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
2021-01-07汤颖董玉莲
汤颖,董玉莲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体系中,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共同支撑了“文化基础”领域,成为重要的素养指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国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积淀、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及相应的审美情趣,将直接影响中国学生的人文素养整体水平。而作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体系中的首要素养,人文底蕴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价值地位,即其对学生健全人格、良善思维、综合素质的价值作用力,还表现在其对当下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能动反馈和教育应对层面。红色文化作为反映红色育人精神的文化类型,因其对人的价值思想、行动力量、道德素养的影响而具有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学校教学是学校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主体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奠基、价值观念萌芽的重要时期,反思并实践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路径,既必要,亦可行。
一、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在言、行及精神面貌中表现出的关切人、关切事、关切文化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对人生终极目的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其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心理、精神和态度的修养[1]。从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来看,其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对话思维能力的培育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共同体精神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小学生的认知、个性等特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特征[2]270。这些特征使得小学这一阶段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更为显性的现实作用。
作为一种基础性素养,人文素养在个体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人文素养对生命体整全性、健全性人格的培养与培育。人的发展虽然具有身心发展的指向性,具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指向性,在教育领域也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内容的指向性,但是这种指向性并非是分散性,而是一种统整性。因为人的主体特性使然,其人格的构成也是多维一体的。无论人的发展具有多少层面、多少方面的指向性,其终究是共同作用于人本身。人文素养所指向的是围绕人本身而构建的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人、事、文化的意义体系,这种构建本身就是面向生命个体的人格完整性。人文素养通过对小学生观念、思维、习惯、行动等培养而促进小学生人格整全性、健全性的养成。
其次,人文素养所指向的是生命主体对生命关系的价值关切,因此,人文素养提升能够促进小学生对话思维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实践层面指向一种关系型教育的建构。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乃至理解其自身的生存与他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意味着其更加可能趋于理性的意识到生命体存在的关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能够更好促进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主体性自觉,进而提高其与其他人、与自然界、与自己的对话质量。人文素养是一种关注人内在价值的素养,其表现为对人本身的人格尊重,以及对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建构意义的价值认同。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小学生以关系的思维看待自我和他人,进而理解人性及人性关系的丰富性,从而最终促进主体间对话的质量及小学生主体自我的发展水平。
最后,人文素养重视人的价值和权利,其素养提升利于推进民族精神的培育、非智力因素的引导教育,进而促进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精神的养成。“人”“人本身”才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从这种意义来看,人的价值感、人的权利意识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所在。而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怀。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需要得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互动关系应当被维护,而为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前进,一种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应当被关切和关注。人文素养及其功能指向,便是对这种关切和关注的价值回应。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主体角色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影响。小学生已经能够开始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调节、评价道德行为。人文教育及其所指向的人文素养,能够适时引导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和共同体精神品质。
二、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向度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3]。其中所蕴藏的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是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向度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红色知识的传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底蕴
红色知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其既是红色精神的弘扬载体,也是红色实践的逻辑基础。红色知识在广泛意义上可以包括有关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的历史学、文学、道德与法律、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红色知识所承载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和伟大人民的改革力量,是将国家的保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等作为历史推动力的文明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人文底蕴的陶冶和培育需要建立在充实的、有效的人文积淀基础上。而人文积淀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发挥好、利用好红色知识。红色知识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力不仅表现在其能够在认知层面促进更多的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实现红色文化在认知层面的推广、宣传。更表现在红色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能够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建立起红色精神与红色行动的价值链条,在小学生道德成长、个性培育方面形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行之以坚”的良性养成机制。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红色知识还为校本人文教育、校本红色课程、校本红色行动等的设计提供了资源“活水”。
(二)通过红色精神的弘扬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是红色知识的内在底蕴,更是红色行动的内生推力。红色精神凝聚和彰显的是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是整体而全面反映爱国、进步、奋斗、拼搏等的作风品质。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所凸显的红色精神虽然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但其内在灵魂依然是一种信念、使命。红色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色,正是由于其承载和弘扬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了解、理解、体验这种红色精神,就是一个认识、了解、理解、体验人本精神的过程。这种人本精神不仅表现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拼搏的共产党人的主体担当方面,也表现在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过程中对人民的关心、爱护、保卫。人文情怀的培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够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4]。红色精神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小学生人文情怀养成的重要价值路径。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全球经济的崛起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价值观念多元化存在,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忘初心地坚守一名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这是考验中国教育的重要议题。在小学生正在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人文情怀是培养其道德底色、精神情操、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以红色精神的弘扬与示范为契机,促进小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小学教育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三)通过红色实践的开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行动
红色实践,是一种将红色知识、红色精神外化于行的行动示范。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红色实践是促进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行动表现。人文素养不仅指向人文精神,还指向人文行动。红色文化作用于人文素养的价值路径不仅表现在红色知识、红色精神层面,更表现为具有人文特质的红色实践。红色实践是将红色知识学以致用、外化于行的社会性活动。红色实践的人文特征表现在具有奋斗拼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甘于奉献品质和“我为人人”的境界。红色实践诉诸于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诉诸于对革命传统与先进人物精神的转化与创新。这种转化,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尤其需要促进教师群体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反思教学。小学教师首先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充分认识到红色实践对小学生人文行动力激发的价值意义,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地践行这种价值要求;其次,小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利用、设计好教材中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小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最后,小学教师当以反思者的角色对课堂、对教材、对自我的个人课程进行再思考、再完善,通过反思性的专业发展落实红色实践及其对小学生人文行动的作用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路径
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5]。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皆表明,教学是促进学校培养目标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有效的教学设计同样成为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核心素养教育、推动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提升教学设计质量,是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推力。
(一)以小学生的红色文化基础为起点,设计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作为教师和学生拟达到或是实现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考量的前提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的既有主体条件和认知基础。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其通过教学作用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尤其是在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及人文行动层面能够实现怎样的发展,这有赖于教育者对其既有学习基础的把握。当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内容,需要实现其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时,了解和把握小学生既有红色文化基础,就是一个前提性的教学准备。对小学生既有文化基础的了解和把握要围绕小学生对红色知识、红色精神、红色行动的既有“储备”和问题现状展开。对小学生红色文化基础的了解需要从整体和特殊、共识和个性两大方面具体展开。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量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规律、学习与成长等年龄特征的共识性表现,依据共识性表现把握红色文化知识、精神与行动的可能作用方式和可行性的教学资源建设。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教学设计者,要充分尊重每个小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把握其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及个体经验的认知影响作用,在激发小学生红色文化学习兴趣、红色资源接受与理解能力及红色实践的感受和体验中,推动全面性与个性、整体性与侧重性的关系作用成效。当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运行时,教学目标的作用就在于将各个教学要素有机整合。当小学教育将小学生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的培养任务加以建设时,教学目标的厘定需要在价值取向上考虑作用路径的可能性与有效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元素,其对小学生既有身心品质的作用力如何以及红色文化基础对有效的小学教学设计的影响取向等,都将成为教学设计者、小学生自身及整个教学空间得以优化、具有人文精神指向的教学文化得以营建的重要理念考量,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思维向度。
(二)以小学生人文素养问题为基点,建构红色文化教学融入的内容框架
以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为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需要深入厘定红色文化资源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需求的契合性。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有效的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有效的内容载体。而有效的内容确立需要建立在“问题”导向的现实基础上。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这一教学目标取向来说,什么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过程资源,这需要教学设计者能动地寻找、有效确立既有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表现,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相对准确的把握,是选择与利用红色文化内容资源的“参考依据”,是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容选择的“背后逻辑”。对于广大教学设计者来说,了解小学生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状态,把握小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及人文行动层面的“短板”,对既已存在的人文素养问题的成因有所洞察等,都是其客观的评价红色文化资源。围绕人文素养提升维度需求设计红色教育内容,以及给予小学生思维、认知、人格特质有效作用的过程性努力。从更为具体化的层面来看,将那些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红色文化资源加以建构,还需要教学设计者做好三个具体化的工作:一是围绕认知、情感和行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影响的分类处理,以对应于人文知识、情感和行动的培养需求;二是充分引导小学生养成日常生活习惯的自我评价意识,将抽象的人文素养具体化到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日常人文素养体验、实践层面,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实施的成效;三是适时、适度地建设小学的校园文化,其中包括物质空间文化、组织制度文化、教育舆论及教学关系文化等,通过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红色文化隐性课程建设,以便于自然而然、“不教而教”地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当明确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无论人文素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层面得到多么重要的价值论述,如果没有自然地作用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只有当小学生潜移默化理解到那些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人物纪念馆等等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体验到红色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斗志和爱国情怀时,红色文化才真正成为一种教育作用力和教学影响力。
(三)以“传统+现代”混融方法为媒介,丰富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作用载体
用什么样的方法或是手段,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制约了教学质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日益丰富,小学教师和学生面临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自我改革。这一过程涉及传统与现代在教学方法层面的媒介融合。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中的方法论当是一种基于理念与技术融合的价值侧重。这其中需要遵循的混合、融合原则包含几个基本方面。第一,以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为目的取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措施,都当在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价值联动作用,注重方法与技术有机服务于小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以及人文行动的素养提升。第二,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需要充分考量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情境条件,其中包括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课堂实践的条件。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这一过程涉及教学内容的计划性与生成性、教师的主导性与引导性及学生的能动性与参与性等关系维度的价值作用。考虑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情境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考量这些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的价值作用过程。当红色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关系向度中发挥自身作用时,什么样的情境创设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情境困境需要克服等,都是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者要侧重考量的事情。第三,教师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多种教学举措、教学方式之间实现自由、自觉的切换和转换。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如何充分利用方法和技术的多元性,促进更高教学质量的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充实、丰富的媒介素养。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对媒体特点的充分把握,将其准确地嵌入到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过程中,以协调各种教学要素,谨防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干扰性因素的负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当有意识地挖掘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致力于在各种可能的路径中建构课堂教学策略。“立足情感教育视角,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应注重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悟,突出精神生活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情感融入、理解、体验、个人思维脉络以及系统化的经验等在生成、修正和发展价值观方面的基础性意义”[6]。意识到这样一种理念,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是提升其课堂教学力,促进其更好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思想前提。
(四)以人文素养表现为评价内核,激发红色文化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评价动力
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7]。以人文素养表现为评价内核,意在建构人文素养提升与教育的表现性评价机制,即将评价重心放在小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考察小学生对红色知识、红色精神与红色实践的认识、体验、践行。在实际的具体设计中,表现性的评价旨在将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嵌入到与学生经验、生活情境、学习时空息息相关的视域里,通过切身行动、内在思考、深度学习等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和行动外显。表现性的评价侧重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过程考评,侧重学以致用的评价价值的实现。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来说,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将系统的理念、方法有效地转化成对教学各个环节、要素的运用当中,更表现在教师能够立足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将计划性、生成性的教学影响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的评价中,成为促进学习者学习质量的评价推力。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能动性的实践过程,教学设计有赖于表现性评价理念的深度融入。表现性评价能够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放置在灵活的评价反思中,引导教育者对看得见的设计进行内在逻辑的理解、调节、建构。表现性评价的深度应用,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在于,小学生可以将人文素养的提升建立在自身成长的自我体验和反馈中。将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表现纳入到教学评价的核心范畴,首先意味着将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认知、情感、行动中对红色文化价值的理解、实践作为人文素养表现评价的依据之一,以此依据进一步考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路径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促进表现;其次,人文行动当成为教学评价的“灵魂”指标,红色实践的过程性设计质量当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最后,评价者当以发展性、动态性、建构性、时代性等眼光评价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评价红色文化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价值作用。
四、结语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具有成长的关键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及未完成性等特质。在这样的主体条件下,将红色文化的价值融入、将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建构放置在更多可调节、可期待、可完善的场域里,既必要,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