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图”作舟
——构建地理思维导图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021-01-07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赵海燕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一中学 赵海燕
在地理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地理事物分布识记不清,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不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些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生成,由重知识传授到重方法指导,从“授人以鱼”达到“授人以渔”。
如何使地理课堂充满思想、富集思维、获得悦纳、赢得期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把思维导图运用于地理学习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结构化放射性思考模式,充分发挥左右脑的天赋智能,符合大脑结构倾向及运作的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等方面融入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抓实核心内容,抓准逻辑关系,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多赢。
一、认识思维导图,掌握绘图之规律
(一)教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
制作思维导图图表结构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学习主题及相关概念,连线则表示与之的联系,连接词表示节点之间关联文字的注记。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各种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从而把握学习重点,建立知识联系。
(二)指导学生绘制地理思维导图的内容
根据学科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绘制符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实践表明,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思维导图,能有效培养学生判读各种图表的积极性,提高获取地理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思考寻找其逻辑关系。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的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通过文字输入,将知识转换成自身内部的表达能力。
如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如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和地形影响农业等,笔者制作了区域学习思维导图支架,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代表引导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实现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当学生熟识这种方式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形成有特色的思维导图。
二、使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之效率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正好与建构主义思想不谋而合,思维导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成知识的重新组织,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探讨新的学习方法技巧,对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有着卓有成效的帮助,可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初画思维导图,梳理学科知识重点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指导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感知,画出属于自己个性的思维导图,预习学习内容。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过程中,能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课堂教学中的精讲点拨,使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中交流思维导图,突破知识薄弱点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观看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弥补自己预习中的知识薄弱点,相互取长补短,吸收他人的新内容,润色自己的导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自我纠正能力。通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指导及对知识的精讲点拨,教会学生知识纵向连接、横向分析能力。如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分析各分区或国家工业和城市分布及布局时,教师展示该内容思维导图的支架,归纳总结地理思维分析方法,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从而使知识掌握由“学会”到“会学”。
(三)课后完善思维导图,抓准知识联系点
每一节、每一单元学完后,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复习,系统归类与联系零散知识,指导学生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联,形成知识线;把各章节知识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运用思维导图复习,可更有条理地把握整体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由多变少,所学课本由厚变薄,知识迁移能力不断提高。
(四)课余展示思维导图,学习众家之亮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或小组的思维导图认可和鼓励。通过师生共评优秀作品的方式,在教室开辟思维导图交流园地,展示优秀作品。园地成为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平台,也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通过取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促共同之进步,进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思维导图,体会效果之魅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热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动力之一,思维导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思维可视化,把学生大脑中的想法画在纸上,把抽象信息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法绘制思维导图,新鲜感十足。借助这些生动的图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
(二)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
使用地理思维导图可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可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可帮助学生在表达时理清思路,重在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作为每节课、每单元的归纳和总结,联想到的事物都可作为一个分支表现出来,从每个关键词发散出更多连线。连线的数量取决于想到的知识数量,可无限延伸和拓展知识的广度。
(三)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
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思维,帮助人们把零碎知识结构化,使之更具有条理和逻辑,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可梳理地理学科多而杂的知识点,提取知识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将相同类别的事物放在同一层分支里,不同事物之间的逻辑在导图中通过箭头、连线,甚至符号等合理表达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提高学生记忆的长度
世界记忆大师东尼·博赞告诉我们,不管记什么,最好的记忆方法都是用最丰富的想象做出最有效的联结。应用思维导图学习可使大脑兴奋区域增多,建立多条神经通路,使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且多。利用思维导图学习,通过开发左右脑,有效发挥大脑对地理知识的联想记忆力,把关键字、颜色和图案有效联系起来,即把一长串枯燥知识变成彩色、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像。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关联,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高记忆效率。
(五)提升学生学习的宽度
制作地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刺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制作思维导图过程能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没注意到的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创新性理解,达到创新性学习目的。
(六)增强师生情感的温度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表现出好学、乐学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创作思维导图的亮点和灵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从关键点选取、不同色彩运用、关联点思维链接、图文配合等不同视角欣赏、赞美学生的作品,创设和谐的师生氛围。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爱其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七)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
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与框架规划,只有教师用地理学的价值观高屋建瓴地整合、统领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理顺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抓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地实施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八)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力度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而获得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是通过地理学角度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习,既能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能透视知识间的纵向关系,培养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各种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神奇的工具,它既是一种优秀学习方法,又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模式。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地理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在完善知识、加强记忆、理解难点、归纳总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学习效率高。所以,将思维导图引入地理教学中,能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