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21-01-0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思政

薛 雷

《教育部2021 年工作要点》指出,“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千方百计确保2021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1]。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各大高校竞相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攀高,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激励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同时也提供了若干就业岗位,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庞大的毕业生人数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就业管理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也是导致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出现的另一个因素。高校作为大学生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的职责,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有效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特点

(一)毕业生数量与用人岗位数失衡

据权威机构统计显示,202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 万人,较前一年增加40 万人,增幅接近5%,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与此同时,往届毕业生存量累积一直在持续,形成了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新常态。

(二)毕业生选择岗位带有偏好性

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等组织共同组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民营企业虽然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毕业岗位,但在实际双选中,民营企业分流就业压力的效果并不及预期。以吉林大学为例,根据《吉林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签约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各级教育单位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量的63.5%,而去往民营企业则仅占25.4%。

(三)学历要求与岗位结构不对应

《报告》中也指出,直观角度来看,毕业生学历与岗位薪酬之间存在一个紧密的连接关系,学历越高对应岗位的薪酬就越高,相应地,其岗位需求就越少。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岗位对本科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间接增加了就业难度[2]。据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 年6 月,大学生本科学历的岗位需求占比为34.6%,但这一比重远远低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占比(65.6%)。

(四)毕业生选择创业所占比例不高

因受传统择业就业理念影响,以至于在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各省相继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依然不强烈。许多毕业生不愿承担风险,而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这种没有风险且较安逸的工作。

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征

(一)政策性

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来看,高校就业指导与国家政策相契合有着一定的针对性。国家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都会以国家针对性政策为指引,规范性进行就业指导,力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认知,在就业时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为了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发展动能,各级政府针对性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旨在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实现优质就业。

(二)指导性

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高校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对大学生职业理念的引导,让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强化认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掌握一些关于就业的知识和技巧,能够对自身情绪做到有效调控,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实践性

高校就业指导不仅包括大学生就业前的理念指导,同时还涵盖大学生实践时的技巧传授,因此具有实践性。就业指导包含的内容较多,其服务对象就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首先是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的支持,让其更加直观地了解就业形势,为其就业提供更多选择。其次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传授毕业生一些关于就业的技巧,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传授就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目标。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时效性

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社会生产的发展迅速变化的,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喜好也在随时变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就业指导规划也要紧跟形势,根据对国内政策、市场动态的把握情况,及时作出时效性调整,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且可靠的指导和帮扶。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方向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顺利就业关系着他们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长久发展。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有些毕业生本身能力不够过硬,在就业岗位选择不多的情况下仍然对薪资待遇有过高要求;一些毕业生对自身特点和就业方向定位模糊,就业时难以遇到契合自身发展定位的工作岗位,无法施展一技之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出发,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踏实认真的就业态度,对自身特点和定位做到准确认知。

(二)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应该被提高到与大学专业课同等重要的程度,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从一开始就关注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虽然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其缺乏社会经验,就业时不知如何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就业指导可以进行有效地调控,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面对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时代,高校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才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获得选择的主动权。

四、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意识不浓,专业程度不高

目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及就业指导课教师。相对于全校毕业生人数而言,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人数捉襟见肘,更多的工作精力用在与就业企业调研、招聘企业接待、专场招聘组织等活动上。因此各学院辅导员就肩负起了本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任,每个辅导员平均管理将近300名学生,还要开展党建、心理疏导等日常工作,同时还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繁重的日常工作消耗了辅导员大部分精力,在就业指导方面,精力和体力都无法充分且高效地投入,加之指导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行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全面、行业需求认知不清楚,使得就业指导收效甚微,无法将就业指导工作做精做细。

(二)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

目前高校均开设了比较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其在就业意识和专业规划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较晚,与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时间段重合,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调控时间,大部分指导课程流于表面形式,对就业帮助有限。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较少,仅依靠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很难在短时间使毕业生建立起良好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三)思政教育作用在就业指导中没有充分重视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步骤,因此,科学就业观教育是完成思政教育任务的现实需要。

由于多种原因,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尚未发挥出充分的作用。首先,思政教育针对性不足。尽管在就业指导中进行了思政教育,但宣讲内容相对滞后,不能反映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针对性。其次,思政教育尚有很大空间可挖掘。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未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缺乏长远眼光,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一些学生对工厂化、企业化管理不适应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最后,思政教育形式过于简单。单纯为了完成思政教育任务,这也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采取单方面理论灌输的形式[3]。对于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思想的当代大学生以及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显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

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

(一)发挥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我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政教育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可靠的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对社会形势有较为直观的认知,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节奏。进而随着思政教育成果与工作中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无论是短期的就业指导还是长期的社会效应,思政教育都可发挥巨大威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发挥好高校思政教育作用,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思政课堂作用

大学生接触思政最直接的途经就是思政课堂,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作用,在思政课堂中把就业指导与当下的时事政治、经济形态联系起来,使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堂接触就业信息、把握就业形势。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问题,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入手,还是从当下实际的政治、经济形势入手,都可以从理论结合现实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就业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发学生对现实和就业形势的关注,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努力磨练与就业相关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思政课堂的教育堡垒作用,对一些典型的就业观、价值观进行剖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同时,这种与现实充分结合的课堂形式也能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2.促使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相互协调

通过开展就业专家进校园辅导讲座、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阐明学生就业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学生诉求与市场需求进行融会贯通,使学生思想上与社会发展相贴合。思政教育从基本属性上看,其目标是着眼社会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二者相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持续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制度的规范

1.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养

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是一项对教育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专业性工作。鉴于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要求从业者应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的知识体系,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也需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要全面,有足够的知识储量,同时还要能够对学生心理进行辅导,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方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全心服务于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基于大学生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就业,是对就业指导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2.做好制度保障工作

高校要做好机制建设,最大限度保障人员调配及专业化培训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就业指导人员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第一时间反馈人才需求状况。在服务学生就业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提高了自身就业指导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专业课程与教师的“专业”优势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持续发展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好专业课教学这一主阵地,开展连续且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业观,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专业课教师凭借其对专业领域的深度了解和对行业优势特点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建议,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将专业课程教师引入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一支由专家、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四维专业团队。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可以由专家解答;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更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估和就业指导;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日常接触最多,除了思政教育之外,须自觉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业就业榜样案例和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的了解是专业教师的责任。通过四维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套集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内容碎片化分解渗透到每学年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确保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建立专业的自媒体工作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构建自媒体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自媒体团队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发挥自媒体团队的作用和优势,向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同时开展线上专业培训,让大学生了解就业求职技巧。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组建独立的自媒体运营团队,面向大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和理论知识,形成对大学生友好的就业创业自媒体环境。

(五)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提到新的历史高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成为了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1.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以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为出发点,构建校园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4]。将经过筛选核实的各种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在平台上不断更新,并及时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创业政策公布到平台。其次,发挥好校园宣传工具,如校报、广播站、校园信息专栏、校园网(创新创业板块)等,营造出“人人知创新,人人知创业”的良好环境基础。再次,将原有的大学生创客团队作为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论坛或创业沙龙,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从让学生逐步认同创新创业的初级状态,慢慢过渡到接受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形态。最后,通过身边成功案例,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邀请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的力量形成积极进取、乐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搭建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要想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从本质上认同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领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明确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进而将这种创业的意识和信念逐步渗透到整个社会,扩展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实现新形势下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高度一致。

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将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和分类,拓展其辐射范围,还要做到分层分类个性化课程定制。将其作为必修课实现课程的覆盖和基础知识的普及,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创业价值观。对于有创业潜质或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让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需求的学生按需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知识素养。对那些创业目标明确,或已经历实践锻炼,有更高需求的学生,学校应整合更高层次的资源,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进行项目预孵化跟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既与学生自身择业就业观念有关,也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扎实有效、思政教育浮而不实有直接联系。要想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凝心聚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深入开展系统化的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保障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