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莱布尼茨单子论对其图书馆学思想的影响
2021-01-07马学剑
马学剑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南宁 530022)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天才之一,他在许多学科领域留下了著作和成果,尤其以哲学、数学和神学最负盛名。同时他长期在图书馆任职,为图书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图书馆学的实际创始人。然而遗憾的是,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莱布尼茨在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他最出名的哲学论点,也是他所有思想的核心,但因种种原因,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对于他的图书馆学思想,国内也有一些书籍论文涉及,但数量偏少,内容也以常规性介绍为主,研究不够深入和具体,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屈指可数。因此,本文愿意在此做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探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体系对他的图书馆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1 单子的基本概念
莱布尼茨的专著较少,其思想大都散见于无数信件和短小论文中,他的单子论思想也是如此。为方便起见,这里主要以他晚年为欧仁亲王撰写的《单子论》为依据。该文共分90节,集中、全面而简洁地阐述了单子论。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从唯理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德谟克利特的古原子论进行唯心化改造的产物。在单子论中,单子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单一的精神实体。要理解单子论,首先要明确实体的概念,与我们通常认为实体就是物质不同,莱布尼茨作为唯理主义哲学家,通过逻辑推论,认为物质不可能是实体。因为实体的本质是不可分割的,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单一实体,即不含多个部分的东西”(《单子论》第1节)[1]。但物质具有广延,占据空间,在空间无限可分割的前提下,物质就必然是无限可分割的,而可分割性就意味着物质的性质依赖于比它更基本的东西,因此物质是一种复合体,不可能是实体。因此作为实体本原的单子是一种精神,没有形状,不占空间。莱布尼茨在《论自然本性》中阐述道:“实体的本原,在生物那里就是灵魂,在别的东西那里就是实体的形式。这种本原与物质相连就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一’的实体,但凭它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单元,也就是这种本原,我名之为单子。”[2]这句话还表明,单子虽然自成体系,但会“投射”于物质,与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当然,起主导和本质作用的是单子。
2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特征及其在图书馆学思想中的反映
2.1 单子的单纯性、孤立性及其在图书馆学中的反映
单子是单纯物,是不可分割的。显而易见,图书在物质形式上是复合物,是可以再分割为某页纸乃至于某个字的,但是字和页却不是构成图书馆的最小单元。用单子论来解释就是,图书物质形式的可分割性根本不影响实体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图书单子的不可分割性,一卷图书可以完整地反映出一个单子的蕴涵,这是一个字或一页纸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单子还具有孤立性。每个单子都是孤立而封闭的系统,只会因内部的原因发生变化,绝不与其他单子发生互动,单子是“没有窗户的”。也就是单子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其他单子交流。显然,字词需要与其他字词互动才能产生意义,而一本图书已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不需要与其他图书互动来取得意义。因此,可以把一本书理解为是一个单子的对应物质投影,图书是构成图书馆馆藏的最小单元。图书馆计算馆藏量的单位至今仍以种、期、卷、册为主,说明人们实际上把图书视为不可分割的单元加以统计,一本图书就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一个最小元素,是一个单子的理想表现形式。大量图书汇聚而成的图书馆,其实就是大量单子聚集而成的宇宙的一个缩影。
2.2 单子的精神性及其在图书馆学中的反映
对于人类常用的其他工具而言,物理性质似乎是最重要的:一把铁剑跟一把钢剑差别很大,但铁剑也能回炉重铸。但图书不同,书籍的物质材料是没有多少使用价值的:在西方,亚历山大图书馆毁灭时,野蛮人能想到的图书的最大的用处就是拿到澡堂当燃料。在中国,无论秦始皇还是三武一宗,对于需要铲除的书籍经卷的做法也无非是一烧了之。书籍作用在于阅读,其精神意义远大于物理意义,无形价值大于有形价值。单子不仅是精神体,而且它不是自然生成的,“只可能通过创造而开始,因被消灭而中止”(《单子论》第6节)。因此在非生命体中,没有比图书更适合拿来作为单子的象征物体了。一个完整的图书实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书的单子”,以精神的方式存在,是无形的。很显然,这与图书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具有高度相似性。二是图书的形式,由物质材料组合而成。两者的地位是完全不平等的,图书的单子可以不需要物质形式,自成实体;图书的形式一旦脱离了单子,就不属于实体了。图书的本质特征在于单子,物质材料的不同不会损害单子的状态,图书的价值不由物质载体决定,而由其表达的精神思想决定。莱布尼茨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强调图书的内容质量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数量或者珍稀版本。而判断图书质量的方法是通过理性的静观和沉思来鉴定书籍的精神思想价值。在这种哲学式的精神判定法中,书籍的物理特性自然就成为了次等属性。莱布尼茨由此提出图书馆要经常补充有学术价值的新版书籍。这个观点在眼下看起来毫不起眼,在当时却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在当时,东西方许多图书馆(藏书楼)仍过分醉心于搜集古本和珍本,对新出版的书籍颇有些不以为然,有的地区甚至敌视印刷品。这种现象有着复杂的背景。在精神文化上,传统文化自然具有先天优势和强大的历史势能,古籍经典具有先天的道德优势和无上的话语权。相比新书籍,人们在感情上总是更愿意相信旧典籍。文艺复兴运动尽管实质上是新思潮,仍需打着恢复古典文化的旗号,东方的状况更不必言。而且印刷品最初的用途都是为了传播经典,而不是传播新知识。
即便如此,印本书籍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莱布尼茨的时代,尽管印本书籍已成为西欧主流,但这主要是因为其廉价的优势,在理论上却缺乏辩护。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普及之前,图书非常昂贵。西方的图书多用羊皮作为物质材料,由抄写员抄录而成。图书的珍贵程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修道院图书馆经常用铁链将图书固定在书架上,以防失窃。贵族则使用金银宝石来装饰图书。印刷术出现后,手抄本仍然在道德上和理论上占据心理高地。保守者指责印刷本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认为抄写的神学书籍才具有神圣的价值。这种观点在伊斯兰地区尤为盛行,印刷机被禁止用于印制神圣经典。异端和渎圣的可怕罪名使得穆斯林世界在古登堡之后几百年才开始使用印刷机。1727年,在一个匈牙利穆斯林长达8年的努力下,奥斯曼帝国终于批准他印刷书籍。结果,书法家们抬着棺材到印刷所的选址游行,宗教法官明确表示禁止印刷所有法律、圣传和神学书籍。印刷所在这个匈牙利人死后就停办了[3]。在中国,尽管如今妇孺皆知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但事实上活字印刷术一直没能普及,中国古代的主流印刷方式始终是雕版印刷,直到被西方列强轰开国门。历史惯性和美学因素也是导致此种令人遗憾的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
莱布尼茨一方面是坚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神学家,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图书馆学家之一,他必须要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和印本书籍进行辩护。以思想价值作为标准、以静观和沉思作为方式来判断书籍内容质量,就意味着人类的最高智力成果、当时仍称为“自然哲学”的新自然科学知识必然会脱颖而出。印本书籍只要内容与抄本一致,也就有了不输于甚至超过抄本的价值。因为只要来源可靠、校对得当,印本的差错率远小于抄本,更能准确反映原本的意思。他的思想使“印刷机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成果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图书馆需要不断补充新版学术书籍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3 单子的独特性、多样性及其在图书馆学中的反映
莱布尼茨的单子继承了古原子论的基本特点,是独特的、众多的,具有无限的种类和数量。“每一个别单子甚至必然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单子,因为在自然界中绝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本质”,这就是莱布尼茨著名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如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座城市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每个单子都从其独有的角度来反映宇宙。众多的单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系列,“自然界从不飞跃”。所以从最低级的单子到最高级的单子(上帝)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尽管今天的西方世界大力鼓吹“多元文化”,以多样性为荣,但在莱布尼茨的年代,主流的观点认为多样性不是什么好事。那是一个武力至上的时代,军事思想以消灭多样性为荣。这时期的战术思想是线式的,主要战争方式是线列步兵对射,被戏称为“排队枪毙”。这种战争模式不需要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求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在精神文化上,人们也视多样性为洪水猛兽。西方传统一直以统一的基督教为追求,但现实却是各种异教异端、教派分裂层出不穷,尤其是1517年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完全破坏了西方主流社会的宗教统一性。人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引发了无数的暴力行为。莱布尼茨出生时,欧洲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才临近尾声,大部分欧洲国家卷入了这场毁灭性战争,莱布尼茨所在的德意志地区不幸成为主战场,被打成一片废墟,人口死亡了一半以上。
只有在图书馆中,多样性的合理性才会充分显现。图书馆的概念本身就暗含了多样性:只有汇集多种多样的书籍供人们阅读,才能叫图书馆。在莱布尼茨的观念中,不同种类的书尽管也有“低级”(例如启蒙读物、通俗文学)和“高级”(例如哲学、神学)之分,但都有着独特的位置和作用:哲学读物显然不适合幼儿看,但启蒙读物却可以胜任,通俗文学至少能使读者感到读书的愉悦,缓解生活的烦恼。它们都是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莱布尼茨最著名的图书馆思想之一,“世界图书馆”的理论基础也在于此。他认为任何优秀的著作,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只要其思想有可取之处,都应该被收入图书馆中,使图书馆成为人类的百科知识体系和一切科学的宝库[4]。
2.4 前定和谐理论及其在图书馆学中的反映
前文提到,单子互不影响,只依据自己的内在原则发生变化。但同时单子又能协调一致,所有的单子共同构成和谐有序的世界,仿佛他们能彼此感知,互相沟通。莱布尼茨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前定和谐说”。在单子论中,上帝是最高的单子,创造了其余所有单子,并安排单子构成和谐的世界。“在单一实体中,只发生此一单子对彼一单子之理念上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只有经由上帝的干预才可能完成,这就是说,在上帝的理念中每个单子都有理由要求上帝,在他安排其他单子的秩序时从一开始便顾及到它。因为既然一个被创造的单子不可能对另一单子的内部有物理性的影响,所以,此一也只能通过这种手段依附于彼一了”(《单子论》第51节)。意思是,上帝在创造单子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单子和周围其他单子的关系,规划好了每一个单子应处的位置,因此单子虽然互不影响,却能够在上帝的安排下排成有序的整体。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理论和图书馆工作的相似性。
图书馆内繁多的书籍仿佛都知道自己应处的位置,在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显示出高度的有序性和规律性。但这种情形不是通过图书之间的交互形成的,而是通过图书馆员的干预才得以实现的。图书馆员应当在“安排其他图书的秩序时从一开始便顾及到这本图书”。前定和谐理论的要点还在于,上帝并不是像中世纪的上帝一样凭借人格化的喜好和意志来随时干预单子,而是依靠规律和法则事先加以规划。映射到图书馆工作中,就是图书馆员在整理排列书籍时,需要根据一套良好的分类规则和完善的目录开展工作,而不是随心所欲。莱布尼茨在改进图书分类方法、编制藏书目录上做了许多工作。二战后,德国发现了1670年莱布尼茨在美因茨编制的分类目录,分四卷十五个大类,近一万条标目,这套目录只是他的早期尝试,尚未完善[5]。后期在沃尔芬比特尔图书馆期间,他在图书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创建了几种编目方法,设计了一个索引系统,建立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作者目录。莱布尼茨还提出要编制全国性的书目,提议出版商每年都应该制作所有新出版物的摘要索引。他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在20世纪却成为了英文出版界的标准做法[6]。
2.5 单子的无限发展性及在图书馆学中的反映
“前定和谐理论”看起来与新教加尔文宗的“预定论”颇有些相似,只不过莱布尼茨的学说显得更为乐观。奇妙的是,尽管两种理论乍看都很容易使人得出上帝安排了一切,人的奋斗无用的消极观点,事实上却都把人的主体能动性推到了新的高度。莱布尼茨在多处阐明,单子是灵魂。动物、人类的单子就是灵魂,植物、非生命体的灵魂就是单子或者“隐德莱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概念,是为万物赋予灵魂和形式的力)。理论上,单子之间只有层次不同,不存在本质不同,因此书籍也就获得了主体性。单子论还认为,尽管每个单子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宇宙,但并不是说单个单子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实际上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世界,单子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限制一个单子,使它只表现事物的一个部分……它只有在那些涉及某一单子时最接近或者最伟大的事物中才是清晰的……单子之受局限的所在并非对象,而是认识对象的阶段。它们全都以紊乱不清的方式走向无限,走向整体。但它们因知觉清晰程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单子论》第60节)。
图书藉由单子论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图书的内容看似已经固定,但它所能表现的意义却能无限发展。每一本图书都是一个世界,理论上拥有无限的价值。但图书的意义和价值通常只展现了一小部分,这不是因为图书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阅读理解的限制。图书想发掘出自身潜藏的意义和价值,就需要求助某种伟大的对象发挥能动作用。实质也就是书籍需要人类在不断地阅读、思考中实现价值。莱布尼茨由此提出了主体阅读和使用对于图书的重要意义,并特别强调图书馆要向社会开放,认为让读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尤其是要让学者能方便地阅读藏书。图书馆应该延长开馆时间,减少对图书借阅的限制,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而在当时,大部分世俗图书馆归贵族或富户所有,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也十分混乱,有的把“藏”放在图书馆工作的第一位,以藏书的数量和珍稀程度来作为主人炫耀的资本;有的则出于阶级因素,让藏书成为上层的垄断资源,不向他人开放,这两类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自然是很低的。莱布尼茨的观点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现在都是非常先进的文本接受理论,把主体的阅读阐释作用提升到了不亚于文本自身内容的地位,影响极其深远,在经过现代现象学和阐释学的发展后,甚至在当代诸多学科中成为了主流思想。例如,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指出使历史文本发挥作用的,是历史学家和读者的视野和阐释。而各个图书馆都非常重视读者的阅读率,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并提倡经典阅读,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和在公共节假日保持开放,就是莱布尼茨的观点在实践中的反映。
3 结语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逻辑严密而且完善的哲学理论,富有启发性和影响力。有西方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和图书馆之间的关联:“这种关系与莱布尼茨在他的单子论中所设想的秩序相似:物质世界就像一台机器,形而上学的世界则更像是一个目录编制得很好的图书馆。”[7]莱布尼茨把单子论的思想熔铸到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就包括图书馆学。莱布尼茨的图书馆学思想不仅达到了当时的最先进水平,许多方面还超越了他的时代,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值得注意的是,他担任沃尔芬比特尔图书馆馆长的时期也正好是他的单子论大成的时期。莱布尼茨的成就说明,无论什么时期,图书馆学都可以从哲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图书馆学界应当保持对基础学科的高度关注,招收和培养熟悉基础学科知识的人才,了解并吸收基础学科的发展成果,从而为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