读所得及时转化为写作所能,实现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每单元课文课后助学系统的练笔习题,认真研读单元写作专题任务的编排设计,结合课文选择表达能力的训练重点,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本课的写法主要是两点:一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二是融情于景的写法,因此对这两点写法的分析与运用要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来处理。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教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要注意选择赏析人物描写方法的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品析文章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再安排专门练笔环节,要求学生描写自己的老师或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尽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字数200字左右,通过安排赏析人物和描写人物两项教学内容,为第三单元作文教学做好铺垫。

总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教学的自觉意识,理解统编语文教材阅读双线组织单元的编写体系,认真分析单元结构,真正地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教师要重视单元提示中的教学要求,也要引导学生重视。这些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基本口粮’,是每位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6]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都是在单元结构中被确定的教学内容,而不可以想当然。这些被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最起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做有意义的拓展延伸,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6]王本华.正本清源,双线并进,建构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学习,2017(12)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人文教学内容教材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教材精读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