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图书馆建筑的哲学思考

2021-01-07李明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建筑

李明华

(杭州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6)

研究当代图书馆建筑,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智慧;规划建设图书馆馆舍,需要哲学思考。

1 图书馆建筑应遵循天人合一观和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先哲向来讲求“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人本是合一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儒家生态智慧也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观在中国现代建筑学领域更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李昭醇2005年就有很精辟的论述:“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间,‘天人合一’观念从萌芽之初就率先抢占了人类的思想高地,并且确立了始终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睿智文化价值。”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顺应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建筑文化嫁接的趋势,……保持着极其浓重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它们创造性地、不同程度地接受“天一阁”形制文脉的泽被。……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观念落实到“馆人合一”之中和谐与融洽的隽永魅力。”[1]

图书馆建设者应树立生态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筑节能国策出发,规划建设更多的绿色图书馆建筑。

2 对图书馆建筑的哲学思考

关于图书馆建筑哲学,谭祥金教授有全面深入的论述[2]。

2.1 图书馆建筑的本质

图书馆建筑是一座建筑物,是为社会担负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信息职责的建筑物,是供人们学习、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建筑物。简言之,图书馆建筑是为人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建筑物。

谭祥金教授认为“图书馆建筑的本质是能满足图书馆功能、技术和环境要求的建筑物,并与图书馆的价值观相符合的艺术品。”吴稌年认为“图书馆建筑是满足人们追索客观知识的建筑物,它是与图书馆的价值观相符的艺术品。”[3]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筑的本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规定。空间、建筑都离不开人的参与。”[4]

笔者以为,图书馆建筑不是艺术品。虽然某些建筑有艺术观赏价值,但与其他艺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差别。

图书馆建筑不是凝固的,而是活动的。它为使用而建,人在建筑空间内活动,随着功能的实现、时间的推移,不断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它是变化着的、生气勃勃的。

2.2 图书馆建筑的本原

鲍家声教授在2009年提出《建筑创作的回归》:“建筑创作应回归理性——回归到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原则上来;回归自然——取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回归本土——国际视野、乡土情怀、以我为主、创新而中;回归本体——回归建筑的本体;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5]这些对图书馆建筑同样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建筑的本原是遮风避雨的处所。图书馆建筑的本原应是其所构成的空间为满足人在其中活动的需求,要保障人的健康和安全,要为阅读研究等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违背功能要求造起来的图书馆建筑,不论它多么高大、壮观、豪华,都与图书馆建筑的本原相悖。

2.3 图书馆建筑的价值观

图书馆建筑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应体现人自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以形成共识。

有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观,是中国建筑师最高的原则。”[6]

现代图书馆承担着社会使命,其职责是为社会进步和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图书馆建筑是社会为传播知识文化信息、满足读者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需要而建造的房屋,其价值在于使用,即功能的实现,在于公众能够平等享受文化服务;图书馆建筑是公共文化建筑,其价值在于其文化价值。图书馆建筑可以有艺术欣赏价值,这也是文化享受的价值。

图书馆建筑的根本价值在于其使用价值,在于人的活动,即吸引读者、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内求知、交流。图书馆建筑的价值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活动创造着图书馆建筑的价值,读者在建筑物内得到的服务,利用藏书、设施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图书馆建筑的价值。一座没有人在其中活动的空建筑物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3 图书馆建筑的诸多矛盾

在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和使用、营运的整个过程,各方面认识和处理上存在不少差异,有着许多矛盾。

3.1 功能与造型的矛盾

建筑的功能是本原要求,其造型则是外在表达,一体两面,图书馆建筑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而功能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规划一座图书馆时,定了其功能要求,设计方案则是具体化为三维空间而使之具有某种外在形象。问题在于外观造型是否满足或影响功能要求。一般来说,外观应有助于大众识别,能吸引读者,且具有公认的美感,空间组织有利于功能的完满实现,但有些建筑设计却伤害了功能要求,在功能与造型的关系的处理上本末倒置,这是不可取的。唯有以功能引领造型,造型服从功能,力求功能与造型的和谐统一,才是正道。

3.2 人与书的矛盾

图书馆建筑的主要空间是人活动的空间和藏书的空间,传统建筑“以书为本”,以藏为主。书库占中心地位,阅览室居于次位,更无专门的读者公共活动空间,而且馆员工作的空间常安排在最差的位置。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围绕人—读者—馆员来组织空间,扩大阅览室、咨询室、研究室、研究间等读者空间的比例,增加报告厅、展览厅、讨论室、教室,以及休闲服务等读者活动的空间。如何把握人的活动空间与藏书空间的比例及作出恰当的安排,是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

3.3 当前与长远的矛盾

建筑首先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图书馆也是为未来建造的。一些地方在规划时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考虑,或基地面积过小,日后无法扩建,或规模不当,功能难以扩展。也有将专用书库设计过大,可容纳30年进书量,又不能改作他用,近若干年内闲置而浪费投资与使用面积。有的地方投资建造好了馆舍却没有足够的设备和购书经费,图书馆迟迟不能开放。还有地方安排了先进的设备却用不起来,设备生锈、报废。在规划建设时,宜将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考虑,满足当前,适当超前,留有余地,空间能适应未来变化而调整使用。

3.4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要及布局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规划图书馆建设时常出现规模偏小的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地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但又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求大求洋,互相攀比,不考虑实际需要,不讲实用性和经济性。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3 700m2,山西省晋中市图书馆19 800m2,江苏省连云港市图书馆35 000m2,都大大超出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规定,且内部空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图书馆建筑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以规模适当、接近读者、功能完善、服务贴近公众为优。

3.5 高与广的矛盾

在建筑规模确定之后,设计任务书一般会提出建筑层数和每层的大体安排,设计方案给出建筑高度和各层的具体布置。总面积确定后,建筑的层数与每层的面积存在反比关系,即建筑的层数越多,则每层的面积越小,反之,层数少则每层的面积就大。高层图书馆的垂直交通会给读者造成不便,也会增加运营成本和人力,加大消防管控的难度。笔者1982年的论文就提出“求其广而不求其高”[7]。许多地方要求把图书馆建成高层、超高层建筑,以显示其地位之突出,这是违反图书馆建筑自身规律的做法,造成投资的增加和使用的麻烦。

3.6 投资方、管理方与设计方的矛盾

三方对于建筑要求的着重点不同:投资方主要关注项目的社会影响,看重政绩效应,掌握着规模、选址、投资额度及设计方案的审批权;图书馆主持者主要关注功能的完善、未来服务管理的效果、运行需要的人力和费用;设计师努力把图画得漂亮,能吸引眼球,被投资方和评审专家们欣赏。由于落脚点不同,关注重点大相径庭。

3.7 本土与外来的矛盾

近代图书馆是随着西学东渐而逐渐兴起,近代图书馆建筑的制式是从外国传来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建筑模式影响极其深远广泛。20世纪80年代出现“模数式”设计也是从国外引进的,但中国建筑师结合国情加以变通,不是大方块封闭式全空调建筑,而是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的格局来做模数式布局,完成了中国式的改造[8],并进一步发展为“模块式”设计[9],即按不同职能空间的“功能块”分区作模数式设计。

许多地方的图书馆项目争相“国际招标”,结果出现了许多外国人设计的很糟糕的图书馆建筑,都是封闭式、全空调、高能耗的。例如,重庆图书馆新馆工程征集了7个方案,重庆市委市政府选定了专家不看好的美国PEA设计公司的“玻璃盒子”方案。专家提出,该方案布局不适应选址,内部流线太长,总体形象不突出,且不符合消防要求[10]。

其实,本土建筑师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图书馆建筑为数不少。深入了解国情,了解图书馆建筑规律,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建筑师,绝不比外国建筑师差,在很多方面更具优势。

3.8 评选与使用的矛盾

建造一座图书馆,选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以什么标准来选定方案,由哪些人来评审方案,至关重要。设计方案由行政管理者拍板决定的做法值得商榷,由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决定也依然会有问题。由于评审专家的看法和角度不同,专家不一定充分了解具体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不一定充分理解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不一定了解当地的情况,或过分从造型来选方案,评选出来的方案就有可能很不理想,从而使按方案建造的馆舍不合用。此类尴尬的局面在许多地方出现过,说明评选制度和办法存在弊端。由此可见,确定评审专家名单极为关键,评审委员会应该有图书馆专家、建筑专家、环境专家及读者代表,且图书馆馆长应是当然成员,在评选过程中充分听取读者代表和图书馆馆长的意见。笔者认为,请外国人来参与评审或许是不明智、不必要的。

3.9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中国藏书楼讲究“天人合一”,堪舆风水,山水之间,远离喧闹,幽静处所,借景造景,高墙防护,筑园池塘,水防回禄,树木花卉,天然采光,禁用火烛,通风曝书,防潮防蠹。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清代杭州的文澜阁,以及民国十三年建成的湖州南浔小莲庄刘氏嘉业堂藏书楼[11],至今可以观赏其科学、合理与精妙,值得借鉴之处甚多。如今很多地方的图书馆建筑追求现代“潮流”,存在一些弊端,如没有自然通风、高消耗、高能耗、破坏环境等。应该回归理性,将藏书楼的中华传统智慧与现代建筑科技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创作出合乎新时代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建筑。

3.10 人—建筑—环境的矛盾

馆舍营造了人与书共处一室的环境,给人提供了共同利用藏书的方便条件,也可能会给人造成某些不便和限制,这是建筑布局和内部环境是否符合使用需求的问题,图书馆建筑功能要求的设定应该从人(读者和馆员)的需求出发。建筑实体立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应尊重和顺应馆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个实例:建设基地有一片水塘,一个方案是把水塘填平来建造房子;另一方案是保留水塘加以修整成为荷花池,使馆区增添美观,完善了环境,这是安徽铜陵图书馆[12]。高明的建筑师可以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造景借景,互为景致。1987年建成的北京图书馆新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紫竹院相邻即如此。

4 遵循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倡导绿色图书馆建筑

4.1 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规划和绿色设计

2020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在此之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理念: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

可惜,在图书馆建筑领域,我们在现代化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绿色生态建筑方面仍需努力。

4.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绿色图书馆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2006年制定发布,经过2014、2019年2次修订,现行的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强调建筑的绿色性能,包括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5个方面的综合性能[13]。

图书馆建筑领域,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上查到的绿色建筑有6项:2009年度——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1.58万m2二星级;2011年度——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图书馆4.8万m2二星级;2012年度——江苏淮安四馆(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8.62万m2二星级,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5万m2二星级,广东佛山市文化中心项目/佛山图书馆项目4万m2二星级;2015年公布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名单: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教学楼二等奖。

我国还有不少地方会有新建、改建、扩建图书馆的工程,希望能有更多的绿色图书馆建筑出现。现有的图书馆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节能改造,朝着绿色建筑前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是良好的范例[14]。

4.3 以节约能源、节约运营费用为优先考量的空间格局

4.3.1 着力提高有效利用率

在建设规模确定后,由于内部布局的不同,空间的有效利用面积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中,出现过大的门厅、过宽的走道、无用的过厅,浪费面积的现象甚多。一般说来,图书馆建筑的平面利用系数K值应在0.7以上,有的馆曾达到0.8,而有些馆的平米利用系数却只有0.6或以下,投资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又给开放使用后造成部分无谓的负担。空间格局应该紧凑、有效才既方便读者又便于服务管理,切不可因为规模大而在布置上“大手大脚”。平面利用系数K≥0.7应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项硬性指标。

4.3.2 建筑总高度以不超过24m为宜

建筑总高度在24m以下或以上的公共建筑,其消防要求不同,高层建筑必然要有更高的消防要求。为方便读者和服务管理,图书馆建筑的总高度以不超过24m为宜,可适用中国低层建筑防火规范,技术上好处理,经济上节省投资。有的图书馆建成30m、40m、50m高,就要花费更多的建造费用和设备费用,而且今后常年的运营费用和有关设备的维护费用也很可观,能源消耗也更大。一般说来,中小型图书馆的馆舍高度不必超过24m,即使大型图书馆也可以将高度控制在24m以下。

4.3.3 建筑层数以4、5层为宜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规定:“公共图书馆建筑应以多层为主,当用地紧张且城市规划许可时,可采用高层建筑,但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不宜超过6层。”[15]

笔者认为,图书馆馆舍以地上4、5层加上地下1层即可。结构层高4.2m,室内净高3.2~3.3m,底层适当加高到5m,馆舍5层总高度约22m。这样安排相当经济实用,与高层建筑相比每层的使用面积更大,更方便布置,方便读者,方便服务管理,也节省运营费用和人力。例如,规模宏大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是4层,清华大学图书馆新扩建的北馆共5层,浙江图书馆主楼地上3层地下1层,海南省图书馆4层,4万m2的杭州图书馆是地上4层地下1层。

4.3.4 不要过高过大的门厅和“共享空间”

一些图书馆的门厅过大过于空旷,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不实用,浪费面积,只好隔出一部分安排阅览座位作为读者自修,冬夏的空调负荷很大。有些图书馆热衷于“共享空间”,从地面到屋顶,覆以玻璃顶棚,底层面积几百平方米,空间达几千甚至上万立方米,不仅有噪声“共享”到各层造成干扰,更严重的是夏季太阳长时间照射成为温室暖棚,将制冷空调开大仍无济于事;冬季又整日奇寒,开足供暖力量仍旧难以抵御,读者避之不及,巨量的能源白白消耗于“共享空间”;屋面玻璃顶棚漏雨情况时有发生。

4.3.5 否定封闭式全空调的“玻璃盒子”式建筑

一味模仿国外的模样,或直接请外国人来设计,不顾国情地情,建设大面积封闭式全空调的“玻璃盒子”式建筑,美其名曰“知识的水晶宫”之类,违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要求。例如,深圳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和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等,几万立方米的空间,空调运作起来能源的消耗量是惊人的。

4.4 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绿色建筑既要节约资源又要健康舒适、环境宜居,应该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考虑。

其一,建筑空间的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将读者和馆员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清新度和光照都应该考虑周全;室内色彩调和,适当布置绿色盆栽,让阅读工作时轻松愉悦。但也有些地方顾此失彼,如:冬天窗户关闭没有通风换气,阅览室内空气浑浊;室内空间过大,温度和光照不均匀;地面过于光滑,致使容易摔跤;雨具没有适当存放,雨天造成不便,等等,这些都需要细致的设计管理来解决。

其二,坚持以自然通风、天然采光为主。中国建筑多尽量朝南,就是为有较好的阳光并能有穿堂风。古代藏书楼或近代图书馆建筑都是靠自然通风并尽可能利用太阳光的,但近几十年来,大进深的建筑越来越多,空调和人工照明也用得越来越多。然而,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对人的健康更为有利。全空调建筑遇到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只能闭门谢客,北京疫情得到控制后,国家图书馆南馆(原北京图书馆紫竹院馆)开放了,但全依赖空调的北馆(二期新馆)只能仍旧封闭。天然通风采光利用自然资源,既利于健康,又节能减少污染、节约费用,好处多多。若建筑柱距8m,进深2~3跨,则利于双面采光和对流通风。高冀生教授认为:为了节约能源,力求可持续发展,争取主要建筑空间都能得到良好的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大型图书馆大约1万平方米设置1个内庭院,2万平方米设置2个,超3万平方米要有3个内庭院。

4.5 理想境界:花园式图书馆

中国的花园式图书馆实例不少:深圳图书馆紧靠荔枝公园,馆区有大片绿地,成为花园式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新馆借景紫竹院,且有大面积的内庭院,形成馆在园中的格局;海南省图书馆纳入新绿化观念,绿地2.3万平方米,绿地率52.6%,使人能享受到“浓荫遮地”的世界,充满热带滨海特色,生态优化,环境怡人;浙江图书馆背靠郁郁葱葱的宝石山,馆区绿化率50%,加上近旁就是黄龙洞风景区,形成馆在园中的环境景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前大广场绿草茵茵古树参天,馆内有4个庭院,读者区30m×24m中庭景色别致,四周还镶嵌了充满文化韵味的大理石壁画“书的历史”[16],更有精心布置的屋顶花园。多层次全方位组合,独具匠心的绿化配置,可谓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园式图书馆。

规划设计图书馆应将馆区整体考虑,以人为本,功能优先、优化环境品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置开敞式内庭院绿化,既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又可供读者憩息交流、调剂心情,再配以大面积的室外绿地,花木扶疏,小桥流水,馆中有园,园中有馆,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文化氛围,此等公众喜爱的人文胜景——花园式图书馆才叫“天堂的模样”。

猜你喜欢

图书馆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图书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去图书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