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2021-01-07张月情
张月情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讲话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当前中国对外交往的政策宗旨,写入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各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准则,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类”、“本质统一性”及其提倡的平等安全、共同发展、和谐共处等内容对促进我国对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爱国主义作为维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力量,表达了个体对所属国家的深厚情感,是鼓舞人们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源。青年作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发展奉献力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爱国主义的内生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发展总体局势,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来的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展现了中国对全社会乃至自然界发展的期望与憧憬,是对马克思“类”本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所属国家和故土的深厚情感,对本民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和血缘地缘的归属,是既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实现共同目标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历史的,既定历史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有其具体特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也发生了语境的变迁,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能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基本遵循。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基本特点,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这里的“类”是就是共同体,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同时又超越他物、超越自身、内在的“本质的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出了宏伟愿景。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各国在政治外交、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牵一发动全身,面对世界发展形势毋庸置疑的是,和平与发展不是单靠一国人民紧密团结就能维持的,必须发挥国际社会的协同作用,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拧成一股绳、抱成一个团,聚集一切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稳定向前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对世界发展主题的新的诠释,它所蕴含的“国际共生”意识准确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是将爱国主义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行为的助推器。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人类社会矛盾转化的可行路径,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
当今世界,我们既要看到合作、共赢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但也不能否认局部矛盾、冲突依然持续存在,人类社会要在有效化解民族冲突、促进国际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发展趋势,抓住事物发展的主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既是利益相关的整体,又是风险共担的统一体,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则,为我国正确处理同世界的关系做出了重要指导。当前就世界发展总体方向而言,合作、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主线,是引领社会基本走向的方向盘,然而面对世界发展中国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重视,为防止西方文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碰撞,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共同体”思想尤为重要,也是处理世界各国关系的重要原则,一方面,注重培养青年爱国情感,增强青年对我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呼吁各国秉持合作共赢的态度参与到国际社会中来,加强国家间的平等往来和合作交流,防止国际矛盾的迁移和转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平等发展,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持久寄托
思想文化作为意识层面的内容是影响人类社会稳定的隐性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对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促进公正平等的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文化观念,既不是对前现代社会中文化未开化状态的简单复归,也根本异质于建立在资本逻辑同一性基础上的抽象普遍意义,而是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平等对话”[3]。倡导在维持中华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间的差异,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现代文明观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这种基于平等发展的文化自觉能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载体,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对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尊重个性,以文明为依托提高青年爱国主义的广度。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普遍化和国际化,各国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团结各族人民的“黏合剂”和“水泥”,要实现最大“黏效”需要注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添加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有责任担当大国的角度提出来的正确处理我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原则,充分表达了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理想和观念,从而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视野,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对提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共生共存的价值观,有助于增强青年树立理性爱国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符合青年发展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青年发展特点来看,青年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表现出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情绪情感还不够稳定易产生过激行为、意志不够坚定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行为上相互模仿易产生群体行动[4],这些使得青年在缺乏正确指引下容易走向极端。青年的这一特点在爱国主义情感上则更为凸显,由于中国曾经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使得部分青年在面对西方国家文化时带有情感上的排斥,任何触碰到民族尊严和利益的言论和行为都会激起青年情绪的波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实力提升的必然结果,其所奉行的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是非观,促进青年理性爱国。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团结合作的整体观,有助于拓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视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乎民族兴衰成败和百年目标的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稳定与发展,国防武力是保障,公民对所属国家制度文化的认同和忠爱是根本,爱国主义作为团结人民的“黏合剂”,能够为中国梦提供动力源泉。“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5]。面对时代重任,广大青年唯有使命担当意识,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以爱国主义为支撑,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才能为民族复兴积蓄力量,才能为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助力。“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马克思看来,个体只有在合作交往中才能生存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脱离世界交往只能带来落后,当今世界国家命运与人类未来紧密关联,爱国主义不再仅停留于爱自己的祖国,“而需要更深层次地追求和思考人类的美好未来,需要从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中不断追求人类道德的崇高境界”[6],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整体观能够帮助青年更深入理解爱国主义具体要求,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紧随时代发展永葆活力。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奉行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有助于青年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全球化时代各国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除了物质技术层面的合作还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已成为共识,它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思想文化交流的不平等,一些发达国家向外输出本国文化,并以“全球化”为载体扩散到全球各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促进文明成果的共享,使各国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包容外来优秀文化,从而实现各国文化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也为爱国主义情感打好文化基础。青年作为文化交流中最活跃的群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养青年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理性明辨是非,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繁荣。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深刻总结,是对如何处理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正确分析,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进行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继承优秀做法,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理路新思维,努力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做到推陈出新。
(一)增强爱国主义理性认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风霜依然顽强不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激励着千万人民不懈前进,在一百多年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传统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意识,具有深厚而强大的情感力量,这种爱国情感和团结奋斗力量为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但是,由于这种爱国传统带有历史的烙印,易挑起人们的爱国神经,甚至引起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增强青年爱国主义理性认知,避免爱国主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所绑架。这就要培养青年国际意识和共生意识,树立共生共存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协调好爱国与爱世界的内在关系,树立以人民内部团结带动世界和平的整体观。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合理安排国际共生意识教育的内容,完善大中小学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适应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大培养青年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保持对国内外事件的清楚认识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准备把握,在分析中能够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认识中国与世界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在对比中理解合作大于竞争。
(二)重塑爱国主义教育话语
意识层面内容的表达需要话语的构建,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和传播以科学的话语体系为依托。面对时代发展的变化以及青年思想发展的新特点,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向青年讲述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趋势,尤其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和具体要求,对何为正确的爱国行为和如何行使爱国行为做出正确解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厘清爱国主义几对关系,解释好爱国主义与爱党爱国的关系、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逻辑构建中把握爱国主义内核。另一方面,消解人们对爱国主义内容的误读,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质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扬合作共赢精神,积极回应西方国家的偏见,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的话语逻辑和情感表达。在讲述方法上,要迎合青年发展特点,将原理性、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内容通过通俗易通的表述方式和青年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传授给青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注重培育爱国主义行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仅表现为一种情感、精神,更是具体的行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培养青年爱国行为上下功夫。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要充分发挥好育人功能,着重培养青年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引导青年能够正确辨别任何有损国家利益和民族关系的信息和言论,防止以及杜绝他们的爱国热情被他人利用。在爱国行为上,要教育引导青年采取正确的爱国方式,爱国不是情感的宣泄和言语的攻击,而是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在道德要求和法律红线范围内践行爱国行为。各学科要承担起育人职责,学校要充分整合教学实践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专题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培养青年热爱自己的国家,对青年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其次要培养青年整体观、全局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培养青年担当时代大任,要善于抓住重大契机组织专项实践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行各业组织的防疫行为就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充分彰显了青年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世界疫情,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彰显了中国人民携手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大国担当,在与世界人民同舟共济中充分弘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