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2021-01-07王娟
王娟
(南京市江宁医院病理科,江苏 南京 211100)
0 引言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而言,诸多表现出散发性特点,少部分存在遗传性,于小肠以及胃部多发[1-2]。于中老年人多发,并且在性别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患者发病症状进行分析,集中于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以及腹胀等。近年来,伴随内镜技术应用范围显著增加,疾病检出率表现为显著增加[3]。患者在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疾病同时,往往合并患有其他肿瘤疾病,尤其同消化道癌往往合并出现[4]。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伴有消化道癌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达到患者预后能力提升目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胃肠道间质瘤获得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存在认知、沟通障碍;资料收集不完整;其中28例伴有消化道癌疾病;男24例、女4例;年龄43~83(65.29±2.59)岁;26例于胃壁出现,1例于食管出现,1例于小肠出现。其中17例伴有胃腺癌,9例伴有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伴有乙状结肠腺癌;1例既表现出贲门中分化腺癌,又表现出食管鳞状细胞癌。对于28例胃肠道间质瘤伴有消化道癌患者而言,均呈现出较小胃肠道间质瘤体积。
1.2 方法
合理采用中性福尔马林(10%)完成组织固定操作,对其实施常规脱水、浸蜡以及石蜡包埋操作;保持厚切片为3~4μm;合理展开HE染色以及光镜观察。在实施免疫组化染色期间,主要利用SP法展开,合理实施DAB显色以及苏木精复染。
2 结果
对于本次研究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合并患有消化道癌疾病。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43~83(65.29±2.59)岁;对于28例胃肠道间质瘤伴有消化道癌患者而言,就其胃肠道间质瘤直径进行测量,结果为0.4~1.4(0.79±0.25) cm;组织学分析发现,呈现出梭形细胞型特点。肿瘤主要于肌层、黏膜下或者浆膜面分布;表现出推挤性生长特点。细胞表现为短梭形或者长梭形;呈现出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排列,形态温和。部分肿瘤细胞同神经鞘瘤中细胞核类似,呈现出栅栏状排列。部分肿瘤间质含有胶原纤维较多,甚至呈现出黏液样变或者钙化现象,未表现出显著细胞坏死或者异型现象。其中未见核分裂象患者25例,罕见核分裂象患者3例;对患者实施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危险度结果。对患者实施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结果均为阳性;26例表现为DOG1阳性。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一种,其表现主要体现为良性至恶性过程[5]。通常认为主要于患者胃肠道间质干细胞或者Cajal细胞出现。就其发病部位进行分析,以胃部最为常见,小肠次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而言,部分表现出遗传学病因特点,主要体现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c-kit原癌基因、SDH亚基基因种系突变等[6-7]。诸多患者呈现出散发性特点,诸多因为c-kit激活导致。当前,对于消化道癌以及胃肠道间质瘤疾病合并出现原因未充分明确。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而言,其在伴有消化道癌基础上,往往表现出脂肪瘤、神经母细胞瘤、生长抑素瘤、骨肉瘤等现象[8-10]。对于胃肠道间质瘤伴有消化道癌患者而言,其在特异性症状方面较为缺乏,主要以癌症位置症状作为主要,例如疼痛、腹部不适、呕血以及吞咽困难等。并且患者通常呈现出较小病灶,在手术前往往无法顺利发现,较易呈现出漏诊现象。并且合并症患者诸多呈现出极低风险以及低风险特征,为将此类合并症患者漏诊率降低,在对其实施消化道癌手术期间,对于微小胃肠道间质瘤需要认真检查,针对可疑病灶合理展开术中冰冻操作,以对手术范围加以明确[11-15]。
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本次研究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合并患有消化道癌疾病。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43~83(65.29±2.59)岁;对于28例胃肠道间质瘤伴有消化道癌患者而言,就其胃肠道间质瘤直径进行测量,结果为0.4~1.4(0.79±0.25) cm;组织学分析发现,呈现出梭形细胞型特点。肿瘤主要于肌层、黏膜下或者浆膜面分布;表现出推挤性生长特点。细胞表现为短梭形或者长梭形;呈现出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排列,形态温和。部分肿瘤细胞同神经鞘瘤中细胞核类似,呈现出栅栏状排列。部分肿瘤间质含有胶原纤维较多,甚至呈现出黏液样变或者钙化现象,未表现出显著细胞坏死或者异型现象。其中未见核分裂象患者25例,罕见核分裂象患者3例;对患者实施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危险度结果。对患者实施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结果均为阳性;26例表现为DOG1阳性,从而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伴有消化道疾病后,通常呈现出较小病灶体积,表现出极低恶性程度。对此在对其实施胃肠癌根治术基础上,需要对患者病灶切除完整尽可能确保,并且积极做好长期随访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而言,伴有消化道癌疾病概率较高。通常于消化道壁浆膜下出现,呈现出较小肿瘤体积。在临床检查期间,医生往往同肿大淋巴结相混淆,诸多通过术后病检发现。对此针对消化系统肿瘤在实施诊治期间,需就胃肠道间质瘤特殊性以及肿瘤发生多样性进行充分考虑,对患者需要展开全面系统检查,避免微小胃肠道间质瘤漏诊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