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哲学意蕴及时代价值

2021-01-07黄亚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发展

黄亚琪

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哲学意蕴及时代价值

黄亚琪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底线思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习近平底线思维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中国特点,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底线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原有问题和新生问题交织,各种风险孕育其中,直接影响着民生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面临的国内外风险,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提出一系列指导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方法。

一、习近平底线思维的提出

2013年初,习近平首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他还强调:“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2]

底线思维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含义是要“守底”“保底”和实现发展目标。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对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能够清醒认识、高度警惕,居安思危,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注重把握原则问题,“底线”就是“红线”,是最低目标、最低点,要高度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位,维护我国根本利益,抵制社会主义各种错误主张和观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坚决不能越过那条红线;运用底线思维,确保统筹兼顾达到高线目标,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政治经济工作主动权,更需具有前瞻意识,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趋利避害,将工作预案准备充分,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

二、习近平底线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

1. 植根于实事求是的本体论原则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事物存在和活动的过程中,风险是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具有普遍性。尽管人们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但无法将其彻底消除,在某一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段存在着发生的可能性。树立底线思维规避风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精髓,要求人们深入实际,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把握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风险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却有可预测性,是可以管控和处置的,人们可以通过认识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预判风险造成损害的程度,掌握全局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走势,以最有效的保障手段处理风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人的有目的的物质活动,要求人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运动规律改造世界,不回避问题,不掩盖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确立底线思维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正确认识历史新阶段新特点的前提下拟定对策、捍卫底线。

2.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3]。习近平的底线思维观是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突出“临界点”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矛盾运动经常表现为这两种状态和形式。在实践中,一切事物的变化都从量变开始,等量变累积到一定程度,越过“临界点”,就会促成事物本质的改变。而事物的质变,并不一定意味着事物的进步发展,也有可能意味着倒退和衰败。因此,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就是需要慎重把握的事物质变的“限度”,也就是人们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事物发展的“度”,把握适度原则,尤其重要。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国家利益底线等一旦突破临界值,就会达到质变的关节点,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产生严重损失。

事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浪式前进、曲折性发展的,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风险发生看似偶然,其实蕴含着必然。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人们预见和防御风险,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底线思维又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思维方式,能够使人们保持信心和定力,牢牢把握主动权。“形势不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蕴藏着的转机,要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4]“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5]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理应有这样的辩证方法,积极主动地运用底线思维看待问题,在不确定性的背后找到符合主体利益的确定性结果[6]。

三、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历史唯物主义是立足现实的历史观,研究底线思维必须使之运用于社会现实的分析中。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正是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将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维护好和发展好无产阶级利益的基本立场,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底线思维的治国理政思想高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勇毅,敢于为人民担当和尽责。

四、习近平底线思维的认识论意蕴

习近平的底线思维是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继承中国革命斗争精神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1. 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基本精神,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生命力所在。不管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都需要弘扬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富含斗争精神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7]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面对前进道路中的风险挑战,始终永葆斗争精神,一往无前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 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善于灵活运用底线思维指导工作。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总是强调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科学地部署工作。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8]267-268在谈稳定工作时,他强调“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8]364-365。在谈基本路线时,他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8]370-371。江泽民、胡锦涛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思维传统,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不动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底线思维。

3. 来源于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复杂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9]“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10]习近平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武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唯有坚持与善用底线思维,才能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有效规避风险,沉着应对挑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习近平底线思维的时代价值

1. 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社会现状,明确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这就需要清醒认识国内外的整体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是我国具有探索性和风险性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伟大创新,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有利于明确改革发展方向,统筹改革发展的全局,将改革开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对国内外环境和中国社会现状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评估决策施策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及早做好准备,守住最后防线。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还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努力争取改革开放最大最好的成效。

2. 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内涵丰富,既包括稳增长、促就业的经济发展底线,也包括促进公平发展的民生保障底线,还包括土地红线、生态红线的资源环境底线,这些底线是科学决策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准则。

坚守经济发展的底线。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目前我国经济上存在着基础薄弱,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发育不充分等问题,习近平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底线不动摇。依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设定就业水平下限、物价涨幅上限等经济领域改革的底线,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发展速度,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的区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运用底线思维,提出解决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是重中之重。习近平强调,只有着力防范经济上的重大风险,积极寻求规避,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谋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坚守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与日俱增,在这些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一定要未雨绸缪。“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11]坚守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

坚守社会民生的底线。为了更好地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多谋民生之利,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需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2],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守住“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这条民生底线。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等全局,明确民生建设的方向,找准重点,切实保障民生,对人民的生活进行“托底”“保底”和“守底”,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坚守党员领导干部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底线思维既是党员领导干部推动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考量。党员干部不仅要牢牢守住为官从政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纪律底线,还要从底线出发,树立廉洁底线,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官德修养。为民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宗旨,清廉是领导干部不可踩踏的红线。习近平强调,党员干部要有边界意识,“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13]

坚守生态文明的底线。面对无处不在的生态风险,党中央为生态文明建设设定出“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底线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一种保障制度。守住生态红线,要加强大气、水、土壤、森林、海洋等资源和区域的管控,舍弃短期的眼前利益,要绿水青山和长期的可持续的利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14]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要使地方各级政府具有自我警醒、自我督促的担当意识,坚守环保的“责任红线”。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5]把环境治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植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具有及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28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64-165.

[3]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 443.

[4]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7-28.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8-59.

[6] 沈湘平.底线思维的政治哲学解读和人生哲学启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5(3):26-27.

[7]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2-93.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6.

[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50.

[12]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27(1):3-6.

[13]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0-91.

[14]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9-210.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Xi Jinping's Bottom Line Thinking

HUANG Ya-qi

(College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 doctrine, Xi Jinping established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concept had a strong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not only creatively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pistemology, but also rich i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with distinctive China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bottom line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bottom line thinking; Marxist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A81

A

1009-9115(2021)02-0086-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16

2020-10-07

2021-03-08

黄亚琪(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