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
2021-01-07李见娣
李见娣
【摘要】数学交流能力主要是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运用简洁、准确的文字、符号、图形等数学语言、数学方法与他人分享数学知识,进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课堂上对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基于此,笔者通过课题研究、课堂实践研究,探索出“三个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数学交流;幼小衔接;课前三分钟;数学微演讲;小组合作
一、在幼小衔接中为数学交流能力创造最近发展区
第一,语言是帮助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唯一途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零起点的,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障碍。所以,注重幼小衔接,让最近发展区的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创造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最近发展区,可促进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语气、情感的表达、词汇的积累、肢体语言、看图说话能力、言语理解能力等,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幼小衔接教育引导学生交流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一是可以决定儿童交流能力发展的内容、速度、水平等,二是也可创造着数学交流能力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呈动态变化,它取决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交流能力并促进其内化。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幼儿园课堂的发展,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决定发展。但是如果将幼儿园和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衔接,并能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发展,则能促进儿童数学交流能力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小学数学课堂的支架式教学。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数学课堂要采取支架式教学,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帮助,就像给学生们的“数学交流能力”一个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一种脚手架,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教育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接入的空间,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支架,促进学生有效的交流和学习。
二、“课前三分钟”“数学微演讲”打造锻炼学生数学课堂信息沟通能力的平台
基于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信息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上进行有效学习,提高数学交流能力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一,课前三分钟概念、知识巩固法:如二年级学完乘法口诀表后,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巩固乘法口诀表,可以全班、小组、个人背诵展示。第二,课前三分钟学生短时记忆训练方法。如,主持:三(1)班课前三分钟开始,今天我们进行的是快速记忆游戏。主持:请大家认真看这三张扑克牌(实物投影),你们看到的扑克牌有哪些花式呢?请回答。你们看到的扑克牌有哪些点数呢?请回答。你们看到的扑克牌,从左到右的是怎么排列呢?请回答。主持说:同学们观察得真好!通过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以后我们要学会多观察,多发现。第三,听题记录训练,听题思考作答训练。如,主持: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吨的认识”,我们要学以致用。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请听题: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生:用练习本记录后并解答。第四,数学微演讲。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搭建“课前三分钟”的平台,除了上面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还可以开展“数学微演讲”活动,数学微演讲融合数学阅读、数学写作、数学口语表达,可谓“一举三得”,既激发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搭建了数学学习成果的分析和分享,同时丰富了数学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培养了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數学演微讲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课前三分钟开展,由小学班级学生轮流作为演讲者,时间为两分钟左右,围绕数学学习内容开展的数学学习和交流活动。数学微演讲的内容:一是数学阅读分享。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数学家故事、数学史、数学小故事等;二是数学观察分享。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数学故事,展现自己对数学直接的、朴素的、独特的发现与理解,从而揭示日常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如《制作活动日历》等演讲;三是数学经验分享。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训,用一个同龄人呈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具有自我生长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学习秘笈,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四是趣味数学分享。可以是数学小笑话、数学小幽默,自己读读很有趣,讲给别人听听也同样有趣。如《明天吃饭不要钱》等;五是数学拓展。学生分享对于练习中的聪明题,讲清解题步骤,说出解题困惑,分享自己的数学思考。
三、让小组合作成为数学交流的载体
目前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对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最好体现。
1.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与小组内同伴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愿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会解决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包容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小睿是个好动的学生,经常要无缘无故去碰别人,大家也都知道他这个脾气。一天数学课上,小睿又去碰同学小聪,小聪当场回击,结果两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仔细思量,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够宽容,在于教师对学生宽容品质培养的不足,而在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则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宽容品质的沃土。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一个小组6个同学里分别担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订正员、操作员的角色。学生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分工,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在小组合作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会思考的好习惯
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性、互补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交换了想法,学会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