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实践探索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2021-01-07任艳芳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5期
关键词:讲座图书馆培训

李 曈,任艳芳,卞 卉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智库评价中心,江苏南京210016)

0 引言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领域之一[1],并以课程、讲座、入馆培训、竞赛、嵌入专业课等方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中,信息素养讲座以其选题丰富、针对性强、受益面广等优势,受到普遍关注。然而,随着这项工作逐渐常规化,众多高校信息素养讲座面临内容陈旧、上座率低,甚至逐渐被取消的尴尬。鉴于此,本文从梳理现阶段“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现状出发,针对总结出的问题,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实践举措,从关键点和实施路径角度探索了高校信息素养讲座模式的创新,并提出相关建议。

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现状与问题

1.1 高校信息素养讲座开展现状

笔者于2020年10月通过网络调研了42所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讲座的情况。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不能访问到相关信息外,笔者对剩余38所高校图书馆的讲座名称、内容、专题、特色、频次、形式等信息进行采集,其中专题主要侧重数据素养、知识产权等时下热门主题。

调研显示,关于讲座品牌的命名,84%的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坛”“一小时”等图书馆讲座常用字眼。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名称往往给人以较为平实的感觉,缺乏新意和深度。有少数高校品牌名称含有较为亮眼的字眼,比如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研究”、山东大学的“创新和学术信息能力成长微学堂”、南京大学的“知识讲堂”、厦门大学的“i学堂”、电子科技大学的“格物致知-八角学堂”以及云南大学的“金钥匙讲坛”。这些品牌名称一方面体现了信息素养讲座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讲座内容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拓展到研究、学术、知识、实践、创新等领域;另一方面展示了校园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活跃的学术氛围,比如“i学堂”中“i”具有information,internet,information literacy以及个性化的多重含义。

从讲座内容来看,有9所高校访问不到具体数据,剩余的29所高校中35%的高校仍以数据库商角度的讲座占主导,55%的高校设计了专门的内容体系。内容体系类别的数量均设置在3~7个,分类维度包括信息素养内容的不同深度、用户的不同层次、信息利用流程的不同阶段等,主要体现在资源获取、检索技能、写作指导、软件工具、毕业或研究中的信息利用、阅读修养以及一些特色专题。特色专题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包括清华大学的“情报支撑”、武汉大学的“云顶课堂”和“阅微讲堂”,浙江大学“专利有约”、四川大学的“信息辨伪”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的“思政篇”等。12所高校开设了数据素养的相关讲座,具体内容主要涉及SPSS、Python、Excel和数据可视化。21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相关的单场或系列讲座。另外北京大学的“自然科学类英文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吉林大学的“留学”和“科学技术奖项申报”、四川大学“学术身份介绍”、厦门大学“平面设计系列”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如何选择导师”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讲座。

从讲座的频次和形式来看,在21所能够获得2019年场次数据的高校中,62%的高校全年举办30场以上讲座,其中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以88,76,70的场次位居前三,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一所高校采用过线上讲座形式。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仅有13所高校继续开展了243场讲座,其中92%是采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雨课堂、ZOOM会议、QQ群、钉钉群或录播等形式的线上讲座。2020年下半年已发布讲座预告的学校中,可以看到线下讲座的场次增加,线上讲座约占总数的三成。有少数高校提供讲座PPT或视频下载,以及预约讲座或定制讲座的服务。

1.2 高校信息素养讲座研究概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主题的文献,获得20篇密切相关文献,主要内容大致可归为三类。

一是关于高校信息素养讲座理念、模式与路径的研究,代表性研究包括励燕飞等[2]构建需求、选题、形式、宣传、反馈5个环节的混合式学习讲座模式;马文哲等[3]建议将新媒体理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客活动、阅读推广和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讲座;喻梦倩等[4]提出层级递进、内容关联衔接、形式及空间可个性化定制的渐进式模式;丁玉东等[5]设计了按需讲座预约系统框架及服务模式;陈芳等[6]建议以微课为主,依托专业平台来开展讲座;袁红军[7]构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中全人教育整体发展架构;张创军[8]提出并展望了高校图书馆读者分层培训模式;王芙蓉等[9]探讨了MOOC环境对于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影响。

二是关于高校信息素养讲座现状、调查、分析或对策的研究,代表性研究包括杨洋[10]梳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开展现状及对策;赵俊颜[11]基于海峡两岸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比较提出多元化模式、一站式平台、在线教育、激励机制等观点;高海燕等[12]在调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专题培训基础上,从定位策略、培训实施和协同创新3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徐春等[13]总结“985”高校图书馆讲座内容、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梁春阁[14]对6所“985”高校图书馆调查后建议加强一站式资源发现系统、苹果设备使用方法、论文写作及投稿指南等方面的讲座;孙贺[15]对安徽省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进行调研并提出系统化的建议和意见;孙辉[16]以南京地区本科院校现状调查为基础提出建设平台、科学设置、契合需要、推送消息、多种形式、微信群讲座平台等措施;海岚等[17]收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读者讲座数据,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拓展形式和加强师资3个方面提出建议;韩丽[18]对国内12所高校图书馆调查指出宣传、内容设置、讲座上座率、课件获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三是关于高校信息素养讲座实践探索的研究,代表性研究包括任化梅等[19]提出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素养培训的组织管理举措,即以读者的需求为主线,加强培训的“前、中、后”过程化管理,并在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实践;陈琴等[20]基于对四川师范大学培训讲座开展情况展开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微视频技术引入到培训中;李永杰[21]梳理了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讲座的各个环节,就讲座的定位和宣传、讲座的网页平台和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李佼佼[22]以天津农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当前的读者培训模式进行了全面梳理。

1.3 高校信息素养讲座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实践调研还是文献研究方面,被调查高校图书馆总体上均较为重视读者讲座工作,特别是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各个高校都将其作为讲座品牌中的重点和主体。现有讲座工作开展各有所长,不少高校特色鲜明。在讲座内容方面,从过去单一的数据库使用逐渐拓展到结合读者学习、研究过程的信息利用讲座,体现出内容的应用性和细分化,但讲座设置细分程度不够,总体设置缺少系统性,覆盖读者类型还可以更加全面,文献调研中读者分层、渐进式、劝人教育理念还需落地;在讲座形式方面,2020年前只有个别高校开展过线上讲座,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线上讲座迅猛涌现,之后多数高校又回归线下培训,而文献调研中混合式、新媒体、MOOC环境、微课等讲座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因此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面尚有待探索;在管理运行方面,尚缺少一种整体化的顶层设计,能够从上而下有序地策划每一场活动,同时综合调用各种资源,形成讲座品牌的有机整体。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实践的关键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读者培训品牌为“图书馆一小时信息素养讲座”,目前已连续举办近20年。培训活动分别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近年每年约举办30~40场次,内容主要涉及单一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各种出版类型文献的检索途径、入门级的科研文献检索与利用以及阅读指导等。同其他兄弟高校一样,读者培训从一开始的场场爆棚逐渐降温,直至近几年的个别场次仅有个位数的听众参与。上座率低成为这项工作亟待反思的问题。

2.1 需求调研

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的主要是高校师生,深入了解需求是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2016年起南航图书馆启动了读者培训调研工作:一方面,面向参与讲座的同学发放了423份调查问卷,收集了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分别组织师生读者代表和主讲馆员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汇总整理读者咨询数据,收集图书馆主页读者互动栏目留言和南航读者QQ群咨询的问题,也是了解读者需求的重要途径。

调研发现以下主要的问题:从读者角度来看,8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讲座时间、地点受限,5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宣传渠道单一,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互动性不足,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内容缺乏系统性;从馆员角度来看,7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主讲教师人力不足,5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缺乏后续服务等。

针对以上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集思广益,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同时,调研也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每学期抽样调研参与讲座的师生,同时注意积累日常读者反馈的问题,能够观察出年度读者需求的细微变化,这些结果为新学期讲座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2 管理流程

整个讲座工作分为策划准备、讲座实施和总结收尾3个阶段,同时前一轮讲座的总结收尾工作又为新一轮的讲座策划提供借鉴参考,3个阶段循环推进,如表1所示。

讲座工作小组成员与学校职能部门、学生助理以及主讲人分工明确,协同配合。讲座工作小组由2~3名图书馆员组成,其中1人为读者培训专员。小组在讲座策划阶段会进行调研、策划、联络、宣传、工作培训等充分准备,在讲座实施阶段负责主持会议,在总结收尾阶段还要总结和咨询。宣传部、科协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会对讲座进行审核登记和宣传。学生助理完成辅助管理工作,包括宣传材料制作、会场维护、线上群管理以及问卷收发统计等。主讲人除了完成备课和讲授任务,还需要接受软件使用、讲座规则等方面的培训。

表1 讲座管理流程

2.3 内容体系设置

由于时间和形式的限制,讲座的内容往往聚焦于比较具体的问题。如何让一个个零散的讲座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相对完整的信息素养培养,是需要下功夫策划的。为此,讲座小组探索了矩阵式讲座计划表的方法。

矩阵式讲座计划如表2所示。表格的纵坐标为读者类型,包括新人、初阶、高阶、专业和特定五类,其中高阶和专业型读者还需要兼顾综合、理工科、人文社科甚至具体某一重点学科的学科背景,重点学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学期可以设为不同学科内容;表格横坐标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模块,包括资源利用、检索技能、特定场景、辅助工具以及新专题等类型,特定读者的讲座是指临时性的预约讲座或受众面较小的专业图情讲座,内容会根据需求具体定制。工作小组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基于表格给每个区域选择该范围内的一个具体的点来设定讲座题目。例如,某学期对于专业型读者,小组重点选择航空宇航学科的学术资源进行介绍,下一学期可以选择电子电器学科的学术资源讲座。每个学期都尽可能在每个模块设置讲座,以保证各层面读者有相对系统的学习内容。

表2 矩阵式讲座计划

矩阵式讲座计划表便于讲座小组进行整体有效计划,避免重复,发现空白点,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还有利于讲座内容的迭代创新。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实施路径

3.1 微媒体授课形式

微媒体已日渐成为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信息交流渠道。小组对QQ群、微信群、微视频、在线直播等讲座形式进行了平台、功能、硬件等细致的调研对比,最终选定QQ群网络微讲座形式。QQ群网络微讲座的基本思路是在QQ群中发送语音和图片,并进行互动讨论,其中讲授时间为30 min,讨论时间10 min。小组还撰写了《图书馆网络微讲座简明教程》,制定了群友管理和参与规则,提前进行主讲人和小助手的培训。由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信流量小,有效利用了读者的碎片时间,微讲座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和欢迎。疫情以来,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近期小组又探索了QQ直播、腾讯会议等在线会议平台和网络直播的方式开设微讲座,同时录制讲座视频并提供回放,读者可以随时更加直观地参与讲座。以新媒体形式举办的网络微讲座吸引了大量读者参与,单场听众曾达到260人次,反响热烈。

3.2 针对性内容整合

随着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的逐年提升,传统的单一数据库或知识点的讲座不再符合深层需求,在实际应用时读者难以将割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仍会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小组在重新梳理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前期需求调研制定讲座计划,对讲座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剔除部分过时的知识,新增科学评价、新购数据库、专利检索、科研辅助、软件工具等内容;同时还推出了专题化的系列讲座,例如玩转小论文写作系列、科研小工具系列、毕业论文写作系列、研究生科研素养系列、资源推介系列、专利利用系列、人文素养系列、数据素养系列等,每个系列包括相近主题的3~5个讲座。新的讲座范围既包括信息素养基础知识,也包括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不同目的、不同阶段、针对性的特殊需求,将合适的读者与合适的讲座进行了关联,提高了讲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近3年实体讲座场均110人次,读者参与度显著提高,不少读者都反映收获很大,对自己非常有帮助。

3.3 开放式组织模式

以往图书馆讲座完全由馆员兼职承担,随着当前高校读者需求不断增加,馆员能力与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小组逐步开始探索开放式的讲座组织形式,即鼓励非馆员通过讲座的平台来锻炼和展示自己的特长。小组除了邀请校内外专家,还在平时就注意发掘联系经验丰富的学校老师和有特长的学生,并邀请他们做主讲和分享。例如,联系学校科研院知识产权主管老师来做专利管理的分享,联系校学报编辑做论文投稿方面的报告等;在软件工具利用方面,发动擅长实践的学生来分享各种软件的使用心得;对于一些情报学科研常用的工具,小组安排情报学研究生来承担主讲任务,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实践机会……实践证明,近两年年均开设讲座40场以上,较之前增加三成,讲座内容更加丰富,而馆员压力并未增加。

3.4 多渠道宣传推送

图书馆传统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张贴海报,宣传渠道有限。小组设计并宣传学期讲座计划,并对单场讲座也精心宣传,还联络拓展了多个宣传渠道:学期计划会通过学校办公网推送至每位教职工,图书馆主页、官方微信、各楼层电视屏定期展示讲座通知,此外还通过学科馆员和辅导馆员渠道开展信息推送。值得一提的是,小组连续多年在读者调研工作中征集对讲座感兴趣的读者QQ号,并建立图书馆讲座交流群,专门用于发布和交流讲座信息,目前已建成并维护8个讲座交流群,当中既有本校师生,也有兄弟高校图书馆的同行,宣传效果显著增强。

3.5 全天候咨询服务

目前,已建成的8个讲座交流群群友达3 000人,他们都是关注信息素养讲座培训的读者。QQ群为读者和馆员提供了便捷的沟通交流渠道,读者时常在群里讨论资源利用的问题或者寻求相关帮助。无论是否工作时间,群管理员都会尽可能及时解答疑问,群友之间也相互交流经验和技巧,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同时也为图书馆赢得了盛誉。

实践表明,经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南航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品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方面读者参与度显著提高,年均参与培训人数4 800人次,场均110人,其中网络微讲座和实体讲座单场最高人次均达到260余人,年均参与人数较以往增长2~3倍。读者反响热烈,普遍反映内容设置应用性强,讲座方式新颖便捷,讲座效果显著,不少读者还为馆员的优质咨询服务撰写了表扬信。另一方面,相关工作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南航新闻网等报道后,引起兄弟院校关注,受邀在江苏省情报咨询的相关会议中进行交流,工作模式易于在同行中推广。

4 结语

4.1 打造特色品牌

信息素养讲座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受众面较广的常规服务之一。打造讲座品牌,也是高校图书馆宣传展示、提高影响力的有力手段。图书馆可以为系列讲座命名,特别是结合本校文化背景或者教育理念,挖掘特色鲜明的名称。同时,还要通过高度聚焦信息素养领域、相对固定的频率和形式、有效的宣传以及良好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固化品牌地位,让信息素养讲座品牌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4.2 专人合理策划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建议安排专人甚至专门的团队来负责策划和组织。团队不仅需要进行需求调研、讲座体系构建、技术准备、联络协调、宣传推广等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还要协助主讲人开展讲座,观察并记录讲座实施情况,讲座结束后还要开展反馈意见征集总结等工作。特别是在讲座内容组织与筛选上,还需要对信息素养教育需求和动态有准确的把握。

4.3 建立生态保障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讲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不管是主讲人、组织、内容、形式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其他各项工作应当和信息素养讲座互相融合支持,主讲人可以通过学科馆员、信息素养竞赛等工作发现,形成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在管理流程上将前期的调研反馈作为新一期的参考,建立反馈-实施-反馈的良性循环;在读者群管理上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读者咨询的点滴实践问题,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座内容上融入前沿学科评价、数据素养、专利利用等图书馆相关工作内容,提升讲座的专业度;在讲座形式上将传统实体讲座拓展到线上,提高便利性和受众面,各项工作生态互动,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讲座图书馆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图书馆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去图书馆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