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概念隐喻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2000-2020)
2021-06-05郑剑桥
郑剑桥
基于CiteSpace的概念隐喻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2000-2020)
郑剑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国内20年(2000-2020)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概念隐喻研究的583篇CSSCI文献的年度、期刊、机构、作者等进行计量分析,并通过关键词共现、突现、聚类图谱总结国内概念隐喻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概念隐喻研究文献数量上存在波动,跨学科发展特点明显,未来研究向理论研究、多模态研究等方面倾斜。
概念隐喻;CiteSpace;跨学科;多模态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是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关于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学的角度开始向认知层面转变。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1]。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赵艳芳是向国内介绍此书的第一人[2]。国内学者自此开始了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理论的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国内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作为一种语言学现象渗透进多种学科,成为横跨政治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翻译、语言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多维性研究课题。因此,梳理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厘清其研究的重点、热点话题,探索其未来的研究走向,有利于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
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综述大多以语言学专家经验和资料文献为基础,很大程度上属于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少数研究综述虽有研究数据支撑,但文献年份跨度较短。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近20年概念隐喻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以探究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走向、趋势与热点问题。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CSSCI论文为数据源。在中国知网“期刊”的高级检索页面中,以“概念隐喻”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时间节点设置为200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初步检索到591篇文献。数据采集于2020年7月22日完成。数据经过清洗,除去公告、书评、会议等无效文献,剔除重复文献,最后得到583篇有效文献。
运用CiteSpace软件[3]提供的数据格式转换器,将其转换为软件默认格式运行。通过对检索到的583篇概念隐喻领域的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涵盖年度发文量分析、学术期刊来源分析、发文机构分析、发文作者分析、关键词分析等,客观科学地梳理近20年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概念隐喻研究的热点与发展演变过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
对583篇概念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统计,其年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20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我国20年概念隐喻研究的发文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10年为快速上升期,概念隐喻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整体处于急速上升的趋势。10年间发文量增长10倍之多,显示了概念隐喻研究在国内得到学者们的青睐。2011-2016年概念隐喻研究发文量总体是上升的,于2016年达到最高点53篇,但2010-2012年间存在短暂下降,2013-2015年发文量暂时停滞;自2016年开始至2020年,概念隐喻研究文献数量一直在下降,处于发展瓶颈期,但发文量均维持在两位数。
(二)学术期刊分析
将583篇研究文献按照所发表的期刊进行统计分类,583篇论文来源于168种出版物。结果如表1显示,从载文总量上来看,《外语学刊》发文51篇,位列第一;《外语研究》和《外语教学》载文32篇,排名并列第二;《外语与外语教学》发文量31篇,排名第三。发表论文数量在两位数以上的期刊有13类,10类属于外语类期刊,仅占总出版刊物的5.95%。由此可见,国内CSSCI刊物中刊载概念隐喻研究论文的期刊比较分散,从侧面反应了概念隐喻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表1 2000-2019年前十位刊载概念隐喻相关论文的学术期刊
(三)发文机构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设置为2000.01-2020.06,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机构,TOPN=50,设置三组c、cc、ccv均为1、2、20,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为524,连线数为221,密度为0.0 016的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
图2 概念隐喻研究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图2中节点数的大小反映发文量的多少。节点数越大,说明发文量越多。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节点较大,发文量较多,说明这四所高校在我国概念隐喻的研究中发文量较多、科研能力较强。图中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连线数量越多表示各个节点之间联系越密切,而图中连线数较少,由此可知各个高校及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合作较少,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在华南地区各个高校及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于国内其他地方的合作较多一些。表2是根据CiteSpace软件统计得出的发文量居前5位的机构及其发文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是概念隐喻研究较高的研究机构,属于概念隐喻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发文量最多,共14篇;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文量为10篇,位居第二;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发文量为9篇,位居第三。
表2 概念隐喻研究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
(四)发文作者分析
设定Node Types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00.01-2020.06,时间切片为1年,TOP N设置为25%,运行CiteSpace,得到节点数为43,连线数为11,密度为0.012 2的概念隐喻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发现整个图谱的网络较为零散,各个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数量不多,说明概念隐喻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较少,存在两三人之间的小规模合作,大多数为独立研究。同时根据CiteSpace统计得出表3,列出了发文量前5名的作者及发文数量。且几位高产作者之间合作并不紧密。
图3 概念隐喻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表3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作者及发文数量
(五)关键词分析
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TOP N为25,参数c、cv、ccv均设置为1、2、20,得到2000-2020年我国概念隐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详见图4。在图4中,结点代表概念隐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结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结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
由图可见,“概念隐喻”结点最大,频次最高为226次,第二大结点是“隐喻”,出现了86次,第三大关键词是概念隐喻理论,出现了43次。
将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得到我国近20年概念隐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表,详见表4。
图4 概念隐喻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中,前4位关键词的中心性高,表明此4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这说明学者们大多基于语言学视角对概念隐喻理论本身展开理论探讨。
表4 2000-2019年我国概念隐喻研究领域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表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以关键词共现分析为基础,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聚类的过程。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对概念隐喻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近20年来概念隐喻的研究热点主题。
首先,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将三组c、cc、ccv均设置为1, 2, 20;TOP N为50,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聚类的关键参数Modularity Q值为0.719 2(>0.300 0),Mean Lilhouette值为0.932(>0.500 0),意味着形成的概念隐喻研究聚类结果的网络结构较为明显且形成了有规律的聚类。图中呈现了共22个聚类,反应了我国概念隐喻领域近20年的研究热点。
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涉及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从侧面凸显了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
图5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四、研究热点
对各聚类中的关键词结合概念隐喻研究时间线图谱分析,我国概念隐喻研究按照研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研究”“语篇研究”“翻译研究”“教学研究”四个主题领域。
(一)概念隐喻理论研究
自赵艳芳向国内介绍《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后,国内学者从未停止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探讨。束定芳详尽地解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功能等隐喻概念,但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以及运作机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而展开[4];李福印详细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基于Lakoff客观对比了传统隐喻观点与概念隐喻理论在创造者、创造方式、使用者、存在形式、功能、本质方面的区别,并归纳了9条概念隐喻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5];王晶芝、杨忠则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源域、目的域、经验基础和映射的辩证关系,详细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内部作用机制[6]。
许多学者也将目光集中在了作为概念隐喻哲学基础的体验哲学研究中,巩固了国内概念隐喻的发展根基。
(二)概念隐喻语篇研究
“概念隐喻语篇”研究包括“政治语篇”“元旦社论”“黄帝内经”“圣经”等关键词,说明了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跨学科特点。语篇作为元功能的复合构建体,具有三个维度,即语言使用、信仰传递(认知)和社会情境中的互动,因此语篇可以从语言、认知和社会的不同视角加以分析[7]。概念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重要思考方式,是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的一大热点。政治语篇因其晦涩难懂的特点深受国内学者青睐。汪少华、梁婧玉、张薇等人专注于探究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现象,倾向于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对美国总统演讲教育类、环保类等政治语篇进行隐喻学分析[8][9];王维民、黄娅则通过对我国3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概念隐喻的历时性研究,探讨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上的微妙变化[10]。除了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外,经济语篇、媒体语篇、佛教语篇、文学作品中的概念隐喻使用也受到诸多学者关注。胡春雨、徐玉婷对2014年《经济学人》和《中国经济周刊》可比栏目文章中的靶域词语“经济”为检索对象,对比了汉英媒体话语中源域为“经济”的概念隐喻表达[11];张薇、毛浩然、汪少华以120篇SARS和H7N9官方媒体报道为语料,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官方媒体疫情报道的隐喻架构特点[12];蓝纯着眼于佛教经典《宝积经》中赞菩萨功德和结劝中的概念隐喻,探讨概念隐喻的使用对佛教教义的阐释与宣扬作用[13];陈明志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狄金森诗中各种概念隐喻类型的运作机制,打破了传统隐喻修辞学对诗歌中隐喻功用的探究[14]。
国内学者不仅对语篇文本从概念隐喻角度进行了纯语言的分析,也从视觉、听觉角度等不同模态对研究对象如“广告”“手势语”以及“国家或城市宣传片”进行概念隐喻分析,形成了概念隐喻领域又一个热点话题——多模态概念隐喻分析。蓝纯、蔡颖以23条海飞丝电视广告为研究语料探究了广告中出现的两大基本隐喻系统,即存在链隐喻系统和事件结构隐喻系统[15];严敏芬、钟元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首届就职演说中的隐喻性手势语的类型特点及功能[16];潘艳艳、张辉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探讨多模态语篇如何基于隐喻和转喻充分运用各种模态达到语篇连贯[17]。
(三)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是概念隐喻领域研究的又一大热点话题。其关键词包括“黄帝内经”“英译”等。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中国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英语读者能够和汉语受众一样深刻体验到中国文化典籍的认知本质,是评判概念隐喻翻译成功的标准。孙凤兰通过展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在《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和比较,提出了直译与意译兼顾、翻译应实现概念域之间的映射的整体翻译策略[18];李孝英、解宏甲着眼于更加细致化的“悲”情感源域在《黄帝内经》中的翻译,为中医文本的理解与翻译提供了参考依据[19]。
此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国内概念隐喻角度下翻译策略的研究文本还包括文学文本[20]、新闻话语[21]、政治文本[22]以及法律文本[23]。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概念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的完整性。
(四)概念隐喻教学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关键词“隐喻能力”“二语习得”等。国内学者相继从不同的视角证实了概念隐喻在二语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刘艳、李金屏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24];孙岚论述了概念隐喻在词汇学习、句式表达的多样性以及语篇连贯方面对英语教学的影响[2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及概念隐喻能力。朱建新认为目的语的概念隐喻体系是可以通过教授与学习获得的,愈发熟练地掌握概念隐喻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外语的学习[26]。
然而,学术界也不乏存在对概念隐喻在教学应用中起积极作用的质疑态度。袁凤识针对522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隐喻归纳测验结果认为,被试的隐喻归纳过程与结果并不支持概念隐喻理论所认为的“主题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这一观点,因此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对概念隐喻理论持谨慎态度[27]。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对概念隐喻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肯定多于质疑。
五、研究趋势
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基础上,设定Y值为0.6,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值运算,从大量的关键词集合中分析出16个突现词,得到关键词突变图,如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2000-2003年间的突现词为“语法隐喻”;2001-2009年间的突现词为“汉语”;2002-2005年间的突现词为“映射”;在2005-2008年间的突现词为“目标域”;2007-2012年间的突现词为“隐喻研究”;2008-2009年间的突现词为“概念转喻”;2010-2013年间的突现词为“二语习得”;2013-2016年间的突现词为“识解”;2013-2015年的突现词为“多模态隐喻”。从近五年的突现词来看,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翻译研究以及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法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六、结论
通过梳理文献,结合概念隐喻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热点按照研究主题可以分为“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概念隐喻语篇研究”“概念隐喻翻译研究”以及“概念隐喻教学研究”四个主题。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概念隐喻研究逐渐向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多模态隐喻、概念隐喻翻译研究以及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概念隐喻展开研究倾斜。
由于文献数量的有限性以及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于CNKI收录文献分析的固有缺陷等问题,导致本文在数据处理方面以及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来关于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综述应提升文献的完整性和计量分析的全面性。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7.
[2]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9(3):67-72.
[3]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6(2):98-106.
[5]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 2(4):21-28.
[6]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3):99-102.
[7] 任绍曾.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国语,2003,26(3):35-42.
[8] 梁婧玉,汪少华.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教育类语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27(4):10-16.
[9] 汪少华,张薇.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2): 54-59.
[10] 王维民,黄娅.从概念隐喻看政府的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1)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40-45.
[11] 胡春雨,徐玉婷.基于汉英媒体语料库的“经济隐喻”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7,38(5):38-43.
[12] 张薇,毛浩然,汪少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0(2): 100-108.
[13] 蓝纯.从认知视角看佛经《宝积经》中的比喻[J].中国外语,2012,9(4):25-33.
[14] 陈明志.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诗性隐喻[J].外国语文, 2012,28(1):19-24.
[15] 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27(5):17-23.
[16] 严敏芬,钟元.政治演讲中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114-116.
[17] 潘艳艳,张辉.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27(1):10- 19.
[18] 孙凤兰.识解理论视角下的《黄帝内经》医学术语翻译[J].外语学刊,2016,39(3):107-111.
[19] 李孝英,解宏甲.《黄帝内经》中“悲”情感的概念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40(3):33-38.
[20] 肖家燕,李恒威.诗歌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红楼梦》诗歌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红楼梦学刊, 2007,29(1):231-246.
[21] 陈家旭.金融报道中的隐喻认知及其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6,31(6):22-27.
[22] 莫慧芳.认知视域下习近平政治话语的隐喻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1):31-35.
[23] 王骞.法律英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汉译[J].上海翻译, 2015,30(1):37-41.
[24] 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以in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61-64.
[25] 孙岚.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5,33(1):120-123.
[26] 朱建新.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文,2009,25(6): 121-126.
[27] 袁凤识.英语专业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研究[J].外语教学,2014,35(5):35-39.
Research on Hot Topics and Trend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2000-2020)
ZHENG Jian-qiao
(Schoo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a scientometric metho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years, periodicals,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of 583 articles published by CSSCI in CNKI from 2000 to 2020 is made. Through statistical results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emergent words and clusters,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on 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conclud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luctuations in the number of domestic literatures in the field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studies have fe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es directed at conceptual metaphor have inclined to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onceptual metaphor, multi-modal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and so on.
conceptual metaphor; CiteSpace; interdiscipline; multi-modal
H030
A
1009-9115(2021)02-0016-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2.004
2020-09-11
2021-02-01
郑剑桥(1997-),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英语。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