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2021-01-07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随着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招生数量越来越大,根据供需关系理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出现了竞争更加激烈的现象,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充分的研究调查为基础,首先对目前以“双一流”为背景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此为依据给出提升策略,旨为地方高校体育研究生分析就业竞争力并提出更多有效的提升策略,为就业竞争力研究献计献策。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就业竞争力指的是一个人获取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让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持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以“双一流”为背景下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解释为毕业后就业的过程中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的综合体现[1]。我国经济的积极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与时俱进,学生的就业视野也在不断的开阔。但是随着我国对于教育的大力支持及招生政策的放开,首先得到增长的是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供给侧的背景下体育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增加意味着就业竞争愈加激烈以及就业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虽然优于本科生,但用人单位基于本科生的成本优势并不青睐研究生。我国从1999年开始颁布大量研究生招生政策积极扩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全国的研究生乃至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以及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大量的研究生提高了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带来弊端,导致了全国研究生毕业生乃至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合适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工作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等,但是这些工作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较为固定,增长较慢。近十年以来,本科生的考研比从23.5%增加到了34.8%,研究生报考人数十年之内从2009年的124.6 万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290 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也达到了新高,而各类体育学院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存在着差距,普通体育学院的毕业生明显低于名牌体育学院的毕业生。而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就业能力存在着理论实践结合较差等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类及高等教育工作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体育学院、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岗位竞争大导致每年只有少部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才能应聘上这些工作单位。大量体育研究生的就业去向由于工作单位的需求限制选择了高职院校甚至中小学等单位工作,产生了研究生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问题,从而降低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预期甚至影响了正常就业。即日益增长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及需求增长较慢的就业单位之间的矛盾。
二、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是应对毕业生过多引发的竞争力严峻的需要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随之带来了诸多好处,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提升自己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培养质量的下降、就业率降低等一系列出现的问题。研究生毕业生的不断增长,并没有保持体育类的就业岗位对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同步增长,例如我国党政机关,现在存在着精简机构的现象,而企事业单位来讲,高学历并不是它的首要追求条件,而注重于经验以及能力,尤其是社会上新成立新单位,更是注重与经验以及能力。而体育专业与其学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距较远,导致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面较窄,难以跨专业进行就业因此导致就业压力过大。提升自己的专项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才是体育类研究生的重中之重。
(二)是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理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大多数体育专业研究生还要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以马斯洛理论为依据就业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起点,就业能力不仅有利于毕业生获得工作,更有利于毕业生获得职业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多数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例如高校教师、辅导员等。而是迫于就业的压力选择了与体育专业本科生进行竞争。部分高校体育类研究生在就业时,其主要目标不是为自身的发展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来选择自身满意度较高的职业。笔者在此过程中发现,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的就业时只关注自身发展和物质待遇,不关注自身专业能力能否在此岗位上得到施展,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能力必将受到消极影响,就业竞争力基本归零。
(三)是体育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重要举措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们拥有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以锻炼,终身体育意识与观念越来越强。强身健体、养生益寿、提高生命活力,体育对个人身心素质都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以及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是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对社会和谐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的各项功能已日渐凸显,体育功能的凸显也为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就与平台,部分高校在其日常专业课程中添加了“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等,但因为学习精力有限,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裂缝,反映了“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连年扩招导致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从某一层面引发了当前体育类研究生在就业上竞争力低的问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加竞争,不能因为自己是研究生就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放下研究生的帽子,挑战自己,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健康强大,不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丧失斗志,焦虑恐慌,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力面前,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地方高校体育类研究生要客观认识自身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就是万千求职者中的普通一员,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地方高校要注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
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时,不能与时代需求相脱离[2]。目前的市场就业趋势中,企业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体育教师、体育活动管理者、教练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当前市场更加注重体育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才是市场真正缺乏与急需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给体育类研究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合理的专业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中增设实践训练,培养体育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另外,地方高校需要积极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互通,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几平米的教室和封闭的图书馆中“解救”出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闲暇时间多考取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了解当前背景下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以调整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动,并及时疏导学生焦躁的就业情绪与压力。
(三)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政策扶持
2020年7月29日我国开展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及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以及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我国体育产业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列入城市创卫的必须要求,并且积极开拓体育市场,增加体育产业的经济生产总值。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通过政策引导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带动农村地区体育的发展。在发展我国城市的体育产业的同时均衡发展开展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建设以及体育教育工作,让农村的留守儿童爱上体育项目,为我国培养更多健全人格的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税务及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期间及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提供财政支持以及便利服务。
(四)以市场需求为靶向,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人目标之间相匹配
笔者认为高校应当把握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科学地培养体育领域中的专业人才。以市场供需关系来调整研究生扩招数量,不要一味扩招,对市场需求不管不顾。应坚持“供给侧理论”,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强化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创造人生价值,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专项能力,要时刻谨记体育是身体与思维的结合,就业竞争力更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切忌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理论的培养并不能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反而限制了对体育的想象力。在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切忌重实践轻理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指导实践的同时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
3.坚持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相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产业的市场被逐渐打开,体育人才缺失严重。由于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高校相应的教学能力与配套设施的增长速度,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的招生人数却很难满足体育产业相关的体育人才缺口。究其原因不仅仅有设施的落后,还存在着培养方式的不足等问题。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支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当准确把握体育人才市场的供需以及国家的政策,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对人才展开针对性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善于用创新思维来对研究生展开培养,除了专业知识教学,还要注意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课程中增设体育管理、体育营销、体育人文学等现代化实践课程,调整课时结构,对学生展开创业课程培训,鼓励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锻炼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以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