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的效果
2021-01-07张莉申响铃姬忠娟王芳芳李丽娟
张莉 申响铃 姬忠娟 王芳芳 李丽娟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730000
骨折合并脑外伤属于临床常见的复合伤类型[1]。在躯体各部位骨折患者中,合并脑外伤患者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意外事故中,发生率较高。患者的骨折部位可能是躯干或四肢,还有可能是面部。患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骨折的损伤程度和发生部位对预后都有着极其大的影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迅速处理,避免因患者失血过多而造成脑组织缺氧性局部坏死,从而影响骨折部位后期功能的恢复。除去常规性骨折和脑外伤的及时处理,护理配合对于患者后期愈合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护理或是护理不到位,骨折部位将长期不愈合、脑外伤伤口处渗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会变高[3]。因此,在救护过程中,既要求基础理论要扎实又要求专科护理技术熟练。本研究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104 例,根据两组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104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 例。观察组男36 例,女16 例,年龄19~69 岁,送诊时间20min~1h 15 例,1h~2h 27 例,2h~3h 10 例;车祸致伤者37 例,坠落致伤者8 例,重物砸落致伤3 例,其他原因致伤者4 例。对照组男33 例,女19 例,年龄19~69 岁,送诊时间20min~1h 13 例,1h~2h 30 例,2h~3h 9 例,车祸致伤者39 例,坠落致伤者6 例,重物砸落致伤6 例,其他原因致伤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骨折合并脑外伤的患者。(2)年龄18~60 岁。(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2)其内脏、血管、精神有或皆有损伤的患者。(3)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4)伴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皆给予相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手术前后给予加压包扎处理,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常规护理措施[4]。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在手术进行之前告知患者手术主要流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告知家属,术后若感染、疼痛,再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干预性护理,具体护理步骤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极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稳定、负面的心理,临床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讲解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临床治疗的特性[5]、早期功能恢复锻炼、良好情绪对预后的重要性,使患者消除顾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出院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并劳逸结合及患部的防寒保暖,加强营养的摄入,识别并发症,定期回院复查。(2)疼痛护理:在疼痛影响下,患者生理功能可能会出现系列改变,阻碍康复。需使用止痛药物,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并按摩,适当给予患者冰敷或热敷,分散注意力,提高舒适度。(3)皮肤护理:观察患部(骨折部位和脑外伤部位)表面皮肤温度及颜色的变化及是否有渗血渗液,保持患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局部坏死。(4)并发症护理:随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等,注意控制体温,防止静脉血栓和感染等[6],如有发现发热、肌肉麻痹、感染等,及时对症处理。①静脉血栓:患者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遭到阻碍,加上手术创伤,血液呈高凝状态,极易发生血栓。应适当抬高患部,若有异常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②关节僵硬: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因此需要在临床护理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早期主动或被动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关节僵硬的发生。(5)早期功能锻炼: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手术前无法锻炼,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创伤之后医护人员往往更注重患者脑外伤的治疗,而忽略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错过了最佳功能恢复时间[7],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关宣教,有效预防并发症。意识上有障碍的患者,应教其家属按摩方法,锻炼强度应加强。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痊愈时间、愈合率、护理前后焦虑状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8]进行评价,见表1。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前一天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护理人员态度、技术和护理后的舒适程度等五个方面,总分在9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一般,≤80 分则为不满意。
表1 SAS 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皆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痊愈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痊愈时间比较(d,±s)
组别 n 住院时间 功能恢复时间 痊愈时间观察组 52 15.41±1.03 52.76±2.63 34.23±2.26对照组 52 19.85±2.77 73.89±3.50 45.76±5.24 t 1.996 2.147 2.125 P 0.047 0.040 0.04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 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 评分无差异,护理后的SAS 得分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愈合率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 评分(分,±s)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 评分(分,±s)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2 40.17±9.24 29.25±7.68*对照组 52 40.88±8.59 35.28±8.57*t 0.842 4.621 P 0.536 0.031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交通意外和建筑作业意外引起的骨折合并脑外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变高[9],骨折合并脑外伤为复合伤,具有一定复杂性。其骨折愈合速度明显低于单纯骨折患者。因此,护理干预是术后患者能否较快康复的关键。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痊愈时间、愈合率、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患者满意度各方面情况皆优于对照组。因为该类患者多因意外事故致伤,突如其来的应急源对患者来说是恐惧、焦虑、抑郁等的心理应激反应。患部的疼痛感、肿胀感以及对预后和医疗费用的担忧进一步加重其负面情绪,不利于后期救治工作的开展。既往认为确诊后立即实施治疗,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方法。但救治的成功不仅依靠治疗,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10]。干预性护理注重心里疏导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以便于后期患者配合治疗。本研究两组患者护理前SAS 评分基本无差异,而护理后的SAS 评分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对疼痛进行预防式护理,定期定时给患者换体位、适时适当给予冰敷或热敷,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性护理,更加注重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功能锻炼,因此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痊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干预性护理在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