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研究分析
——以CNKI数据库为例

2021-07-26凌淑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预科民族英语教学

凌淑莉

高校民族预科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向本科过渡的阶段,是他们承上启下、查缺补漏、夯实各学科基础的重要时期。预科①本文所提及的预科专指高校民族预科,下文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普遍拥有本民族语言,以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虽然英语是预科教育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预科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预科英语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预科教育有“政策先行、实践紧跟,理论由实践而生”的特点,多年来,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研究更多关注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的建设尚缺少系统性。本文系笔者对我国预科英语教学发展历程的系统化研究分析,希望能为民族预科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预科英语教育研究领域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将检索到的228 篇文献②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数据库,设置检索主题为民族预科英语,或含高校预科英语,框定检索范围为高校少数民族英语相关研究。由于留学生预科教育、少数民族高中班等内容,不符合本研究的主题,最终在检索结果中剔除不相关领域研究和低相关度研究。因此得出符合本文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相关研究的228条结果。本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以此检索结果为基础。进行梳理(图1),将当前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相关研究主题分为5 大类:预科英语教学要素、预科教育政策、预科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预科英语教学过程、预科英语教学模式③笔者根据知网检索出的228条结果对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相关研究进行分类。。

图1 民族预科英语相关研究主题分布①饼状图表来源:中国知网,网址:https://kns.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scdb。

图 2 所示,在检索到的 228 篇文章中,157 篇文献围绕预科英语教学要素这一主题展开,主要包含民族预科学生和预科教材研究(表1)。可见,预科英语教学要素相关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共性问题,都有较好的把握。

图2 我国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研究主题分类与数量

表1 教育要素主题分类与文章数

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多达140 篇(图2),充分肯定了设置民族预科班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是研究者们第二关注的研究主题。研究主要涉及民族预科制度、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现状和对策、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等方面(表2),可见研究者对预科教育政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民族预科教育的“政策先行”的特点,对于教育者深刻领会教育政策,强化教育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性的认识大有裨益。

表2 教育政策主题分类与文章数

研究者对预科英语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有着较普遍的研究(图2)。民族预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彰显了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独特之处,是研究者最早接触的研究主题。教学策略与方法包含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规划。教学策略主要结合成熟的教育理论,如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进行探讨。学生的学习策略则更加关注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预科学生的能力培养(表3)。

表3 教学策略与方法主题分类与文章数

基于教学模式主题,研究者主要关注了预科与本科教育的差别,试图通过借鉴本科英语教学经验,寻找预科英语教学的新突破。研究主要围绕个案展开,为寻找预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出不懈努力。

而对于预科英语教学过程的关注,研究者主要聚焦于预科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某种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实践。相关研究主要是现象描述和对策提出,是通过分析教学过程寻求更优的教育效果的过程。

二、预科英语教育研究来源分析

(一)机构来源分析

通过分析检索结果,整理出69所发文机构,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宁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紧随其后(图3)。

图3 我国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相关研究发文机构、发文数量(单位:篇)

1.机构属性

69 所院校中,普通本科57 所,占比高达82.6%,其中双一流(一所为“985 高校”)和“211高校”12所,占69所高校的17.4%;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12所,占所有机构的17.4%。

高校预科英语教育研究机构主要包括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在57所普通高校中,“985高校”、双一流和“211高校”只占总数的21.0%。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1],普通本科理应成为推进民族预科制度发展的坚实基础。双一流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整体部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深化双一流大学预科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为预科教育事业提供充足的科研力量。对加大预科英语教育科研力度,推进预科英语教育体系的完善,真正落实国家预科教育改革的政策起到推动作用。

陈衍、郭珊等人曾在《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一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具有特色性原则。中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带有浓厚的、深刻的中国特色的烙印[4]。同时,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因此,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的预科英语研究普遍关注个案,聚焦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探究。

2.地域分布

开展高校预科英语教育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区域。从本研究所涉高校类型来看,民族类高校11所,在69所研究机构中占比约16.0%。从机构地域分布来看,40.5%的发文机构地处少数民族地区①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高专及独立学院数量高达六成,这些高校深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影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在大学发展中,大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5]。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彰显,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

近年来,致力于高校预科英语建设的研究机构呈现“中央与少数民族区域”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中央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中央民大)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2009 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6]。中央民大是典型的非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大本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高校预科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多维度借鉴。北京地区从事预科英语教育的研究机构虽然只达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研究机构数量的平均水平,但三所高校发文量达到21篇,远远超出各省、市地区的平均发文量(图4)。个别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因教育水平相对较弱,对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研究仍属起步阶段。艾细珍、苏小丽以西藏籍预科学生为例对英语学习的特点进行探究,较早开展关于西藏自治区预科英语的相关研究[7]。

图4 各省、市、自治区发文机构数量与发文数量② 系笔者绘。

机构间合作与跨机构合作逐渐成为预科英语教育研究的趋势。机构间合作表现为同一学科合作和多学科合作。前者由多位研究者以多角度进行预科英语研究,跳脱了个人研究的局限思维,保证充足的科研实力;后者则体现为专业化的预科英语研究。以《民族预科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实证研究》[8]为例,二位研究者同属中央民大,一位研究者来自预科教育学院,熟悉民族预科学生的特征和问题;另一位研究者则来自语言文学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学理论。以不同的研究视角,为预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跨机构合作更多体现为在研究中获得更多科研支持、汲取广泛的科研经验,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以《新疆民族预科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9]为例,研究者分别来自于新疆师范大学和喀什大学,拥有不同的研究专长,较好地覆盖了对新疆民族预科生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题。

(二)来源数据库分析

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出清晰的来源层次。214 篇(93.9%)来自期刊数据库,11 篇(4.8%)来自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3篇(1.3%)来自会议数据库(图5)。

图5 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相关研究成果来源①系笔者绘。

1.期刊数据库

在214篇期刊论文中,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收录12 篇(5.6%);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收录11篇(5.1%);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JST)收录4篇(1.9%);被化学文摘(美)2014(CA)收录1篇(0.4%);其他期刊186篇(87.0%)。

发文期刊主要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民族研究类期刊组成,英语相关研究期刊也是主要发文来源。学科领域涉及基础学科、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信息科技。总体来看,相关研究成果影响力普遍偏低,发文期刊等级仍需提高。研究主题与期刊相关性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科英语教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

2.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高校预科英语研究在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的分布集中在硕士学位层次。本次共检索出硕士学位论文11篇。学位授予学校有长江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图6),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研究主要聚焦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境与教学实践探索。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涉及教学方法、以辅助手段提升学习效果、提升英语阅读能力、预科生学习模式、提升预科生口语水平等方面。

图6 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②华东师范大学为饼状图中未标注的机构。图表来源: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网址:https://kns.cnki.net/KVisual/ArticleAnalysis/index?t=1597405246578。

3.会议数据库

学术会议是了解学界动态,交流学术思想的绝佳机会。预科英语相关研究只有三篇成果发表于会议文集(表4)。议题围绕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文化传播和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迁移展开。民族预科相关会议多由政府、省市与自治区、高校主持召开,关注民族教育和教育工作的实施。针对单一学科的民族预科教育研讨会主要以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为议题,而英语学科的学术交流机会较少。跨文化、跨地域、跨机构的学术交流研讨是高校预科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各级部门与高校都应重视学术会议的举办。加速搭建学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高校民族英语预科教育体系,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升提供基础。

表4 高校英语预科教育会议论文相关信息

三、基金与项目支持分析

获得基金和项目的支持能反映出一个学科研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自2008 年以来,基金项目成果的增长虽然呈现出波动态势(图7),但整体代表了民族预科英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检索成果中,近三成是基金和项目(阶段性)成果,涵盖各个层次,不仅有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基金,也有校级基金和项目;既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级科学研究项目,也有高校教改项目。

图7 民族预科英语研究相关基金成果趋势①图表来源: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网址:https://kns.cnki.net/KVisual/ArticleAnalysis/index?t=159749186 7759。

通过分析历年民族预科英语研究的基金申请情况(图8),发现早期基金项目的研究视野集中在教育改革层面。以2006年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项目成果《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问题研究》(JJWYYB2006119)为例,该项目研究成果是较早挂靠基金项目的民族预科英语研究,关注民族本科预科的教材建设与知识的系统衔接[10]。2010 年前后,研究者侧重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关键词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基金项目。研究内容逐渐细化,涵盖预科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困难与对策,涉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关注预科学生的英语适应性。不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多维探索,以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申选的主题逐渐细化,延伸至高校预科英语教育的各个分支。

图8 历年民族预科英语研究的基金申请情况①系笔者绘。

四、预科英语教育研究回顾

民族预科教育有“政策先行、实践紧跟,理论由实践而生”的特点,学术研究集中在教学实践层面。本文对预科英语教育研究的回顾主要从预科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研究、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预科英语教学策略研究、预科英语教学方法研究、预科英语教学要素研究、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研究和预科英语教学评价与评估研究八个方面展开。

(一)预科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研究

此类研究充分体现了民族预科教育“实践紧跟政策”的特点。以预科教育政策为导向,在阶段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普遍关注我国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吴大荣在《民族预科班英语教学初探》中指出,预科班的英语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巩固中学阶段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又要为本科阶段学习《大学英语》打好基础[11]。依托贵州民族学院预科部的教学实践经验,他提出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强化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比较。通过分析预科与普通本科教材通用的弊端,表达了对统一教材忽略听力专项训练的忧虑。虽是个案研究,但却体现出了我国预科英语教育发展初期的普遍问题。张镇华根据参与云南省《大学预科教育丛书》编撰的经验,归纳出“设计好编写体例,着重选好素材”的教材编写原则,并认为在实践中广泛借鉴经验,是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的要旨,更是推进民族预科教育改革的关键[12]。

预科英语教育起步阶段研究,不仅关注教材建设,也重视对预科学生进行分析。除了对生源进行分析,研究者们也关注了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并对语音、听说能力、知识储备情况、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分析,总结出调整学生心态、因材施教、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等教学方法[13],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普通本科生存在明显差别。必须采取有别于传统英语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14],以促进民族预科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预科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研究是对民族预科政策之下的英语教学的总体把控。根据教学实践,乔翔以宏观视角对预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殊性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预科英语教育起步阶段应明确教学培养目标的原则,以教学实践的需求为导向,倡导民族预科英语改革,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培养预科学生的英语能力,重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研究[15]。但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仍然处于基础阶段,未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纵向梳理某一高校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周化媛在简要回顾其他学者针对预科英语教育不同看法的基础上,结合来自重庆市黔江土家族地区预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其成因[16],这是较早打破个案分析局限性的预科英语现状及对策研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民族预科生主要来自教育、经济相对滞后的偏远贫困地区[17],因而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英语学习观念薄弱的现象,预科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受到文化差异的局限。在预科生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授课班级规模大、师资力量匮乏、硬件设施落后、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18]。

针对民族预科英语学情、教材因素、文化差异、教学硬件匮乏和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姜爱贞、韩奉录提出四点预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建议。首先,应从长计议预科英语教育的定位,明确英语预科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因材施教,通过调动学生兴趣,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自信心。教材的选用要注重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地域差异,并为学生创设参与第二课堂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兴趣学习提高预科学生的英文能力[19]。研究者们除了着眼从总体上分析英语教学现状,还聚焦于教学的细节化研究。刘娣从预科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障碍,详细论述学生学习观念模糊、学习动力缺乏对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的阻碍作用[20]。

预科英语教学现状的总结对克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对提升预科英语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但教学现状的研究还停留在个案研究层面,对普遍问题的归纳仍有不足。针对所提对策的实践作用和有效性,研究者们未能作出详尽论述,致使教学现状未能发生本质改变,预科英语教学质量亦未能有质的飞跃。

(三)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预科教育的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预科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凸显。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应建立在对教学现状的深入认识之上。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预科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分级教学、现代化教学[21]几方面。完善教学档案,合理配置教学团队,实行分级教学是加强预科英语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21]。

对改革手段的思考,也是预科英语教育改革的切入点。由“教师教”向“学生自主学”的转变是预科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营造者,是问题提出的策划者,是使学生行走在问题解决大道上的引导者,是学生问题解决的大力支持者、协调者与合作者[22]。龚静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民族预科英语课堂中的探索》一文中提出,问题导向式学习将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23]。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导向式教学激发教师与学生自主性的特征,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创设学习问题、问题导向和对学习效果的追踪这三个环节,创设预科英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以推动预科英语教育变革。

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覆盖预科教学现状和预科教改必要性分析两个层面。通过教学活动,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继而探讨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提高预科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但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并未对改革方法及手段进行详尽探讨,也尚未深入论述改革措施如何改善预科英语教学质量。部分研究以某高校的教改尝试为案例,讨论预科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及效果。如2014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措施,是为其他兄弟民族预科单位树立榜样的创新之举。但各高校在分布地域、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具体某一高校的教改案例虽然能为其他机构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但还需进一步从个案研究中提炼出更具普遍价值的思考。

(四)预科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为教学方法的落地提供理论指导。影响英语教学的因素很多,比如,地域差别、民族文化差异。因此,预科英语教学策略研究,也必须多措并举。以基于教学实践提出的融通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基于多种理论的教学策略、预本衔接的教学策略为主体构架,有助于不断完善预科英语教学策略体系。

1.融通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预科英语教学对象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4]。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需要用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来进行,这种包容应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凸显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实质[25]。在课堂上加强文化背景的导入和介绍,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特定时代和背景下文化内涵的独特意义。定期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或者以选修课的形式增加学生们文化常识储备,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视野。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即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于多种理论的教学策略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分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七种[26]。多元智能理论区别于传统观念中学校一直只强调在语言(以读写为主)和数理逻辑两方面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27]。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预科英语教学策略,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策略是预科英语教学中应善用的策略。民族预科班学生因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基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和自身特点,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与引导。为了避免恶性循环,在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应积极强化情感策略对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帮助预科学生有效进行心理建设,构建自我效能感[28]。

除此之外,因材施教原则、多种教学模式协同运作、5C教学目标、二语习得公式理论等日渐成为预科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预科英语教学策略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预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通过多维度教学策略,实现对预科英语教学目标更高的追求。

3.预本衔接的教学策略

民族预科班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教学班制度,在教学内容、目的及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特别是英语科目。由于中学的内容和大学内容没有很好地衔接,导致了一些学生经过预科班的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存在无法适应的现象[29]。研究者们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预本衔接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杜绝预本衔接阶段的割裂现象,使预科学生更好地融入本科的学习和生活。

预科英语课堂上应始终贯彻“承认差异,承认平等”的原则,尊重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民族同学英语学习的差异性[30]。《民族预科英语与大学本科英语衔接初探》一文从预科英语与本科英语的差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入手,提出应改变当前预科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遵循科学性、保持完整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添加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典型文化背景的内容,并在教材中添加听力和口语练习。通过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学课堂应有的自由、平等、开阔思维的气氛,从而达到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31]。或从英语专项入手,分别对听说、阅读、写作进行专项提升,以补齐中学英语知识的短板,缩小预科和本科英语的差距。对预科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势,为预科学生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五)预科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在教学策略得到深入探索的基础上,预科英语教学方法逐渐丰富起来。如分层教学法在预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预科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分层教学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在分析当前分层教学法分层依据单一,分层教学评价不严谨,以及分层对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局限性后,刘日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建立合理的分层依据,采用隐形分层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加形成性评价比重等改进措施[32]。

人文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将人文关怀蕴于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英文原声电影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的绝佳载体。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扩充词汇量。原声电影通过剧情所展示出的英美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33]。将英文话剧表演融入预科英语教学,不仅能通过语言交际演绎生活场景,提高预科学生的薄弱环节——口语,也以较高的戏剧张力,吸引学生融入英语交际场景,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拥有浸润式学习体验。徐金鸿以三峡学院预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预科班应用英语话剧表演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93.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并对将英语话剧融入课堂持有肯定态度[34]。在预科英语课堂上合理地策划游戏,是预科英语课堂上常出现的教学活动。游戏是时下年轻人最崇尚的休闲方式之一。游戏可以将真实的英语场景带入教室,让学生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这样不仅使语言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35]。

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作出有益补充。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学习和授课逐渐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中。一方面,移动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极大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同时移动学习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我适应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36]。研究者将手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预科英语教学进行合理结合,对学生基于互联网络技术学习英语的现状和自我效能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英语教学,将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拓展知识融为一体,打破了学习的界线,实现了课堂内外教与学的互动,更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的尝试[37]。避免了手机的不合理使用分散学生注意力,使老师可以主动引导与培训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进行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38]。通过互联网进行的E-Learning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展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破除传统教学常规模式的新方法。

无论是合作学习法、多维互动法、探究性学习法、课堂气氛营造法,还是课外活动的培养、课堂交际机会的搭建、学生为主体的自主课程设置,亦或是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都体现了预科英语一线教师对提升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在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究中,教师们善于捕捉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积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丰富预科英语教学方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六)预科英语教学要素研究

1.预科英语教师

这部分研究主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核心素质的提升。李智远以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教师焦虑研究为基础,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探究预科英语教师的焦虑,认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差异和教学要求不同导致的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身份边缘化等现实问题是导致预科英语教师焦虑心态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通过提升教师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适应性、善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改善教师焦虑心情[39]。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民族教育责任感,可以激发教学热情,使教师们得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中。加强教学反思,针对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授。在学校层面,应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机会,使教师们可以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申请方面,也应给予预科英语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以更完善的制度体系促进预科教师的发展[40]。

2.民族预科学生

对预科英语学生的研究集中于对预科生学习现状的研究和解决对策的提出。《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随机抽取少数民族地区某高校的120 名预科班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条分项整理,发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程度较高,体现在语言焦虑、学习方法上的焦虑、学习习惯上的焦虑、考试焦虑、交际焦虑五方面[41]。预科学生英语学习效果除受到学生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外,学习障碍还体现为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影响、师资力量欠缺和师生比不足[42-43]。预科英语的教学对象研究是教师开展高效英语教学的基础。当前研究者多进行个案研究以分析预科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如以特定高校(河北师范大学、南昌工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为例,或以某一特定区域(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为背景。这使得当前预科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缺少一定的共性价值,提出的改进方法也缺少一定的说服力。应该将解决预科学生学习问题的措施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以验证其普遍意义。

3.预科英语教材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学方法的外显材料,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44]。高校预科英语教学在文化性、思想性、系统性等方面,皆有着不同于普通本科英语教学的独特之处。预科英语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使用普通本科教材,到使用统一编写教材的过程。预科英语教材的编写也随着预科制度的建立、深化趋于完善。

预科英语教材与本科英语教材在语言水平、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和单元组成方面都有所不同。预科英语教材针对语言基础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应以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目标,讲授和巩固英语基础是教学重点。教材以叙事类和故事类篇章为主,句子结构简单,篇幅较短。单元编排多以简单对话作为开头,配合课文、语法、练习和阅读。反观本科英语教材,则以培养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教材文本载体多样,内容丰富,篇幅较长。单元编排也以简文介绍作为单元开头,练习难度较大,并配备有强化训练以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45]。

在对现有预科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之后,研究者们对预科英语教材建设给出了一些意见。预科英语教材应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和针对性,还应兼顾地域差异,在内容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分类要求。教材内容应添加更多的英语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英语母语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和风格,体会语言环境,学会英语式思维。教材增加配套练习,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对重、难点进行反复强化,为活学活用奠定基础。教材配套评估体系应作为预科英语教材改革的依据,密切关注试卷结果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教材革新[46]。在兼顾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同时,坚持预科英语教材的可读性[47],使预科英语教材起到扎实基础知识、补充即学知识、衔接本科知识的作用。

(七)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根据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强化预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实际交际能力放在首位[48]。杨蕴慧在《高校预科班英语课程设置浅析》中提出,加大泛读力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补充缺少的自然语言资源,此外还可以培养和提高浏览和快速阅读等实际生活中必需的能力[49]。“聋哑英语”在预科学生中极为普遍,是预科英语向大学过渡的一大障碍[50]。学生敢张嘴才是一切的语言学习的开始。为了避免预科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出现“开不了口”和“不知所云”的状况,设置口语课程势必成为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的新重点。写作和翻译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是具有较高要求的教学模块。对写作和翻译的考察,贯穿了预科学生英语体系形成的每一个过程,要将写作和翻译的练习贯穿英语学习的每一阶段。简言之,泛读、听说、写作与翻译课程应被置于精读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并要有计划地增加学时,为教师圆满完成教学内容提供保障。

近年来,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的隐性课程开发逐渐被视为研究热点。隐性课程主要分为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之外两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和班级里的各项校纪班规、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座位安排、教室的环境布局,甚至不同教法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和评价等都属于课堂内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会产生难以忽略的影响。而教学活动之外的隐性课程范围则较为广泛,指学校内除了英语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隐性课程,包含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关系层面的隐性课程,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长久地影响[51]。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向学生传达蕴含在知识本体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制作墙面海报、板报,营造教室文化氛围,以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带动预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突出隐性课程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辅助促进作用。

(八)预科英语教学评价与评估研究

教学评价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促使教育事业的目的和教育培养目标的完满实现[52]。现阶段预科英语教评体系以测试成绩为标准,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以能力培养为终极追求的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仅以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依据。张敏、尤延生提出应采取多元化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承认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内在发展的不均衡,以多元内容和分层化标准评价学生的自主发展[53]。除了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判,并对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教学评价与评估,能够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直观地反馈给教师。在预科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有利于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探索,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

五、结语

本文基于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对高校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从文献检索反馈的研究主题、研究来源、研究成果的基金项目支持情况,分析高校民族预科英语研究的现状。我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先行、实践紧跟,理论由实践而生”的特点,对预科英语研究加强理论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预科英语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逐步完善预科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提升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质量、提高预科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供指导,从而真正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文化感知能力,促进多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猜你喜欢

预科民族英语教学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我们的民族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跟踪导练(二)(6)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