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体系构建
2021-01-07田爱香庞淑慧孙丽平
田爱香,庞淑慧,孙丽平
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该意见明确指出了乡村教师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乡村教师队伍不仅人员不足,而且素质能力、专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现实状况。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来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发展水平。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即对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果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自身专业发展就没有过高追求。目前,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规划、教育理论学习、专业发展相关支持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1.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
乡村教师由于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使有些教师有专业发展意向,但也不清楚如何去实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会放弃。加之多数乡村学校仍是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往往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首要任务,他们不再花费时间去承担教学改革、专业知识学习、外出进修培训等其他专业发展任务。由于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认识不到位,很难体会到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2.教育理论学习不主动
由于乡村教师缺乏对教育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理论、方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解决不了教育教学实际遇到的根本问题。很多乡村中小学校长也没有对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给予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引导、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学习培训。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是教育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教师只有掌握充分的教育教学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据可依。教育教学如果缺乏理论指导,教师教学效果难以提高,专业发展难以提升。
3.专业发展缺乏相关支持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教师自身内在发展需求外,还需要有与之相关的外部支持。但从现实状况看,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支持还比较缺乏。一是由于乡村教师学习条件有限、精英教师缺乏、可交流学习的榜样不足等原因,使得一些教师想学习、想发展,但出现无法学习、无人可学的尴尬境地;二是多数乡村学校教师匮乏,没有时间参加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习,很难有机会与外校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三是乡村学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和教科研氛围,即使有具有一定教学反思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也得不到像城镇学校那样展示能力的机会,使得他们慢慢失去自我持续反思和进行教科研的动力,这些现象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乡村教师教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科研基础之上的,教科研过程就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升华教育智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494。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研究对一名教师成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乡村教师教科研理念淡薄、教科研能力偏低、教科研活动缺乏指导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1.教科研理念淡薄
理念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思想或观念,教科研理念是对教育科研活动价值意义的认识程度。教科研理念淡薄是指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认识不深刻,对自身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够清楚。许多乡村教师都认为,教科研是高校教师或教育专家的事情,他们不愿做研究,也不想做研究,缺乏教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意义的认识。一个教师要达到高效率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从自己的教学体系出发。自己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自己研究,自我探讨,这是任何教育理论者都无法越俎代庖的。乡村教师往往缺乏自身研究、自我提高重要性认识,致使教科研理念淡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
2.教科研能力偏低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教科研能力是完成教育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综合研究素质。乡村教师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限制,不了解教育科研过程,不知道教育科研方法,科研素养偏低,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没有信心。加之乡村教师缺乏教学反思能力,对自身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审视和分析,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一味重复自己的教学过程,没有创新,没有反思,很少探索,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就很难超越自己,给专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困境。
3.教科研活动缺乏指导
从主观因素看,教师自身科研理念淡薄、科研素养较低是一种事实。从外部因素看,缺乏对乡村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指导,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均将“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上升为一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3],但乡村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如何探讨和研究,如何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还缺乏相应的指导。从大环境来说,虽然我国不少地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指导机构,但由于机构专业人员较少,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很难顾及乡村教师;从小环境来说,乡村学校还没有形成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指导团队。乡村教师教科研活动缺乏指导,也是其专业发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支持
“教师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的特殊性,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4]。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支持,既包括以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观念、制度、舆论、压力等非物质因素。条件支持是保障教师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乡村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师工作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1.乡村学校教学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教学设备和办公系统两个重要方面。从乡村学校教学设备看,一是教学设备落后。近年来,虽然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由于乡村学校底子薄、基础设施较差,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校园建设上,真正用到教学设施改善上的经费较少,很多乡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用于教学的多媒体设备较少,甚至有些学校连一套象样的教学投影设备都没有,更谈不到教师教学录像的录播系统;二是有些乡村学校虽然买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由于教师缺乏相关使用指导和培训,使教学设备沦为摆设,长期闲置。从乡村学校办公系统看,目前乡村教师基本上都能用上互联网办公和学习,但由于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对一些办公系统运用不熟练,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教学工作质量和专业发展水平。
2.乡村教师社会性支持资源相对缺乏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而来自学生、家庭、同事、社会等方面的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是重要支持资源[5]。从学生支持资源方面看,乡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给教师教学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加之许多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乡村学生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激情。从同事支持资源方面看,乡村学校缺乏名师、专家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名师、专家的指导和经验传授,乡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及条件设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留住和引进名师、专家型同事,引领资源缺乏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难度。从社会支持资源方面看,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社会公共信任度不高、心理压力大等现实状况仍然存在,加之乡村教师缺乏社会认同环境,即使取得一定成绩,也很难得到社会充分认可,致使教师工作成就感降低,产生心态失衡、待遇不公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
3.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有研究者认为,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呈显著正相关[6]。教师职业认同的高低,受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由于受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其职业认同感总体偏低。如颜胜来在关于广东湛江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研中发现,湛江地区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和自己一样将来在农村当教师,占比高达62%,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湛江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的问题[7]。如果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就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自身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必然影响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水平。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规定:“要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8],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势下,教师专业成长虽然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自身的关注,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政府和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重视不够、教师专业培训缺乏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不健全等。
1.政府和学校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不够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但专门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较少,大都杂糅在其他文件中,并且这些文件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细化不够,重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导向不明确。这样容易使乡村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各级领导摸不清主次,找不到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无法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师发展措施,使很多美好设想在具体执行层面缺乏效力。由于缺少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指导性文件,致使地方政府和乡村学校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缺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从而阻碍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乡村教师专业培训机会少,有效性差
专业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培训机会看,乡村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培训机会很少,很多乡村教师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也轮不到一次专业培训。从培训内容看,培训多偏重理论内容,脱离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培训人员看,教师培训往往城乡教师一起进行,培训者大都以城镇教师为授课对象,很少顾及乡村教师,培训很难满足乡村教师的需求;从培训组织看,组织者为了组织方便,授课教师大致相同,培训内容变化较少,有些讲授内容反复听上几次,不仅浪费教师的时间,而且使教师丧失参与培训的热情,培训形式化问题相当普遍。培训者没有把乡村教师当作培训主体,使专业培训缺乏有效性,难以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评价机制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评价标准单一,过分强调教学成绩。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不同,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只把教学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只会把整个精力放在教学成绩提高上,反思教学、专业成长等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他们就会置之不理。二是评价方法简单,过分依赖数字量化。用数字量化评价教师,被评教师容易产生应付和迎合心理,这种评价既增加乡村教师工作压力,又不利于其专业发展。三是评价程序重结果,轻过程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如果对乡村教师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关注发展过程性评价,评价就会失去意义,从而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一)建立乡村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强调:“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9]。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认识,有利于引领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建立乡村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涵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培养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1.建立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和精神支撑[10]。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11]建立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理想信念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乡村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推动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达到乡村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榜样示范典型案例分析,让乡村教师学有理论目标,行有榜样引领。三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填鸭式”教育方式,在教育空间上,不能仅限于教室,应让教育活动延伸到体验式教学、现场参观学习、典型人物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让乡村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不断提高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涵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怀
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有关内容的表述,结合乡村教师工作实际,乡村教师职业情怀主要包括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职业创新感等几个方面[12]。涵养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就是要培养乡村教师的职业热爱感、责任感、使命感、自信感和创新感。一是满足乡村教师的心理需求,使乡村教师产生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政府要多途径、多措施改善乡村教师生活现状,从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保证政策落实到位等方面满足乡村教师的心理需求,激起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和热情。二是加强乡村教师人文关怀,提高乡村教师的使命感、自信感和创新感。国家要从政策层面上保障乡村教师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地位得到尊重,从制度层面上满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和创造性工作的实际需求。三是加强教师教育,提振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政府加强乡村教师师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有针对性地提振教师职业情怀,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3.培养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积极内化其职业认知、价值、情感等心理倾向的综合发展过程[13]。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就是教师对乡村教育职业特定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并乐于从事这一职业的心理状态。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影响其能力提升的根本动力。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培养,一是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国家、政府、社会大力宣传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乡村教师的良好氛围。二是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政府加大乡村教师的财政投入,通过享受更高更好的工资待遇,让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地位予以认可。三是加强职前职业认同培养。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教育见习、实习等途径,加强对师范生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培养,让他们产生对从事乡村教育的认可,让他们愿意到乡村从事教师职业。
(二)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14]。申艳娥、叶一舵等人对教师的社会支持与职业适应关系进行研究表明,教师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教师缓解压力并对压力采用适应性的应对方式,为教师的职业适应提供外部环境[15]。政府、社会、学校等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社会支持体系。
1.政府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于受现实条件、资源配置、社会环境、政策可操作性欠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状态仍不适合乡村振兴对教育的发展要求。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制度,一是设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通过相关政策和渠道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设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并严格制定经费监管和规范使用制度,把资金投入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地方,确保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执行价值,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经费支持到位。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加大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比例、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等有效政策措施,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提供保障。三是加强城乡优秀教师的双向流动。倡导城镇名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选派乡村优秀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任教,通过双向交流引导和带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2.社会大力营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乡村教师由于受生活环境、教学任务和职业偏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职业认同感和尊严感相对较低,容易丧失个人专业发展的热情。所以社会要大力营造更加宽松、更加公平、更加适宜乡村教师发展的生存环境。一是大力宣传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通过重视乡村教育改变社会对乡村教师的片面认识,加大乡村教师职业特性和工作职责的宣传力度,形成重视乡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二是做好乡村教师工作的基础服务,为乡村教师教学和生活提供良好保障。乡村学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会给教师的生活、孩子上学等带来不利影响。社会要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采取设立公共车站点,提供校车服务等措施,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潜心教学,安心服务乡村教育。三是营造适宜乡村教师成长的舆论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公信度。黄赐英研究表明:“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16]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乡村教师职业精神,提高社会、家长、学生对乡村教师的认知水平,使他们理解支持乡村教师工作,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
3.学校创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校是乡村教师工作场所,其认同感、参与感、责任感、幸福感等都依赖于学校。乡村学校要创新思路,制定措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沃土,搭建平台。一是为教师发展搭建校本服务平台。校本服务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要积极搭建好校本研修、校际协作、校社合作的服务平台。校本研修是指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制定听课、评课、业务评比、业务论坛等制度,形成以老带新、教师间相互学习的校本研修活动机制;校际协作是指突破校本空间限制,学校与学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座谈,谈心得、谈体会,相互促进,相互成长;校社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针对本校教师实际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满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二是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发展是分阶段的,我国学者邵宝祥等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适应阶段(从教1~2年)、成长阶段(从教3~8年)、称职阶段(35岁以后高原阶段)、成熟阶段[17]。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其生涯发展需要不同,学校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促进措施,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构建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心。在对乡村教师绩效评价时,尽量避免用考试成绩衡量的“一刀切”评价方式。要对教师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状态、专业成长状况、职业奉献精神等进行多方面评价,要注重乡村教师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让多数教师在评价中获得应有的成就感,激发其内部发展动力。
(三)加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力度
2020年初突然出现的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随即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一时间大中小学在线教学需求暴增,各方面网络资源逐渐丰富,信息技术成为大规模在线教学和师生学习的主要支撑力量,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支持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得以构建和逐步完善。进一步搭建乡村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完善在线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等,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1.搭建乡村教师在线学习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工具。搭建乡村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就是面向乡村教师提供PC端及移动端学习、乡村教师专属云、直播平台及工具等服务平台。平台应在满足乡村教师普适性学习需求基础上,再提供个性化在线学习支持,如提供虚拟课堂、录像点播、多媒体互动课程学习等多种平台。除此,根据乡村教师的实际状况,学习平台还应具有简单、适用、高效的学习特点,尽量做到通用化、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搭建以直播形式进行授课、答疑和互动的在线学习系统,将线下课堂的互动场景在线上予以有效还原,提高教师在线教学效果。让每位乡村教师根据自己学习需要,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有效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
2.完善乡村教师在线学习资源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由于受时间、空间、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职脱产学习培训很难经常性进行。由于网络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利用网络在线学习是满足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最佳选择。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丰富乡村教师在线学习资源,免费向乡村教师开放在线学习课程,并使在线学习课程及资源具备多样化、层次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多样性是指课程资源要满足不同乡村教师不同的需求,有的乡村教师有对课堂教学提升的需要,有的乡村教师有对教学研究的需要,有的乡村教师也可能有对媒体课件制作的要求;层次性是指老教师和新教师对专业发展有不同的要求,课程资源的提供要满足不同层次乡村教师的需求,让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可获取的知识;可操作性是指课程资源的提供不能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师体会到所学有所用,可模仿、可操作、可复制,这样乡村教师学习才有动力。
3.提供乡村教师在线学习的支持系统
在线学习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使乡村教师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在信息技术设备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学习时间等方面提供在线学习的支持。在信息技术设备建设方面,要保障每位教师都有一台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让其能随时上网学习;在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要加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弥补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的“短板”,让他们能应用自如地利用新媒体获取专业提升知识;在乡村教师学习时间方面,学校要通过整体统管时间,给教师留出上网学习时间,避免因乡村学校师资匮乏、老师上课负担较重、没时间学习的现象。同时,学校也可提供移动端应用或微信小程序等学习方式,为教师利用移动工具进行学习提供支持。当乡村教师熟悉了信息平台的各项功能,掌握了在线学习的关键技术,其专业发展会得到迅速提升。
四、结语
从目前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对乡村教育发展的要求。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教育发展会迎来百年难得的机遇,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也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乡村教师要抓住专业发展难得的机遇,创造条件促进专业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专业发展水平不足的“短板”,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